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就要活化教材,做到举一反三,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激活学生,让学生跟文本直接对话,指导他们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教师本身也要做到“德”、“能”、“心“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样,我们坚守住语文教学阵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获取能力,使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
【关键词】激活教材;对话文本;激励学生;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对“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最好理解,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促使学生发挥其内在潜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并为之实践着。
一、活化教材,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品味大语文。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美文,进入情境,走近作者的心灵。除了教学语知,更要善于发掘每一个引领人生的真善美的细节,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赏鉴。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予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染,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比如,笔者在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处境,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家道中落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进入项脊轩的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情深至境,共鸣之余,潸然泪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当然,老师对教材还要进行处理,高中一二年级两本教材,再加上读本,要想每一篇都讲得精准细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选取典型性的内容讲。有的浮光掠影,泛泛而读即可;经久不衰的名篇则要讲深讲透,紧抓课堂45分钟,利用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吟诵方法、阅读方法、奖赏方法能巧妙地拓展延伸,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活化教材的效果。
二、激活学生,对话文本
新课程大力提倡主动学习,让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视角及心灵近距离接触作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束缚学生的思维,就等于扼杀将来的人才,社会还谈何进步。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总而一句话,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填鸭式”教学只会堵住思维之门,老师要学会放手。在学生还没有读透之前,千万别提那些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问题,你让学生说什么,他会一头雾水,会刺伤他答题的积极性。只有在读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问题,把文章当成活的生命体,与文本直接对话,思想上产生碰撞,融入自我,产生共鸣。当我讲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试着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所以,在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指导学生学习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规方法指导外,还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全过程,提高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学好语文增加底气。
三、激励学生,点燃热情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能做到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学会让学生向小猴子一样,跳一跳都能摘到葡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做出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利用语文老师特有的语言魅力,增强亲和力和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快乐的学习。请记住: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赞许的渴求。
当然,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比如说,可以找他们谈心,深入的了解;晚自修面批作文,精彩点评,肯定其点滴进步。怀柔政策远比大棒教育有效。如果一味批评,学生自尊心难免受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后果就严重了。
四、完善自我,魅力导航
(一)教師要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所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作为语文老师必备的。桶里的水满满的,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运用语言的魅力为课堂导航
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美,联想到美,去追求美,领悟到美,从而展示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化深为浅,化无味为有趣, 化腐朽为神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如果老师把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气无力,学生肯定也是昏昏欲睡。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点燃激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用心塑造精彩,才能教出一片新天地来。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激活教材;对话文本;激励学生;完善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对“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的最好理解,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促使学生发挥其内在潜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并为之实践着。
一、活化教材,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品味大语文。
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美文,进入情境,走近作者的心灵。除了教学语知,更要善于发掘每一个引领人生的真善美的细节,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赏鉴。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予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染,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比如,笔者在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处境,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家道中落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进入项脊轩的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情深至境,共鸣之余,潸然泪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当然,老师对教材还要进行处理,高中一二年级两本教材,再加上读本,要想每一篇都讲得精准细到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选取典型性的内容讲。有的浮光掠影,泛泛而读即可;经久不衰的名篇则要讲深讲透,紧抓课堂45分钟,利用课前预设及课堂生成,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吟诵方法、阅读方法、奖赏方法能巧妙地拓展延伸,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活化教材的效果。
二、激活学生,对话文本
新课程大力提倡主动学习,让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视角及心灵近距离接触作品,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束缚学生的思维,就等于扼杀将来的人才,社会还谈何进步。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总而一句话,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填鸭式”教学只会堵住思维之门,老师要学会放手。在学生还没有读透之前,千万别提那些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问题,你让学生说什么,他会一头雾水,会刺伤他答题的积极性。只有在读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问题,把文章当成活的生命体,与文本直接对话,思想上产生碰撞,融入自我,产生共鸣。当我讲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试着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所以,在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指导学生学习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规方法指导外,还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全过程,提高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学好语文增加底气。
三、激励学生,点燃热情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能做到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学会让学生向小猴子一样,跳一跳都能摘到葡萄。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所做出的反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不要只重以鼓励为主,抓住学生的可取之处及时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教师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利用语文老师特有的语言魅力,增强亲和力和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让他们快乐的学习。请记住: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赞许的渴求。
当然,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比如说,可以找他们谈心,深入的了解;晚自修面批作文,精彩点评,肯定其点滴进步。怀柔政策远比大棒教育有效。如果一味批评,学生自尊心难免受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那后果就严重了。
四、完善自我,魅力导航
(一)教師要不断完善自我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所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作为语文老师必备的。桶里的水满满的,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运用语言的魅力为课堂导航
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美,联想到美,去追求美,领悟到美,从而展示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化深为浅,化无味为有趣, 化腐朽为神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如果老师把一堂语文课上得有气无力,学生肯定也是昏昏欲睡。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必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点燃激情,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好自己的母语,用心塑造精彩,才能教出一片新天地来。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