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阈下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以课文《我的母亲》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深挖文本的德育价值要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信息化手段为抓手,注重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的结合,实现价值观的引领.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中德HWK(Handwerkskammer,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项目的第三方评价模式,探索与实践教考分离.根据教学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考分离.其中的过程性评价由任课教师负责,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总结性评价由考试委员会负责,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岗位能力的达成度.实践表明,教考分离能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学情,任课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有助于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在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新培训手段、强化培训措施,帮助行业企业针对性解决典型岗位特色化技能人才培养难题,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伴随着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职业资格目录.我国从职业资格证书时代进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开展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改革和试点工作.本文以试点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为例,讨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技工院校如何实施技能人才的过程化评价.
本文重点阐述通过深挖根植于邢台本地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基因,开发邢襄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体现邢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笔者从营造邢襄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相互渗透的舆论环境、加强邢襄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优化邢襄工匠精神培育的育人环境,构建具有邢襄工匠精神特色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人才需求主动对接,可以更好地使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校企双向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药学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国家有关政策、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指向强化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技工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承载内容很多,但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在技工院校现有公共课体系中增设专门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以之作为主要文化课的延伸和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笔者尝试重新架构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体系,明确了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为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电工技术”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带有明确的职业性、指向性.本文对“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教学环境愈发多样化与复杂化,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专科层次的应用型学前教师教育成为培养一线幼儿园教师的主渠道.实习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方式,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技巧,而应开展全方位、融合性的学习实践,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市场和质量为导向,立足多样化的时代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实习教学方案,调整优化实习课程结构,建立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对于推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走向优质化和卓越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技师学院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三条对策: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教学素质;促进校企合作,降低经济成本;建设与共享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日益减少,不少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日渐萎缩,甚至停办.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促进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