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河边”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夏天,全球疫情此起彼伏,国内虽已基本稳定,但是戴口罩、保持距离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防护的习惯,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拉开了社交距离。重归“河边”,不再是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兴奋,更像是一种在外游子重返故土的踏实感。没有了初次踏访时冬日的寂寥,也不同于奔波时外面世界的疏离,村民们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一句“你们回来了!”,让我们卸去奔波的疲惫。



  半年的疫情,河边村的“客房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但提起来,这些村民们却也并不担心,“疫情过了都会好起来的!”这份对村庄的信任离不开长期以来河边村在当地政府和小云助贫的帮助支持下迅猛的发展,村中处处可见河边村成长发展的印迹。
  村民黄成妹回忆,过去因为地基不稳自家的房子七扭八歪地倾斜着,每个难眠的夜晚,怀里幼小的女儿都生怕房子倒了,吵着闹着要去外婆家睡。当李小云老师第一次进村看到她家的房子时不禁感叹道:“这样的房子怎么住人!”在李老师团队的帮助下,她们申报了建档立卡,农大师生与河边村民一起锯木、上瓦、修建新居。如今,黄成妹家的客房坐落在村口,成为进村时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像这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溫馨精致的房子,在河边村还有50多栋。
  瑶寨初步建成后,以新业态产业为主导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农户收入,河边村走出了贫困陷阱。与此同时,像我们这样的外来者逐步进入村庄。游客、记者、学者、政府官员,外来者的身份可能是旁观者、参与者,也可能是干预者,其中必然会有现代和传统的碰撞,但也有很多动人的瞬间和温暖的记忆。
  2020年8月30日深夜,我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盘永飞大哥发了一条新动态——“非常感谢”,配图是一位客人和自己的聊天记录“我和我老公,还有孩子们一起商量了,我们决定资助冉冉上学,一直到她中学结束。如果她愿意继续上普高,我们也很乐意支持她!”
  盘永飞大哥是我们在河边的老熟人,刚刚离婚的他一个人带着7岁的女儿冉冉,一边靠卖蜂蜜赚钱,一边打理客房,偶尔有夏令营来到村里,他也会负责带大家进雨林。尽管这些工作都是无偿的,但他从来都是欣然接受,每次带队尽可能照顾到队伍的每一个大人和小孩,不少游客出于信任和感激都愿意购买他的蜂蜜。这次客人主动提出资助女儿上学,盘大哥惊讶之余更是心生暖意。游客们对河边村民的信任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河边独特的发展模式让大家享受村庄发展红利的同时最大化地保留了村庄的原始风貌,没有了商业资本的介入和村民相互间的恶意竞争,淳朴的民风、互助的风气得以保留。
  小村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为村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收益,也让村民建立了与“外来者”的深情厚谊。而重归河边的我们见证了瑶家客房的升级换代,还有从学前教育到暑期教育的接力。
  “瑶族妈妈的客房”从图纸变为现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迹,但并不意味着河边就此止步,“高级客房”便是最新的大胆尝试。区别于过往家户间相似的装修格局,“高级客房”从硬件设施到服务都实现了差异化和品质化,能够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年轻的合作社经理周志学率先做起了示范,将自家的客房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入村几天后我们终于得空能去一探究竟,刚到门口便看到小周经理正忙前忙后和宋老师商量卫浴的安装,见到我们,他难掩激动的心情,一边用瑶语指导干活儿的工人,一边用普通话邀请我们晚上来家里吃饭。饭桌上,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设想与河边村下一步的规划,话语间仿佛崭新的高级客房已经呈现在眼前。









  在河边这片沃土上,每个学生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不论是初期的河边建设还是每年的基线调研,都是学子们吸收甘霖雨露收获自我成长的过程。

  除了村庄客房经济的尝试与创新,阻断代际贫困的实践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瑶寨里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未接受过英语教育,步入初中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英语学习困难而影响到学习兴趣与升学成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农大博士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办了暑期英语培训班,用动画片、英语对话等形式弥补了河边孩子的英语短板。那个夏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英文名字,也感受到了那些奇形怪状的字符背后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从媳妇儿不愿嫁进来的穷村到现在远近闻名的脱贫新寨,河边人钱包鼓起来,腰杆儿也挺起来了。日子有了盼头,何愁内生动力不足?过两年再回到河边村,盘永飞大哥的蜂蜜或许真的会从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邓林强的鱼塘生意也会从镇子做到县里,邓林国的青木已经能长出一片阴凉,尹文刚的养羊梦也一定会成真……客房经济让河边人从家家负债走向户户盈利。
  在河边这片沃土上,每个学生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不论是初期的河边建设还是每年的基线调研,都是学子们吸收甘霖雨露收获自我成长的过程。自2015年起,扎根在河边的农大学子们已经有4名获得博士学位,6名获得硕士学位,而像我们这样在河边学习成长的本科生也有许许多多。在过去3年里,侯玉峰老师带领的本科生摄影团队4次走入村庄,用影像记录的方式讲述河边发展变化的故事。作为本科生当中的一小支队伍,30天里我们短暂地与村庄重逢,入户访谈、拍摄记录,从老人的口中追寻被遗忘的河边历史,听青年人分享自己与村庄共同成长的经历,所走的每一步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也更清楚了为什么一群瑶家儿女选择重返村庄,明白了为什么一众师生选择扎根留下。而我们有幸,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能够登上“挑战杯”国赛的舞台,传递农大人的声音,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展望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回顾比赛的整个过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评委的一个问题——在脱贫成功后,你们觉得这个村庄里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样的变化?说实话,我已经忘记了当时在场上自己的回答,但在下场后的某一个时刻,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不是拔地而起的新居,也不是延伸到远方的水泥路,而是一张张被相机定格的笑脸。在这些照片里,大学生妹芬用暑假的时间给儿童活动中心的孩子们上课,哑女盘撒涅将客房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用女性的坚韧与智慧为家庭与村庄创造价值,也在自我实现中多了一份自信与坚定。是啊,我们所做的这些不就是为了这样一张张温暖、自信的笑颜吗。
  回想2018年的夏天,在刚刚拿到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爷爷问我,你在农业大学学传播学,是传播种子还是传播花粉?虽然是玩笑话,但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一个农科院校的边缘学科,我能学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没人告诉我。而今,我在“河边”找到了答案。
  责任编辑:马春梅
其他文献
至今难忘去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比赛现场,当我们北京工业大学“照明卫士”团队的最终得分翻过“金奖”评分线那一刻,我作为团队负责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这个研究隧道照明技术的团队终于从“机器人”“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密集的死亡之组杀出了重围,实现了北京市属高校在该项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看清隧道里的光  经常开车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开车驶入隧道或从较长的隧道驶出时,尤其是大晴
期刊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河边梦想家”团队的作品《故地新颜脱贫奇迹——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的“蜕变”》荣获全国一等奖。  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庄的蜕变,一场历时六年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实验。  一群肩负强农兴农使命的中农大师生,用坚守与创新绘就了属于中国的脱贫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带领全国
期刊
6年前,农大教授李小云带领团队来到河边村,看到村庄贫穷落后的景象,进行多年扶贫研究的他决定在此开展扶贫实验,改变村庄的面貌。初遇河边·见证  6年时间过去了,河边村整体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民们低收入、高支出、高负债的窘困状况也发生了改变,依托小云助贫中心设计的扶贫方案,传统的瑶族村落拥有了更多现代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前往河边
期刊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开放新一轮选课系统。一篇名为《又是一年选课时》的石墨文档,在高校风靡一时。该文档汇总各式课程信息和评价,经过上百人的随时增补,截至2021年5月16日,总计超过10万字,导出word文档255页。  自发汇总老师信息、制作和传播选课指南,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老师好吗?任务多吗?给分严吗?此类选课指南,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或私聊,在学生间隐秘且广泛地传播,一年年流传下来,
期刊
2018年8月,中國农业大学中级摄影班的同学在侯玉峰老师的带领下,远赴河边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研,在此期间同学们亲近乡土,用照片定格了发展中的村庄,后又两次前往河边村补充拍摄,并于2019年10月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举办“觅境河边”摄影展,用照片讲述扶贫故事,向更多的师生揭开了河边村的神秘面纱。
期刊
全球日益增加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通过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工艺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基础化学用品,既有利于解决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原料。通过发展电化学转化技术将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气体O_2和N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产值的化学用品H_2O_2和NH_3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潜力的方法。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产生H_2O
河边村是位于西双版纳雨林腹地的瑶族村寨,自2015年以来在政府、高校、公益组织和村庄多方努力下,这个深度贫困村走向了整体脱贫。与之相伴的是农大师生长期以来对河边脱贫历程的影像记录。在2020年1月,我所在的摄影团队在侯玉峰老师带队下从北京出发,一路颠簸深入滇南,用镜头记录扶贫成果,追溯脱贫故事。  好的器材能幫我们记录美,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帮我们发现美,而发现美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村民的生产生活,
期刊
《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的作者戴维·斯特利(DavidJ.Staley)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美国公立常青藤之一)的博士,现任该校历史系副教授,曾出版《历史与未来:用历史性思维想象未来》(HistoryandFuture:UsingHistoricalThinkingtoImaginetheFuture)、《头脑、心智与互联网:深度历史与未来》(Brain,MindandI
期刊
网课“文物精品与文化精品”  在中国大学生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网课平台上,一些课程颇为火爆,其学习者可达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它们火爆的原因:一是相关领域受到人们关注;二是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丰富且安排得当;三是主讲老师极富个人魅力,课讲得生动、活泼。  计算机编程是热门的学习领域,在大数据时代,Python编程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Python。“Python网络
期刊
麦自立的妻子薛梅实名举报马帅,结果半路被清洁车撞死后埋尸荒野。马帅在监狱中抽雪茄吃海鲜,监狱上下都被他贿赂了。孙兴放高利贷祸害少女,自己背负人命却逍遥法外……在《扫黑风暴》的影视剧文本中,人物设置不是非黑即白的单一性格的扁平人物,反之,在剧中的人物设置都存在着多面性,用立陶宛语言学家格雷马斯的语义矩阵可以清晰地解读剧中人物的多面性。格雷马斯提出了一套研究角色行动逻辑的模式,让创作者可以从更宏观的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