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评价功能看,强调本体性功能;从评价的内容看,注重综合性,尊重个体差异;从评价的方法看,强调质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看,强调协调互动,多方参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
一、从评价目的看
语文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建构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平等的,都有生命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它不仅关注学生过去与现在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优秀学生的发展,更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更关注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建立在人生平台上的评价。
二、从评价功能看
当前语文学习评价把附加性功能看作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即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造成了评价的负面影响。语文学习评价成了单一的语文总结性考试。人们常说“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均把目光集中在考试上,通过题海战术等千方百计去争取好的分数,从而提高优秀率、及格率等各种指标。小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症状的长期存在,小学生学了六年的语文还不能很好地说话、作文、有的甚至错字连篇,都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弊端有直接的关系。
小学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本体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反馈调节。即把语文学习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让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倡导评价者与学生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第二,展示激励。把评价的过程看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使评价成为激励的手段。第三,反思总结。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随着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日常化,将促进学生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第四,记录成长。发展性评价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展示学生个体成长的进程。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从评价的内容看
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语文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同样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即使普遍重视的智力发展,也并非仅指记忆力或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面对智力的认识又仅局限于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片面认识导致语文学习评价内容非常狭隘,主要评价学生“字、词、句、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等都不去评价,其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内涵,把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三个维度:一是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与以往的《大纲》相比,它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評价内容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评价内容的组成部分;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了新的理解。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语文学习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语文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发展性学习评价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给予积极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四、从评价的方法看
当前语文学习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的评价方法,而对定量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够。定量方法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那些方面,而不能评价无法量化的那些方面。比如,无法评价学生对文章独特感受,无法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无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态度。其实,很多评价内容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的,如果硬要把它们变成一堆数字,那么很难说不是对人性的一种歪曲。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甚至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概念或程度上做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质性评价的方法表面上没有评分、计算等诸多“麻烦”,实际却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之爱,如果运用得好,最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真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质性评价的方法不追求固定的形式和严格的程序,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具体方法灵活多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
一、从评价目的看
语文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建构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平等的,都有生命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它不仅关注学生过去与现在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优秀学生的发展,更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更关注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建立在人生平台上的评价。
二、从评价功能看
当前语文学习评价把附加性功能看作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即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造成了评价的负面影响。语文学习评价成了单一的语文总结性考试。人们常说“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均把目光集中在考试上,通过题海战术等千方百计去争取好的分数,从而提高优秀率、及格率等各种指标。小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症状的长期存在,小学生学了六年的语文还不能很好地说话、作文、有的甚至错字连篇,都与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弊端有直接的关系。
小学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本体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反馈调节。即把语文学习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让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以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倡导评价者与学生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第二,展示激励。把评价的过程看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使评价成为激励的手段。第三,反思总结。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随着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日常化,将促进学生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与总结习惯。第四,记录成长。发展性评价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展示学生个体成长的进程。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从评价的内容看
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语文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发展,同样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即使普遍重视的智力发展,也并非仅指记忆力或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面对智力的认识又仅局限于记忆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片面认识导致语文学习评价内容非常狭隘,主要评价学生“字、词、句、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等都不去评价,其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内涵,把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三个维度:一是知识和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与以往的《大纲》相比,它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突出評价内容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评价内容的组成部分;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了新的理解。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语文学习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语文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发展性学习评价还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给予积极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四、从评价的方法看
当前语文学习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定量的评价方法,而对定量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够。定量方法只适用于评价能够量化的那些方面,而不能评价无法量化的那些方面。比如,无法评价学生对文章独特感受,无法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无法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态度。其实,很多评价内容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的,如果硬要把它们变成一堆数字,那么很难说不是对人性的一种歪曲。语文学习发展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现场观察甚至亲自参与,或者是与有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以及查阅有关书面材料等方式,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在概念或程度上做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质性评价的方法表面上没有评分、计算等诸多“麻烦”,实际却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博大的教育之爱,如果运用得好,最能体现语文教育的真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质性评价的方法不追求固定的形式和严格的程序,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具体方法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