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你的“第三只眼”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完《项羽之死》后,针对许多诗家的不同看法,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
  请你谈谈对项羽行为的看法。项羽是应该如《史记》所写而死,还是应该渡过乌江东山再起?或者,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卷土重来”,中国的历史是否会因此改写?项羽是不是真的英雄?
  因为怕冷场,我起初想借用传统形式,即用点名并给评价分的方式“逼”学生上台发言,然而看到他们跃跃欲试,我突发灵感道:“有这样一句话,叫‘秀出你自己’。今天,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大胆地把自己阅读的心得表达出来,与大家一道分享。”
  然而,我的话音刚落,两三个学生争先恐后地就要离位登上讲台了。太出乎意料了!我笑吟吟地走到同学中间坐下,今天就做一回听众吧。导演已经完成,相信会有精彩的。
  果然如此。在两节连堂课中,主动上台发言的有13名学生,在底下发表自己看法或追问的更是不计其数,连课间十分钟也因为他们情绪高涨而省略了。他们有的就事论事说得肤浅,有的鞭辟入里颇见思考,有的爱屋及乌把项羽的行为赞美得无以复加,有的为之抱憾而道之以“莽夫”……于是,就有了项羽不“包羞忍辱”与文天祥引用南霁云的“将以有为也”的比较;有了现实中长江大学三位学生陈及时、方招和何东旭与项羽的比较,有了已经牺牲的他们三人与这个群体中未牺牲的其他人的比较……慢慢地,辩论和思考走向了深入。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计划留给我收尾的十分钟时间也没有了。
  意犹未尽!我意识到必须把握这次教学活动课的契机。当我决定再用一节课来评价这堂课并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看法时,学生掌声四起,并高叫“期待着”。
  为了第二天的这堂课,我花了很多时间。
  上课伊始,我就称赞了学生:“这是我从教20多年来最感动的一节课,是你们自觉并敢于放言、善于放言的行为深深感染了我。我没想到,同学们会这样积极,会这样投入,甚至会这样让别人下不了台。大家发言之踊跃,台风之从容,气氛之浓厚,交锋之剧烈,言辞之甘美,观点之独到,论据之确凿,联想之丰富,挖掘之深刻,言笑之宽容……这些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后,我针对上节课的情况谈了表达观点的重要性:“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昨天有的同学下不了台,就是你的观点说服不了大家,所以,我们在确立观点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清晰、严密、科学,不能仅是如惠子与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无答案的语言游戏。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还得让自己作为观点的反对者,这样便于我们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此外,还要有多方面支持自己的论据,但论据不能出现错误,否则这也可能成为别人攻击你的论据。如有同学发言说‘在解放战争年代的邱少云和黄继光’,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但选用的论据犯了常识性错误,你的观点就难站稳脚跟。有同学认为项羽之死是死在他的性格上,即使他渡过乌江东山再起,也难逃重蹈覆辙的劫难,只可能带来更多更大的灾难,如果能够从汉高祖登位后实行休养生息建立大汉江山的史实再加以反证,可能更容易成功。摆脱就事论事,是使论证深入的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好能进行横向如中外、纵向如历史发展过程的联想比较。这样既能够丰富你的论据,又让你的思想得以拓展,引发听者思考或者共鸣,并使自己的论证走向深入。”
  接着,我又举了一些现实材料,并进一步提及了学生谈到的长江大学救人事件:“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三个死难者的英勇行为,而忽视了这一群体其他活着的人。还有,我们不时在媒体里知道一个英雄死了,却很少知道他活着的时候的伟大之举,这不能不让我们扼腕而且痛惜。”
  作为成长中的高中生,他们应该能以历史的、发展的目光看待曾经出现的人与事:“国人对英雄的定义的前提大多是惨烈、悲壮或者牺牲,我们似乎对英雄留存的仅是追忆,或许是受到太多传统的影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然,一切的思想都要辩证看待,我们也不能为颠覆东西方的价值观而炮制出危言耸听的观点。能够让读者阅读你的文章后,引发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成功了。”
  最后,我总结道:“气节、骨气、豪气的英雄,我们要!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面对现实,我们的英雄更多应该是可以活在生活中,并能让我们去崇拜和感知的人物啊!英雄,不是平面式的,而应该是活生生的、立体的。如果英雄就如曲阜的孔子坐像流露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我们只有敬而远之的份了;我们倒希望他纯乎邻居阿伯,口无遮拦、吹胡子瞪眼珠,甚至在学生面前发誓的率真可爱却不失英雄气概的形象。”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让学生领悟到:我们在看待英雄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上完这堂课,我又想起一个故事。有一次,莫泊桑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给他的老师福楼拜看。福楼拜才看了几眼,就把他的文章丢到了一边。莫泊桑很奇怪:“您为什么总是看也不看我的文章就把它扔到一边?”福楼拜说:“你的文章我看了两句就知道下面要讲什么,这样的文章我已经看过上千遍了。你应该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那就是努力睁开你的‘第三只眼’。”
  是啊,我们也该从福楼拜的话中得到启发,努力让学生张开“第三只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活跃,写作才会灵动,教学双方才可能因愉悦而有大的收获!
其他文献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自下而上,基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出于问题但源自实践。作为学校自身资源中最优质、最具发展力的人力资源,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而青年教师则是这支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迫切,学科素养、教学风格尚未形成,因而可塑性很强,他们具有较强的反思、合作意识,创新、科研能力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抱“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等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主学习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要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提问质疑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能问、善问、乐问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人。 
期刊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兴趣不浓,内容浅薄,方法单一,时间不足,速度较慢,能力偏弱,深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信息呈现方式太过繁杂:电视和网络,极大地影响学生阅读途径的选择;图书出版和市场的混乱,劣质读物充斥,扰乱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与人文阅读的矛盾,学校和家庭教育因应试选拔因素,追逐功利的分数,对潜性但长远的阅读素养远远不够重视。家长、教师对阅读产生认识偏差,觉得阅读费时
期刊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主阵地,而教师应是其中的主导者。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依旧采用老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导致自身或文本被淡化甚至缺席于课堂,有的教师调适不当致使课堂呆板而拘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能否适度调适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占据思维的主体地位及思维空间的大小,进而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在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在总目标中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
期刊
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在宁波市的区域推进中,提倡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开发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情趣,向特长形成的志趣方向发展。所以兴趣、情趣和志趣是课程开发的三个着眼点。我校在“漫秀”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中对此作了有效尝试。  漫秀即漫画和展示,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漫秀”选修课程是面向对漫画和展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我校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为兴趣特长类选修课
期刊
1.名师名校长的内涵解读  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得上是名师,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名校长,名师名校长的概念如何界定等,这些相关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有的学者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符合这样几项标准:①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②优异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教育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运用各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③良好的性格特质;④对教育教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构建高效课堂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责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没有互动也就没有课堂教学活动。但是,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的频率很高,小组合作讨论也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课堂上的很多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
期刊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地理知识中蕴含着人类的实践经验活动,蕴含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课堂教学要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现实生活意义,建立学生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地理知识的意义和地理学习的乐趣。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元素  地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乐趣。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找出地理知识
期刊
时下的复习教学,习惯于倾向静态知识的梳理与归纳,不太注重研究学生知识运用的动态情境。而高考语文复习的有效性,最终要以学生疑难问题的突破、思维能力的提升来考量。所以,分析学生现有能力的起点、弱点,探究学生思维提升的客观规律,回到“学生”这一原点上,是高考语文有效复习策略形成的根本前提。  从学生的实践运用出发,笔者认为生成有效的语文复习策略,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化繁为简。一个个的考点训练,或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