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人民的儿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
  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
  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
  
  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
  
  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当时,我刚刚申报范长江新闻奖,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称号也尚未最后审定。面对新闻界的泰斗,我急切地询问:"记者怎样才能成才?"
  "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老上身微欠,两眼俯视。
  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创造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实的事情,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
  "中央鼓励成才,我们当然提倡造就名编辑、名记者。但是,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下苦工夫打好基础,改造自己的思想,就好比拔苗助长。光想走捷径,就会走错了路。如果只考虑自己成才,也许永远成不了才。倒是那些不考虑自己、一心想奉献的人,关心、热爱群众,为群众分忧的人真正能成才。"
  说到这里,他若有所思:"现在,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太少了。"
  他接着说:"我们记者总是为人民服务的,总是关心群众疾苦的,要考虑怎么为他们服务,怎么更贴近……"
  "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穆青同志恳切地说。
  "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
  "焦裕禄、潘从正这些人,群众不会忘记;记者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群众也不会忘记。深入下去和群众建立感情,你就会觉得值得。一辈子和群众滚在一起都是值得的?选"穆青同志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我们谈起了新闻界正在评选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穆青抬高了声音,果断地说:"范长江新闻奖也好,什么金牌银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奖赏。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选这是无形的勋章!"
  我请求与穆老合影。他欣然应允,并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
  勿忘人民
  穆青
  1991.1.23
  此后,1991年第3期《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穆老的文章《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文中特意提到了这次采访。他写道:"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之中。"
  
  穆老亲笔逐字逐句逐标点帮我修改文章,倾注对新闻界晚辈的关切
  
  从北京归来,我沉浸在亢奋之中。一腔激情促使我奋笔疾书,将穆老堪称经典的四句话"业绩是群众创造的"、"我们应当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疾苦"、"和群众息息相关才能有一种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群众的信任才是最高的奖赏"分别作为小标题,写出了《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用特快挂号寄给了穆老。
  终于在盼望中等来了穆老的回信。在专访的首页,穆老用铅笔批示"我删去一些。穆6/2"。这篇长达9页的用方格稿纸写成的文章,穆老竟逐字逐句逐标点地亲笔修改了6页17处,全面地阐述了他为人、为文的原则。
  总结起来,改文大致分为七类:
  
  1.阐明记者职责。
  如在第2页,将原稿中"写这些,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一句中,增加了"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改为"写这些,都是记者职责的驱使,我们都没有考虑自己成才不成才"。
  
  2.对年轻人循循善诱。
  如在第3页原稿中有"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他们不去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穆老删去了"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将原稿中的"不去"改为"不愿",成为"现在有的年轻人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样既对年轻人的批评缓和了许多,又特别强调了年轻人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主动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3.更正常识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使文章内容准确无误。
  如在第3页将斯诺"到中国的西北角采访"改为"到中国的陕北采访",将斯诺"从而写了《红星照耀中国》等举世闻名的作品"改为"从而写了《西行漫记》等举世闻名的作品"。
  如在第4页谈到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时,穆老作了句式的改动。他将原稿中的"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还有一圈老茧。已经两三年了,还有老茧……"中的"还有一圈老茧"挪至最后替代"还有老茧",便成了"我去看他时,让他掀开衣服看看,已经两三年了,还有一圈老茧……"改动之后句号再用于这里显然不太合适,穆老便认认真真地将句号画掉。
  
  4.倾注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
  如在第4页原稿中谈到任羊成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时,将原稿中"我们怎么能这样对待这些人呢?"改为"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5.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如在第5页"我上次去兰考,没有写干部,而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将这句原稿中的"没有写干部"连同接着的"而"字画掉,在文末加了"这是人民的声音"一句,成了"我上次去兰考,写了《人民呼唤焦裕禄》,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高声唱响了"呼唤焦裕禄,这是人民的声音"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6.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但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
  在采访中,我曾经问起新华社朋友告诉我的一件涉及穆老人品的事情,穆老笑而不答。我在第7页原稿中写明此事,穆老却全部画去,那就是原稿第7页中的"穆老说到山西,我却想起了上海: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上海新闻界受到'左叶'事件影响,许多新闻单位划了不少右派,只有新华社上海分社成了上海唯一没有划右派的'世外桃源'。上级分派右派指标,当时担任上海分社领导工作的穆青同志,硬是坚持不报。他说:'实事求是,没有就是没有。如果硬要报,把我报上好了。'结果,他本人被划成了'右倾'。"这件事后来被许多人证实。我想起"文革"中穆老的另一件事--他把"四人帮"头目江青在大寨分裂中央的事情写成内部材料,反映给毛主席,两者对比,不得不佩服穆老刚正不阿、爱憎分明;不得不佩服他低调处事,绝不宣扬自己的优秀品德。
  
  7.删去了一段不便公开报道的话语。
  我把这封贴有"挂号0160北京51支"标签的穆老来信和题词、合影等视为传家宝予以珍藏。每当看到合影、题词,读起此文时,我便觉得有一股激情在胸中熊熊燃烧,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人民记者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亲眼见证穆老与潘从正、任羊成的多年交往,使我悟出为人、为文之道
  
  在北京采访时,穆老提到林县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他日子很艰难,连个收音机都没有,棉袄袖子露着棉花……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
  "前几天,他专程来北京看我,给我带了十几斤绿豆、小米,布袋还是烂的!"
  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我看见--窗台上放着一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
  "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此时此刻,穆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当时,穆老的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我俩的喘气声。他的两眼亮亮的,噙着泪花。
  从此,穆老办公室窗台上那只缀着补丁的小小的布袋、穆老眼中噙着的泪花,总在我的眼前晃动;穆老那一声深情的感慨"我们怎么能忘记这样一些人民的功臣呢?"也时时回响在我的耳畔。
  从北京归来后,受穆老委托,我专程去林县看望了任羊成。
  在任羊成简陋的家里,土坯上架着的一块寿木板做了他的床铺。院前十几米处,荆棘堆在两根粗大的木棍上,封住了井口。原来,这是任羊成退休以后,看到偏僻的家乡仍然用不上红旗渠的水,自己便与乡亲们集资打井,因为资金短缺,加上摔折了脚脖,不得不暂时停工。
  从北京归来后,我还将穆老亲笔修改的《勿忘人民--访新华社社长穆青》一文复印交给了正在商丘开现场会的原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后来,一封省委信函寄给了我。信中写道:
  侯书记对此事十分关心和重视。他从商丘回郑州后,不仅在不同场合几次说过这件事,而且给林县县委书记打了电话。4月25日,他到林县调查研究并参加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一下车便提出看望劳模。
  在这之前,侯宗宾同志找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询问情况。有人说林县情况复杂,如果领导看望劳模可能会引起一些历史问题。侯书记听后激动地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功臣,连生活都不能给予保证,又何谈去发扬红旗渠精神?难道我们连几位劳模的生活都负担不起?真不行我用自己的工资去负担他们。我们对劳模不能是这个态度!……"
  不久,河南省开展了红旗渠精神杯竞赛,红旗渠精神在全省再次得以弘扬,任羊成等劳模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乃至后来被正式批准享受省级劳模待遇。这些,不能不归功于穆老的亲切关怀、直接过问。
  穆老曾在《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讴歌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植树模范"老坚决"潘从正"缀网劳蛛"的精神,在北京家里热情接待过潘从正,并四次去宁陵农村看望这位老人。在1986年他第四次看望潘从正并说还要再来时,85岁高龄的老人记住了这句话。从此,老人时常一手拖着装满土的布袋,一手拿着铲子,趴着,爬着,修补去林场的50米坡路……
  每当回想起1986年4月采访时亲眼目睹的这一情景,我往往不能自已,有时甚至痛哭失声。后来,这件事促使我凝4年心血搜集素材,写出了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与宁陵农民潘从正的友谊》。
  往事一件件、一桩桩,记述了穆老的"平民情结",给新闻界晚辈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其他文献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海外游子”生涯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获准从事香港回归报道的记者中,“新华社记者”是一个特殊的招牌:他们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一现场,记录这千年一回的瞬间,而且有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体验从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转型。与他们的特殊招牌相适应的是他们肩负的特殊使命:他们既然代表中国的权威媒体,为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纪实,势必要在刻录真实的同时
期刊
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在条件艰苦的内蒙古阿拉善盟采访,不到两年的时间共在《新消息报》发表稿件291篇,其中1/3是长篇报道。在遭遇车祸、伤情刚有好转时,她就在病床上艰难地写作。她叫何玉玲,是宁夏日报社所属子报《新消息报》派驻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记者。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作出决定,号召全区新闻出版工作者向何玉玲学习。    有一种精神叫顽强    1999年,何玉玲被《新消息
期刊
天天阅读报纸刊物,深感一些说理文章,作者不谙说理之道,或万千概念堆砌,或陈词滥调充斥,或板着面孔训人,或语言味同嚼蜡,把本来正确的理论命题或人生哲理讲得不成模样,读来令人昏睡。回忆平生所读之书,觉得说理能够使人入耳入脑的,《庄子》确有他书难及之处。于是翻检全书,粗作分析,将其说理方法作一归纳,供同好者参考。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七篇,历代学者大都认定是庄子本人写的,其余则为庄子
期刊
红旗渠畔,情与流水长    1996年的9月20日,我们从辉县向北穿过太行山到林州,一路旧地重游感慨万千。  1972年初冬,我在红旗渠畔采访了半个月,从北面的总干渠走到最南的支渠毛渠。总干渠缠绕在太行山侧的逶迤气势,青年洞的雄奇险峻,曙光洞穿山的神秘,桃园渡槽凌空飞架的雄姿,群英汇流的大气磅礴,都令人荡气回肠。后来我从穆青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原来是周总理严厉批评了河南军管的负责人否定红旗渠
期刊
前不久,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都报道了香港一家收费电视台引进了类似在俄罗斯和日本出现过的裸体新闻报道节目,即香港的Now Broadband电视台的一个频道,在2月28日第一次播放了女主播一边报道新闻一边脱衣至全裸的节目。①这名女主播年仅18岁,没有任何新闻报道或当记者的经验。她在5分钟的新闻节目里,先以套装出现,然后一边读新闻一边慢慢宽衣解带,她也成了香港第一位合法的裸体女主播。看罢这
期刊
今年54岁的闫治凯家住商水县练集镇闫桥村,是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他酷爱新闻写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了。20年来,无论酷暑寒冬,从未间断“爬格子”。农闲时,他骑着自行车,身背挎包顶风霜、冒雨雪,整天穿梭于乡村和镇政府之间,采访、记录、写稿、寄稿。2001年冬季,天寒地冻。他听说商水县李埠乡范营村两个私营企业家范伟和范学林分别捐款建校和修路,事迹感人。为抓住这条“
期刊
传播领域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的行业,战争是“让女人走开”的男性领域,那么处于劣势地位的女记者是如何走入战争,成为记者中的王牌——战地记者的呢?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妇女解放的特殊性,中国的女记者从抗日战争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这半个多世纪里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路线——模仿、解放、觉醒、突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变异的模仿阶段    通行证:被男性化了的身份    在这个阶段要以女性的身份堂
期刊
从今年1月10日起,由大河报倾力打造的、省内数十位著名作家积极参与的《亮点河南/人物》栏目开始与读者见面。该栏目以当代的优秀河南人为报道对象,由省内著名作家和大河报记者共同参与创作,在报道手法上则采取文学和新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迄今为止,已经推出8期,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它不仅展现了河南的亮点人物、宣传了河南的良好形象,而且在新闻文体的创新上也有开拓意义。因为这些报道大都是由记者和作家共同
期刊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选  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  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芽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
期刊
国家统计局近期在广东全省各地级市进行的广播收听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传媒业主流。调查显示,广东居民经常接触的媒体是电视,超过85.4%的受众经常收看电视,报纸以51.6%的比例排第二位,广播以37.5%排在第三位。对比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接触率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