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几乎所有学校都在争创“特色”:你吹拉弹唱,我水墨丹青;你舞刀弄棒,我诗语书香……仿佛我们的教育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大师遍地的盛世。
我们的教育真的到了如此境界吗?
22年前,我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教育状态深感忧虑。为此,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亲情缺失的问题,创建了全省首座关爱农村留守生的“亲情校园”,得到了团中央、全国妇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时间,我校成了区域内“特色”学校的代表,并被作为典型在全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很多人认为我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其实在22年前还没有“留守儿童”的说法,社会也不曾关注到这个群体,我只是凭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良知去开展这项工作并形成了一种管理模式而已。
面对如今学校“特色”之多我甚感疑虑。首先,我认为“特色”教育因缺失而存在,是某一方面薄弱的学校通过重点抓薄弱之处,以此形成特色,从而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推进。从不好到好,从一样好到样样好,直到学校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特色也就消失了,从而达到一种“无特色”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特色”学校是薄弱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我们不必驻足迷恋,更不应成为教育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其次,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无需再标“特”立异。再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应以培育学生全面素质、为其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重,不应过早引导和局限其发展方向。有些学校连硬件、师资、管理等都还存在问题,仅凭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或活动项目就美其名曰“特色学校”,这种视林为木、舍全求“特”的做法令人难以认同。
教育如烹小鲜,需潜心坚守,来不得大干快上;如佛法修行,需耐得寂寞,贪不得功名利禄;亦如细针慢绣,需躬身践行,来不得心浮气躁。只要我们严格遵从育人之道,切实尊重教育规律,尽力解决办学难题,学校文化经过历久淘滤,就会积淀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魅力,此时,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无“特”胜有“特”。
我们的教育真的到了如此境界吗?
22年前,我在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教育状态深感忧虑。为此,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亲情缺失的问题,创建了全省首座关爱农村留守生的“亲情校园”,得到了团中央、全国妇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时间,我校成了区域内“特色”学校的代表,并被作为典型在全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很多人认为我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其实在22年前还没有“留守儿童”的说法,社会也不曾关注到这个群体,我只是凭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和良知去开展这项工作并形成了一种管理模式而已。
面对如今学校“特色”之多我甚感疑虑。首先,我认为“特色”教育因缺失而存在,是某一方面薄弱的学校通过重点抓薄弱之处,以此形成特色,从而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推进。从不好到好,从一样好到样样好,直到学校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特色也就消失了,从而达到一种“无特色”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特色”学校是薄弱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我们不必驻足迷恋,更不应成为教育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 其次,国家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无需再标“特”立异。再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应以培育学生全面素质、为其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重,不应过早引导和局限其发展方向。有些学校连硬件、师资、管理等都还存在问题,仅凭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或活动项目就美其名曰“特色学校”,这种视林为木、舍全求“特”的做法令人难以认同。
教育如烹小鲜,需潜心坚守,来不得大干快上;如佛法修行,需耐得寂寞,贪不得功名利禄;亦如细针慢绣,需躬身践行,来不得心浮气躁。只要我们严格遵从育人之道,切实尊重教育规律,尽力解决办学难题,学校文化经过历久淘滤,就会积淀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魅力,此时,可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无“特”胜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