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后的河西节度使阎朝与敦煌的“城下之盟”研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阎朝出身于沙州的世家大族,于777年发动军事政变将周鼎杀死,夺取河西节度使之位,随后在沙州城十余年之久,牢牢掌握了大唐在河西的最后一个阵地,但是大唐此时已经日暮西山,由于张掖和酒泉的陷落,此时阎朝已经联系不到唐王朝,最终在抵抗了十余年后向吐蕃投降,虽保全了敦煌城中百姓的安全,但自己却遭吐蕃人的猜忌而命丧西域。本文从阎朝论起,讨论了史学家在相关历史事件时间问题上的分歧,分析了阎朝投降的原因以及结局,以期为其他学者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节度使阎朝与敦煌的“城下之盟”提供借鉴。
  关键词:沙州;吐蕃;阎朝;河西节度使;城下之盟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062-03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费时近八年才平定这场叛乱。期间,唐王朝为抵抗安史军的进攻,不仅调集中原藩镇和东南藩镇的兵力,调集了大批原镇守西域的士兵,导致西域地区兵力空虚,此时吐蕃与唐关系交恶,所以趁唐朝国力空虚之时,发兵西域,占领西域大片地区。位于西域与中原要道上的河西地区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自广德元年(763年)开始到贞元二年(786年),前前后后二十多年,河西节度使也更换了多届,前有杨志烈、杨休明、周鼎,后有阎朝。786年,因为敦煌城内粮草尽绝,兵力也几乎耗尽,在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阎朝接受吐蕃提出的“毋徙他境”的条件,率领敦煌军民投降吐蕃[1]。
  但由于当时唐王朝已经进入衰落时期,长安与西域的联络十分不便,直到780年唐与回鹘交好、开通回鹘道后才勉强与河西取得联系,在诸多问题上都难以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史学界在很多问题上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1)阎朝取周鼎而代之的时间;(2)吐蕃开始进攻沙州的时间;(3)沙州陷落的时间。
  本文将先从阎朝论起,随后讨论史学家在时间问题上的分歧,最后分析阎朝投降的原因以及结局。
  一、阎朝的身份及背景
  (一)敦煌大族
  自汉朝以来,敦煌诞生了许多的世家大族,自张骞开辟西域以来,汉王朝在西域先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这些世家大族长期把控着敦煌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命脉,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敦煌大族发展到八世纪中期时,主要包括有张、索、曹、阴、李、汜、阎、安、令狐诸氏等家[2]。
  (二)周鼎时期的阎朝
  吐蕃在攻打沙州城之前,已经攻下了瓜州和肃州两地,沙州和大唐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切断。原河西节度使周鼎虽通过回鹘向大唐求援,但并未得到回信,迫不得已之下,只得提出放弃沙州城向东逃窜,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计划是不现实的,且不说敦煌是唐王朝在河西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就算周鼎率领一部分人东逃,即使不被吐蕃人擒获,落到回鹘人手里也绝对不会好受;此外敦煌大族在此地已经发展了上百年,绝对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故乡。所以作为敦煌大族阎氏家族代表的都知兵马使阎朝,也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于是他发动军事政变缢杀周鼎,实际上,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这种以下克上的行为是很不值得的,不但容易失去民心,还容易在自己身上发生第二次以下克上的事变。但是阎朝得到了敦煌最有实力人士的支持,敦煌大族的支持也同样帮助阎朝坚守沙州十年之久[3]。
  自阎朝上任河西节度使以来,敦煌抗蕃的性质已经从政府领导变成了当地的人民抗争。史苇湘先生曾对这段斗争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历史上,敦煌人民这段经历为以后的张议潮起义、建立归义军和再通丝路,留下了重要的依据,没有沙州的抗蕃斗争,就没有张议潮率众起义,也没有近二百年的归義军史,更没有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这句话表明了这段历史对研究敦煌史和研究藏学史的重要性[4]。
  二、时间之讨论
  (一)阎朝取周鼎而代之的时间
  传统的看法认为,周鼎死于公元770年左右,比如史苇湘先生。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20世纪80年代,马德先生通过对《新唐书》《侧记》《大历》等多种史料的分析,认为阎朝取周鼎而代之的时间为大历二年(767年)。20世纪90年代,安忠义先生通过对周鼎部下宋衡逃归时间的分析,得出周鼎被杀时间为大历十三年(778年)。
  2020年,来自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魏迎春和郑炳林两位教授则采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国灿先生的“周鼎死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左右”的观点。这也是这几年史学界的普遍观点[5]。
  (二)吐蕃开始进攻沙州的时间
  谈及吐蕃开始进攻沙州的时间,学界基本持两种观点,第一种是776年,即认为沙州坚守11年是“周鼎1年+阎朝10年”,另一种则是认为777年,即与周鼎死亡的时间为同一年。此外,刘安志先生等认为,由于宋衡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十一月返还长安,所以吐蕃发兵要早于这个时间,《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中记载,周鼎还于大历十一年(776年)八月去莫高窟庆贺李大宾功德窟的建成,由此说明大历十一年八月之前沙州城周边还较为安定,吐蕃进攻沙州只能是在大历十二年(777年)八月以后到十一月之间。
  但安忠义先生依据《沙州志》所记载沙州周边的防御设施分析——仅寿昌县的军镇烽戍就有“镇二龙勒、西关。戍紫金、三大水、西子亭。烽栅二、姗四、堡五。西寿昌城,县西廿五里,武德八年置”。瓜沙之间还有悬泉、雍归、新乡等军镇及其他许多戍释烽障,拱卫着沙州。吐蕃要攻到沙州城下,不拔掉许多军事据点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吐蕃最早进攻沙州的时间应该是沙州城外围的时间,而不是沙州城下[6]。
  (三)沙州城陷落的时间
  在对敦煌历史的研究中,面对沙州城陷落的时间,史家共提出了以下节点:建中二年、大历十二年、贞元二年、贞元元年、贞元四年及贞元三年六种。每种说法都有不同的依据和推断方法,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本文选取其中若干时间来论述。   关于沙州城陷落的时间,最初的来源仍然是《元和郡县图志》,记录沙州城于公元781年陷蕃。不过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个记载有自己的看法.
  S.1438号《书仪》残卷中有云:“自敦埠归化,向历八年,歃血寻盟,前后三度,频招猜忌,屡发兵戈。”史苇湘先生认为,敦煌首次陷落为建中二年(781年),后敦煌与吐蕃统治者屡战屡和,经历了收复—陷落—再收复—再陷落的过程。不过该论点是一种猜想。安忠义先生也认为这种观点在史籍或者是文书上都无法论证,此时战况的起起伏伏应该是大唐与吐蕃关系缓和的一种表现。所以S.1433号《书仪》上说的“歃血寻盟,前后三度”,可能指的并不是沙州城的三次起义,与吐蕃统治者屡战屡和的过程,而是在大唐建中年间时,全国范围的大唐与吐蕃的三次会盟[7]。
  吴廷燮先生同前面所提到的马德先生,在自己所提出阎朝杀死周鼎的时间基础上,结合阎朝的守城时间,从而得出阎朝自大历二年(767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坚守沙州,而宋衡是因为吐蕃贵族念及与唐朝的情谊而被放回长安的。马德先生的观点是研究这个时间问题的重要看法,但其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宋衡怎么回到长安的,其他大多数学者(如安忠义)提出,宋衡是在沙州外围防御时被俘的,而不是沙州城陷落时被俘的。
  安忠义先生则通过推断《书仪》中的三次歃血寻盟来判断,786年为沙蕃最后一次战端开始的时间,而第二次沙州和吐蕃之间的会盟已经无法去考证。不过第三次的“歃血寻盟”,就在沙州陷落之时,即贞元四年(788年)。《书仪》中说“频招猜忌”就是因沙州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武器,吐蕃统治者不甘心,所以才“频招猜忌,屡发兵戈”。直到貞元四年,沙州粮草皆尽,才向吐蕃投降。
  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则是786年,如刘安志提到沙州是在“粮械皆竭”的情况下,于贞元二年与吐蕃经过和平谈判才投降的。陈国灿先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也是最新研究确定的时间。
  在贞元二年说与贞元四年说之间,还有贞元三年说之论,这是由法国戴密微提出,他认为罗振玉所说的周鼎死于777年是正确的,认为阎朝坚守沙州城的时间为十年而非十一年,之后饶宗颐在《论敦煌陷于吐蕃之年代》引用了“阎朝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后,特别指出尚有“又二岁”一句,也同样认为阎朝守城十年。随后苏莹辉连续发表《跋饶宗颐先生论敦煌陷于吐蕃之年代》与《论敦煌县在河西诸州中陷蕃最晚的原因》 两篇文章,进一步论证了贞元三年说,论证了沙州城外的地理形势,分析了守城十年之原因。
  不过,从上述对沙州陷蕃时间的众说纷纭可知,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的这段模糊的历史,只有等待发现新材料去澄清了[8]。
  三、敦煌城和阎朝最后的命运
  唐贞元二年(786年),河西节度使阎朝被围困在沙州十一年后,粮械皆尽,在吐蕃大臣尚绮心儿许诺“毋徙佗境”后投降吐蕃,自此大唐在河西的统治结束,阎朝也成为大唐最后一任河西节度使。吐蕃政府任命尚绮心儿为敦煌的地方长官,“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屈死休之势”,指的就是阎朝与尚绮心儿订立的城下之盟。在阎朝投降吐蕃之后,因其数年的抵抗,所以受到了尊重,不过阎朝有着吐蕃人最警惕的一点,即当年他发动军事政变时,沙州百姓并未产生太大混乱,可见他的身份之特殊,因此,吐蕃贵族为防河西节度使再次反抗吐蕃统治,在阎朝的靴子中放入了毒药,自此,一代护国卫士就此陨落。此后,吐蕃真正实现了对敦煌的统治,沙州人完全臣服于吐蕃,接受吐蕃的统治,从此沙州城的吐蕃化也拉开了序幕[9]。
  吐蕃围困沙州期间,双方军力对比悬殊,因为沙州城特殊的宗教地位,而吐蕃此时也由崇尚苯教变为了佛教﹐所以吐蕃一方围而不攻。为了促其早日投诚,吐蕃放还了前期虏掠的沙州周边地区的守军和僧尼(可能包括莫高窟等地的僧尼在内)。在这种怀柔政策以及军事力量的威慑下,沙州城不得已最终投降吐蕃,占领沙洲后,吐蕃统治者没有对当地人进行杀戮,而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特殊宗教环境,更加巩固自己在当地的统治,通过修建石窟寺,铸造佛像,以增强佛教在当地的影响力。因此,沙州城免于生灵涂炭,是与吐蕃的特殊宗教政策分不开的,也是与沙州城特殊的宗教地位和环境分不开的[10]。
  四、结语
  作为大唐最后的河西节度使,出身沙州世家大族的阎朝,在坚守沙州城十余年后,最终向吐蕃投降,虽保全了敦煌城中百姓的安全,自己却遭吐蕃人的猜忌而命丧西域,一代护国卫士就此陨落,沙州城的吐蕃化也拉开了序幕。本文从阎朝论起,讨论了史学家在相关历史事件时间问题上的分歧,分析了阎朝投降的原因以及结局,以期为其他学者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一代护国名将阎朝与敦煌城的历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安忠义. 吐蕃攻陷沙州城之我见[J]. 敦煌学辑刊,1992(Z1):21-24.
  [2] 陈国灿. 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J]. 敦煌学辑刊,1985(01):01-07.
  [3] 金滢坤. 敦煌陷蕃年代研究综述[J]. 丝绸之路,1997(01):19.
  [4] 刘安志. 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J]. 中国史研究,1997(03):09.
  [5] 贺冬. 轴心制度、社会控制与军事博弈——吐蕃军事制度研究述评[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7-39.
  [6] 沙武田. 吐蕃对敦煌石窟影响再探——吐蕃因素影响下的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功德窟[J]. 藏学学刊,2013(01):37-57.
  [7] 史苇湘. 吐蕃王朝管辖沙州前后——敦煌遗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研究[J]. 敦煌研究,1983:131-141.
  [8] 魏迎春,郑炳林. 唐河西节度使西迁和吐蕃对敦煌西域的占领[J]. 敦煌学辑刊,2020(01):01-19.
  [9] 张延清. 吐蕃和平占领沙州城的宗教因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4):81-84.
  [10] 马德. 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前景广阔——“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启示[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2):110-112.
  (荐稿人:龙明慧,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建立数量的增加,我国图书馆数量也得到了极速上升.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图书馆是其获取图书资源的重要阵地,更是师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成长.现代化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各高校为了提升图书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也在积极借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本文就是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针对现代化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对策展开的讨论.
摘 要:文章从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理论的角度,以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隐喻识别步骤作为探究杭州亚运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阐释了宣传片建构杭州城市形象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发现,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手段,杭州亚运城市形象宣传片多模态地建构出了七个城市形象,本文对其进行了批评分析,以期为其他城市宣传片的设计与城市形象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宣传片;城市形
摘 要:话语具有象征、构建和权力的特征,目的是制造知识,规范人们的认知。高校公众微信号是传播思想的主要平台,是当前最受学生欢迎和学生最易接受的新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值得长期研究的主题。由话语视角切入高校微信公众号研究,必须通过象征来树立权威、身份认同,通过构建来展现形象、优化环境,通过权力来提高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关键词:话语;高校;微信公众号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个领域都开始升级换代,我们逐渐处于一个融媒体发展的社会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电视新闻节目必须采取一些创新措施,才能让电视新闻的发展更长久.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融媒体时代下三、电视台编辑的新闻稿件处理工作,并提出了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生正处于感知力和想象力高度活跃的时期,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进行转变,但对道德和法治的认知还比较肤浅,仅靠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关键时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在高校教育和培养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十分必要。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百年革命精神促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来进行相关理论内容的阐述和分析。首先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以百年革命精神引领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策略,包括通过百年革命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通过百年革命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通过百年革
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大众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内核,而作为班主任不仅是管理好班级的秩序,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新时代的到来,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也要“更新换代”德育教育不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落实到行动,这也是小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本文先分析了新时代展开德育教育的意义,再详细阐述了展开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供广大师生参考.
摘 要:法治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和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赢的重要参考。红色文化是我国建设过程形成的独有文化,蕴含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救死扶伤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对红色卫生文化最好的诠释。因此,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将法治与红色卫生文化培育的应用相融合,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医学育人全方位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从法治与红色卫生文化的育人功能出发,简要分析其在当今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逐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环节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受到影响的包括企业、机构以及个人,其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索,对如何营造出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环境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让班主任们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迎接新的挑战.以往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过于重视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因此,班主任应该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管理、教育两手抓,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