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的核心是“主动性”的问题,“主动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兴趣;二是明确学生“我得学”的责任;三是提高学生“我能学”的能力。教师要重在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思考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自主学习方式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自主 落实 我要学 我得学 我能学
所谓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去学,最终能独立地去学,“不待老师教”,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重三点:
一、激发“我要学”的兴趣
高尔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1.明确语文的工具性。2.强调教材的生活性。3.利用作品的形象性。4.感悟作品的哲理性。5.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关联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保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在活动中,切记教师对学生要适时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热情去学习语文。
二、明确“我得学”的责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了读书的责任,日常教学中,我就经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也是一种责任。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对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家庭、社会,对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会有意义,有价值。
三、提高“我能学”的能力
“我能学”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它强调学生必须能独立主动地去学习。但具备这种“我能学”的能力需要老师一步步培养,学生一点点积累。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和“授之以渔”的教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会预习。
教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去做呢?
1.确立预习内容:①找出本课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掌握它的音、形、义。②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③找出至少一句你喜欢的句子,读会背并理解它的含义或作用。④遇到不懂的地方必须标出,并能提出问题。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⑥自己再确立一点预习内容。
2.保证预习时间。充分利用早读、语文自习课让学生轻松预习。
3.指导预习过程。新生入学后我一般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坚持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逐步掌握预习内容和方法,学会自主预习和合作预习。为保证预习取得实效,我还要求学生把预习内容落实在笔记本上,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这不仅完成了预习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教师就可以放手了。
(二)教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明确了思考对读书的重要性。“我能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会思考”。能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如何才能会提出问题,我觉得应教会学生这样几点:
1.从朗读上。如何朗读,教师必须给予方法指导。学生了解阅读方法后,自然就会提出问题:文章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这样读?等等,有了问题,就会思考。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从词句上。涉及词句的问题,举不胜举,但教学中应该突出几个重点:①词语的运用。②关键句的作用。关键句多指文中具有概括总结性质的抒情句、议论句、反问句、主旨句等,掌握此类语句的作用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另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也是重点句,牢记关键句的作用,做到灵活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掌握修辞方法、成功做题都有好处。
3.从写法上。学生了解写法特点对理解文章、学习写作很有帮助。学生理解写法后,让他们仿写,加深理解,并能逐步运用。
4.从结构上。教会学生认识不同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运用的技巧,对于分析文章、写作实践意义重大。如记叙文中的首尾呼应、过渡等。
针对一篇文章提问题,提什么问题可以说纷繁复杂,绝不是上述几点能概括完的。但只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学生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表扬有创意的问题,有创新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能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培养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三)教会做题。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解疑呢?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典型题目,讲思考方法,利于他们实际运用。
题目一: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此类题目主观性较强,思考空间大。学生可从某句的写法、修辞、蕴含的感情、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其中尤以从修辞选出语句回答,胜算最大。
题目二:文中某人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做此类题目学生须掌握人物的五种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依据文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做出判断,不可凭想象对人物的性格进行臆测。
题目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本题答案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交代季节、时令、天气等;渲染某种气氛或烘托人物某种心情。答案比较固定,学生只需记住,然后视情况灵活运用即可。
以上题目仅作参考,其实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有解题思路,教师应做有心人,自己先做多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解题思路,这对他们的学习会大有好处。
激发“我要学”的兴趣,明确“我得学”的责任,提高“我能学”的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从依赖教师教到自己独立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的主导意识主导作用要不断强化,而且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探索自主学习方式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走得更加从容吧!
参考文献:
[1]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3.
[2]王德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李景华
[关键词]自主 落实 我要学 我得学 我能学
所谓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去学,最终能独立地去学,“不待老师教”,应该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重三点:
一、激发“我要学”的兴趣
高尔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可以:1.明确语文的工具性。2.强调教材的生活性。3.利用作品的形象性。4.感悟作品的哲理性。5.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关联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保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在活动中,切记教师对学生要适时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热情去学习语文。
二、明确“我得学”的责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了读书的责任,日常教学中,我就经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也是一种责任。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所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对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家庭、社会,对自然、科学等方面都会有意义,有价值。
三、提高“我能学”的能力
“我能学”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它强调学生必须能独立主动地去学习。但具备这种“我能学”的能力需要老师一步步培养,学生一点点积累。日常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和“授之以渔”的教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会预习。
教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去做呢?
1.确立预习内容:①找出本课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掌握它的音、形、义。②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③找出至少一句你喜欢的句子,读会背并理解它的含义或作用。④遇到不懂的地方必须标出,并能提出问题。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⑥自己再确立一点预习内容。
2.保证预习时间。充分利用早读、语文自习课让学生轻松预习。
3.指导预习过程。新生入学后我一般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坚持指导学生预习,使他们逐步掌握预习内容和方法,学会自主预习和合作预习。为保证预习取得实效,我还要求学生把预习内容落实在笔记本上,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这不仅完成了预习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教师就可以放手了。
(二)教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明确了思考对读书的重要性。“我能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会思考”。能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如何才能会提出问题,我觉得应教会学生这样几点:
1.从朗读上。如何朗读,教师必须给予方法指导。学生了解阅读方法后,自然就会提出问题:文章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这样读?等等,有了问题,就会思考。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从词句上。涉及词句的问题,举不胜举,但教学中应该突出几个重点:①词语的运用。②关键句的作用。关键句多指文中具有概括总结性质的抒情句、议论句、反问句、主旨句等,掌握此类语句的作用对理解文章大有裨益。另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也是重点句,牢记关键句的作用,做到灵活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掌握修辞方法、成功做题都有好处。
3.从写法上。学生了解写法特点对理解文章、学习写作很有帮助。学生理解写法后,让他们仿写,加深理解,并能逐步运用。
4.从结构上。教会学生认识不同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运用的技巧,对于分析文章、写作实践意义重大。如记叙文中的首尾呼应、过渡等。
针对一篇文章提问题,提什么问题可以说纷繁复杂,绝不是上述几点能概括完的。但只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学生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表扬有创意的问题,有创新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必能大大提高,也有利于培养认真探究、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三)教会做题。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解疑呢?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典型题目,讲思考方法,利于他们实际运用。
题目一: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此类题目主观性较强,思考空间大。学生可从某句的写法、修辞、蕴含的感情、在文中的作用等角度思考,其中尤以从修辞选出语句回答,胜算最大。
题目二:文中某人具有什么性格特征。做此类题目学生须掌握人物的五种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依据文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做出判断,不可凭想象对人物的性格进行臆测。
题目三:景物描写的作用。本题答案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交代季节、时令、天气等;渲染某种气氛或烘托人物某种心情。答案比较固定,学生只需记住,然后视情况灵活运用即可。
以上题目仅作参考,其实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有解题思路,教师应做有心人,自己先做多总结,然后引导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解题思路,这对他们的学习会大有好处。
激发“我要学”的兴趣,明确“我得学”的责任,提高“我能学”的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从依赖教师教到自己独立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的主导意识主导作用要不断强化,而且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探索自主学习方式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走得更加从容吧!
参考文献:
[1]任志鸿,新课程标准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3.
[2]王德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李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