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只有采取多种形式才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来看,目前各学校尚未形成大家较为认同的校园人共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2.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
3.从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来看,有一些负面的干扰。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对学校教师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体现在学校办学上,即近年一些学校大炒所谓热门专业,降低教学质量,破坏了高校本应具有的精神氛围。
4.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加快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5.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6.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学校的文化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服务也较少开展,校园文化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在校园内这一方寸之地作孤芳自赏,很少在社区内向社会公众作广场文化演出或科普宣传,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有的把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看成是校园文化,有的把工会活动、社团活动看成是校园文化,有的把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看成是校园文化等等,把校园文化简单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有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繁多,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丰富学生和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作为突击性任务来抓,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2.没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一方面是拒绝外来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思想文化都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都是腐朽的因而一概拒绝。这种传统封闭思想文化影响了师生追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精神价值的萎缩,压抑了思维的张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影响了教育文化发展,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扼制了创造和谐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是不加批判全盘照抄搬照西方外来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导致部份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淡薄等等。
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有的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有的附属于宣传部门,有的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组织机构不健全,也就不可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长期以来,高校都在开展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很少问津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情绪比较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参与意识强,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弱。这些特征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工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研究、创造新的形式去充实学生和教工的精神生活。
三、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
1.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首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2.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软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完成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来看,目前各学校尚未形成大家较为认同的校园人共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2.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
3.从校园文化的社会环境来看,有一些负面的干扰。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对学校教师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体现在学校办学上,即近年一些学校大炒所谓热门专业,降低教学质量,破坏了高校本应具有的精神氛围。
4.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加快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5.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6.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学校的文化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服务也较少开展,校园文化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在校园内这一方寸之地作孤芳自赏,很少在社区内向社会公众作广场文化演出或科普宣传,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有的把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看成是校园文化,有的把工会活动、社团活动看成是校园文化,有的把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看成是校园文化等等,把校园文化简单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作用。有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繁多,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丰富学生和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把校园文化作为突击性任务来抓,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2.没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一方面是拒绝外来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思想文化都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都是腐朽的因而一概拒绝。这种传统封闭思想文化影响了师生追求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精神价值的萎缩,压抑了思维的张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影响了教育文化发展,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扼制了创造和谐文化的活力。另一方面是不加批判全盘照抄搬照西方外来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导致部份师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淡薄等等。
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绝大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有的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有的附属于宣传部门,有的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组织机构不健全,也就不可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长期以来,高校都在开展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很少问津校园文化的研究和规律性的认识,影响和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情绪比较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参与意识强,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弱。这些特征用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工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研究、创造新的形式去充实学生和教工的精神生活。
三、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
1.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首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又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2.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软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才能完成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者和社会思想库对于提高社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