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水稻富农家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372751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一带的瑶族,因瑶胞服饰色彩艳丽而得名“花瑶”。隆回县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在湖南省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湖南大学开展定点对口扶贫隆回县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5月的隆回县正是山花烂漫时。天刚亮,白水洞村村民李修祥的家门口就迎来了一位又一位客人:“修祥,我家想申请种富硒水稻!”“修祥,我家能申请上吗?”……李修祥告诉笔者,上门来询问的乡亲,是在争取承包播种由湖南大学指导的富硒水稻名额。“这和一年前的情况真是天壤之别,当时,扶贫干部多次上门去动员,最后通过众筹出资,承诺实产实销,才有33户花瑶乡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植57亩富硒水稻。”
  从出资“请着种”到自己掏钱“抢着种”,是什么让乡亲们有了如此大的改变?“若是你家的米能卖出肉价,你会动心吗?”李修祥告诉笔者,在湖南大学的帮助下,白水洞村去年首批试种的富硒水稻不仅大丰收,价格还飙升至10多元一斤。“同样一亩田增收了1000多元,翻了一番还不止。今年不用众筹,我也要把自家的田都种上富硒稻。”李修祥的钱包鼓起来了,乡亲们看到脱贫希望,纷纷要求种植富硒稻。
  找准穷根
  “十分贫穷、相当偏僻、极富民族风情”,这是挂职隆回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湖南大学青年干部李飞龙对隆回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的第一印象。
  隆回是湖南大学定点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GDP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015年初,湖南大学来到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开展驻村帮扶时,全村本地就业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700元。李飞龙对第一次进村时的经历记忆犹新:“按照工作组通知,早饭进村吃,可是等到11点多,走访完十多家瑶民的我早已饥肠辘辘,却一直没有谁提早饭的事。一问才知道,因为穷,当地人都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所以当地的土话是叫日饭、夜饭,也就是正午和晚上吃的饭。”
  “帮助白水洞村脱贫,并非只是引进资金、修修道路那么简单。探索一条能够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径,才是拔掉白水洞村穷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湖南大学为隆回县8年的定点扶贫确定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展当地资源特色’的基本思路。”李飞龙说,有山、有田、有独特民族风情是扶贫小组眼里白水洞村的“造血”基础,特别是该村地处有“小西藏”之称的虎形山上,海拔高,气温低,日照长,有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该地土壤富含硒元素。“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其在改善机体免疫力以及提高人体抗癌能力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山里种出的零污染富硒米肯定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疗的需求,市场不成问题。”
  另一方面,白水洞作为花瑶族群居地,具有相当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由于深处大山,千百年来的古寨对歌、神秘婚俗等花瑶族特有的民俗都得以保存,加之距白水洞村仅27公里的溆浦高铁正式通车,距省会长沙2小时左右车程的黄金距离对发展旅游业非常有益。”李飞龙说。
  对致贫原因和脱贫要素有了精准分析后,湖南大学扶贫小组初步将种植高附加值的富硒米和发展花瑶特色旅游确定为帮助白水洞花瑶乡亲们脱贫的“造血”产业。
  按单种田
  思路有了,扶贫小组首先把白水洞的土和水运回了湖南大学。根据环境工程学院的水土监测报告,经过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刘觉民带领的研究小组多次试验,研发出针对白水洞富硒米的有机富硒叶面肥技术。这种肥料不仅能增加水稻的亩产量,还使成品米中的有机硒含量准确可控,有益人体健康。同时,湖南大学生物学院的专家们也抓紧制订病虫害防治方案,针对高寒地区的“两病三虫”,该校生物学院副教授谭钟扬研究了一套环保的防治方案,并配制了药物。
  种子、肥料和农药等种植技术问题解决了,但花瑶族的乡亲们还是顾虑重重。“白水洞还处于农耕经济状态,此前的主要产业金银花遭遇市场波动后,乡亲们损失惨重,对种植经济作物心有余悸。解决不会种只是基础,关键是要培育销售市场,让大家敢于种,打消他们怕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在白水洞村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的湖南大学干部曹镠说。
  对此,湖南大学作出了新的规划:在种植初期,采取众筹模式,订单式生产;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拓培育销售市场,在富硒米品牌形成、销售市场“丰满”之后,再将成熟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交给村民运作。“能在这原生态、无污染的地方有个自家的粮仓,更何况还有湖南大学的技术保障,我们愿意众筹。”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老师们自愿共同出资,负责富硒米生产资料的购买,并以高于当地市场价20%的价格回购稻谷。同时,湖南大学各相关专业也开始为富硒米加紧“造势”:设计艺术学院负责包装设计,请来了名设计师参与“花瑶花”设计工作,与湖南大学师生共同设计白水洞富硒米的包装与品牌,提升富硒米附加值;计算机专业负责打造电商平台……
  听闻不仅不要成本,连买家都有了,曹镠驻点的农家李修祥动员了33户村民腾出57亩水田参与种植。
  延伸产业
  一年下来,富硒水稻成功了。“以前种一亩田收500公斤,总收入1500元,除去成本还剩800元。今年种富硒米,种、药、肥都由湖南大学免费提供。肥料好了,虫害低了,我家每亩增收了近200公斤,同样一亩田增收了1000元,翻了一番还不止。”李修祥说。
  看着村民的收入喜人,不少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主动要求今年种植富硒水稻。“去年刚开始种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做工作,现在天天有人找我,让我今年一定要给他种,生怕把他忘记了。”李修祥告诉笔者。最后村支两委商议,2016年在全村选择70亩优质梯田,由7户人家牵头建立合作社,出资购买农资,免费分发给贫困村民进行统一种植,合作社对种出的合格水稻以高于市场价回收。湖南大学将2015年打造出的“花瑶白水洞富硒大米”品牌、技术、外观设计等内容授权给村集体,同时帮助销售。此外,曹镠个人还为村集体出资2万元,村集体以技术、资金参与合作社,持股25%。每年村集体获得的分红用于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等工作。
  如今,富硒米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培育了瑶族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还引起了有关医学专家的高度关注。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专门从事老年常见病研究的教授张国民告诉笔者:“白水洞富硒米含有机硒较高,既可防止胰腺B细胞的氧化损伤,也可降低血糖,可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有效保健食品。”
  “扶贫首先要科学精准、风险可控,要以确保农民利益为前提。”李飞龙说,“富硒米只是湖南大学在白水洞村‘定制农业+生态旅游’扶贫思路中的一种探索。未来,随着‘互联网+’定制平台的完善,白水洞村会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富硒米的生产也将会促使加工、物流、仓储等商贸企业加入,从而催生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花瑶民俗文化等‘一产带三产促二产’的区域生产模式。”笔者了解到,在湖南大学“定制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推广下,该村目前已经建立了4个农家乐,还结合当地特色,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等10多处旅游景点,并把花瑶风情搬上了意大利米兰第42届世博会。这个2014年一年接待游客不到50人次的偏僻小山村,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了一万人次。
其他文献
6月21日,珠海医疗专家队来到阳春市河口镇革命老区,在河口卫生院举办“情暖阳江健康行”进农村万人义诊系列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并免费送医送药。现场解答群众的咨询、诊断,给予专业的治疗和建议,并做好相关记录,登记在册。当天共为300多位群众进行了诊治和咨询,赠送药品和食品价值6万多元,发放健康科普资料1900余份。
期刊
6月23日晚,“永远跟党走,颂歌献给党”惠州市直机关纪念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歌咏比赛(决赛)在惠州市会议中心举行,充分展示了惠州市党员干部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本次活动历时3个月,由惠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文广新局和工商银行惠州分行等单位联合举办。
期刊
日前,封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肇庆民生眼科医院专家,走进革命老区平凤镇开展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前的复筛工作,热心为老区群众排病患,送福音。  据了解,该项行动属2016年健康快车—白内障免费复明爱心行动,是肇庆市精准扶贫的项目之一。专家组在平凤镇卫生院对该镇共计10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现场筛查,复筛出37名符合免费手术条件的患者。复筛合格的白内障患者将由专车送往
期刊
6月1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获得者傅廷栋率领有关专家教授,在云浮市委常委、秘书长胡海运,郁南县委副书记陈文绍等的陪同下,到老区平台镇调研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工作。  傅廷栋一行首先到了平台镇察看粤桂合作温氏现代农牧业养殖项目,参观了平台镇古勉新村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并听取有关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情况介绍。
期刊
5月14日,全国革命老区县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北师大潮南区教学点在汕头市潮南区职教中心举办了首期开班仪式。汕头市、区老促会和教育局与潮南职教中心领导出席开班仪式。首期入学学员有122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扶贫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贫困革命老区教育工作,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经研究并征得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支持,决定在全国贫困革命老区县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先期在全国30个老区县进行试点。潮南是海
期刊
为打赢脱贫攻坚第一战,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打好组合拳,力争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23953人、9个贫困村脱帽。  教育培训“健脑”  罗城把“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智力扶贫、科技扶贫。该县对在校就读本科和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给予补助,让农村贫困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目前,已为631名贫困
期刊
6月14日,郁南县老促会会长孙志鹏、副会长梁群喜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革命老区通门镇,对引种水果新品种植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冲梅村的桂花梨等水果种植情况。一位正在地头劳动的果树管理者欢喜地说:“这连片的桂花梨树种植才三年,长势就这么好,大部分已经长果了,多亏了镇、村领导的关怀和支持。”调研组鼓励在场的镇、村干部,要充分利用老区扶持的有关政策,继续鼓励动员农民利用好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
期刊
践行“扶老”宗旨 资助金菊福利院  “扶老”位于福彩发行宗旨的首位,一直以来,大量的公益金用于支持福利院的建设。民政部更是明确提出,五成的公益金必须用于养老。福利院的养老工作执行得如何?为此,笔者走进了东莞金菊福利院。  76岁的冯连彩和年长她3岁的老伴李炳祥,在东莞金菊福利院居住了30多年。这30年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茅草屋到新房,从饥不果腹到衣食无忧。如今,两位老人闲来无事,在房
期刊
此“赤色邮政”麻质布袋是笔者1998年在梅州市大埔县长治镇坪上乡一农民手中收购的红色实物原件,是“闽粤赣边特委”遗存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此布袋由多块麻质粗布拼接后用手工缝制而成,是一个客家地方特色明显的搭裢袋制式,尺寸为长108厘米、宽42厘米。在布袋的正面有赤红色书写的“赤色邮政”,并在“赤色”与“邮政”四字中间画有一颗五角星,五角星内盖有一个圆形红色印章,由于年代已久远,印章内容模糊难于辨认,
期刊
在“七·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梅州客家博物馆举行“中央苏区(梅州)文物史料”展,收到良好效果。此展由该市党史研究室、梅州日报、老促会、古玩商会、中国客家博物馆、客侨博物馆等六个单位主办、承办。  这次展览,其内容分“前言”、“烽火梅江”、“峥嵘岁月”、“苏区先驱”、“红色金融”、“结束语”共六章,通过配套的件件文物,让人们感受到了梅州原中央苏区红色历史的重现与升华:当年一本本进步刊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