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珍珍:用责任为欧莱雅品牌赢得尊重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6年年底进入中国市场,欧莱雅在中国的10年包含着生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角之一便是兰珍珍。
  9月25日,《新营销》记者在欧莱雅(中国)总部办公室见到了兰珍珍。也许正是她的亲切自然,同事们习惯称呼她“珍珍”,而并非“副总裁”的头衔。一身休闲装扮将中国的含蓄庄重、法国的浪漫时尚,非常和谐地体现在她身上。
  兰珍珍出生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毕业后从旅游公司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欧洲,继而到香港寻找工作机会。作为一名女性,兰珍珍30岁那年才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对大部分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年龄。
  然而,兰珍珍的独立与坚强支撑她一步步走向成功。
  
  最美的女孩走进欧莱雅
  在回顾自己以往的职业生涯时,兰珍珍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1993年,来到香港的兰珍珍面临职业抉择,说着一口流利法语的她将目标瞄准了法国公司,期间有洋酒公司、化工公司和化妆品公司都有意让她去工作。在面试过程中,欧莱雅的人性化吸引了兰珍珍,同时,女孩子爱美的天性让兰珍珍最终选择了欧莱雅这家化妆品公司。
  在香港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已经30岁的兰珍珍无论从学历、工作经历和年龄都不如一些年轻人,所以她备加珍惜这份工作。当时,兰珍珍是欧莱雅在亚洲为开发中国大陆市场而招聘的第一个本地人,如果做得好,那么机会就很多;如果做得不好,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所以,对兰珍珍来讲挑战是巨大的。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工作,一定要做出成绩。
  一个老板,一个秘书,一个市场助理,这就是当时欧莱雅香港公司内地业务筹备组的阵容。了解市场,就必须身处市场之中。1996年年底,作为市场助理的兰珍珍从香港迁往上海。
  当时,欧莱雅的中国市场是一张白纸,兰珍珍每天不仅要端茶送水,工作的每个细节都要亲力亲为,包括搜集国家政策、市场甚至广告信息;商场和柜台位置的选择、设计柜台形象、产品包装、招聘销售小姐等等,这些既要符合欧莱雅国际化的形象,又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让中国人接受。
  市场营销工作对于兰珍珍来说,虽然干得得心应手,但是,这么多年来,兰珍珍一直对中法文化及其交流念念不忘,随着欧莱雅这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稳稳当当地定居下来,这种思绪再次爬上她的心头,她希望做一些跟市场营销不同的工作。
  
  突破文化差异
  根据在国外和国内的生活经验,兰珍珍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较之国际标准来说,市场还存在一种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寻求发展,需要打破相互之间文化的隔阂,要从形象宣传上找突破口。兰珍珍更喜欢做这样的工作,她决心开创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公司得知兰珍珍的想法,并没有反对,而是给了她百分之百的信任,让她组建公共关系部。这一切对兰珍珍来说是新的挑战,她深知,必须做出一定的成绩,公共关系部才会有继续存在的可能。
  20世纪90年代,兰珍珍创立的公关概念在欧莱雅还处于启蒙阶段。当时,没有一家企业敢大张旗鼓地召开新产品新闻发布会。兰珍珍打破了公司很多传统的规章制度,事实证明,这种改变是正确的。
  有一次,公司准备推出染发新产品。兰珍珍思考的问题是:中国不同年龄的人对染发有着怎样的理解?公司所推出的新产品具有怎样的特性?之后,她向该产品品牌经理提出由自己来主办这次新闻发布会,以媒体软性新闻的方式协助这款新产品的推出。当兰珍珍把全盘计划以及所需要的预算说出来之后,竟然遭到了否定,理由是中国记者不会对商业产品做宣传,因此要将所有的预算集中于硬性广告。
  兰珍珍没有想到,自己想做的公关尝试居然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事实上,当时媒体公关确实是一件很稀罕的事。面对同事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兰珍珍一度想打退堂鼓。然而,公司总裁从战略角度肯定了公共关系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兰珍珍的公关梦想才得以继续,并就此如玫瑰般铿锵绽放。
  当时的记者还不习惯参加新闻发布会,更不知道欧莱雅是做什么的,兰珍珍一个个去拜访、邀请记者,一遍又一遍地向记者解释新产品的功效。因为当时年轻人染发还是很新鲜甚至是带有叛逆色彩的行为,兰珍珍就反复向记者灌输欧莱雅对市场潮流的看法,以及染发概念对时常潮流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她还要细心安排新闻发布会的一切细节,紧张的准备工作让兰珍珍心中的弦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
  新闻发布会终于如期召开,兰珍珍看到,来了那么多记者,他们流露出诧异、新奇的神情,静静地听着欧莱雅的故事。当记者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尝试着亲自动手染发的时候,兰珍珍颇感欣慰,有了一种进入职业境界的感觉。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战略相辅相成
  当竭尽全力把欧莱雅旗下那么多品牌推广到中国各地的时候,兰珍珍一直都没有改变既定的形象营销策略─充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并用各种方式把欧莱雅100年来对美的多元化理解,恰当、得体地渲染出来。
  艺术无处不在,艺术因其特殊魅力而对社会产生特殊的影响力。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欧莱雅品牌便与艺术有了不解之缘。在最初进入中国的1997年,欧莱雅在香港赞助了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这次展览将中法两国文化进行了比较。“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希望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对我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跟业务发展是同步,甚至是领先的。”兰珍珍说。
  然而,在新兴市场贯彻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意味着高成本和高投入,但欧莱雅在中国并没有降低可持续发展标准。1997年,欧莱雅投资5000万美元建造苏州尚美工厂,它采用了全球最高的安全、生产和回收标准,将工厂的耗水降低了近一半,循环使用90%的废弃物。“虽然,化妆品属于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微乎其微,但是,我们要从企业领头羊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节约能源,防止污染。”兰珍珍说。
  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的不断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形象营销上。欧莱雅利用其对发廊的影响力,通过对发型师的培训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这种创新性的抗击艾滋病行动,为欧莱雅品牌赢得了尊重。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10年间,欧莱雅成为中国白领女性美丽梦想的“梦工厂”,其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完整的金字塔品牌架构让对手望尘莫及。“多品牌战略不是一般企业能玩得起的。”兰珍珍对此颇为自豪。然而,当对手为创新型的产品、炫目的营销而激烈竞争时,欧莱雅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精神让其在竞争中树立了崭新的品牌形象。作为欧莱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延伸,欧莱雅赞助设立了总额近300万元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此奖被誉为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欧莱雅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的“义卖助学”计划,已经在5年内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成都、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18所高校,累计捐款近300万元,资助了近千名来自西部的贫困大学生。
  与品牌战略相辅相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为欧莱雅赢得了信任。欧莱雅(中国)目前共有16个品牌,覆盖了大型百货商店、超市、药房、高档专业发廊和免税店等各种销售渠道,旗下兰蔻、薇姿、美宝莲三大品牌分别坐上了高档化妆品、医学护肤品和大众彩妆第一名的宝座。
  这并非易事。在公司内部,兰珍珍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程序,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我们不希望我们所选择的企业社会责任话题很快过时,”兰珍珍认为,“项目的选择相当重要。”她领导的公共事务部负责项目前期的选择和评估。首先,听取相关利益方的意见之后,欧莱雅希望将项目与公司利益相结合,并能够传达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其次,欧莱雅希望计划至少是3年期的,并能够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品牌的项目,同时考虑资金的投入,预估未来3年公司的投资能力,最后考虑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和预估未来的风险。
  在欧莱雅每一个赞助项目传达美的形象的时候,兰珍珍的脑海里想的不仅仅是公司,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一种情结。“欧莱雅在中国发展的10年,也是欧莱雅形象推广的10年,欧莱雅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美肤的‘绿色化学’先锋。但是,普及性地宣传和教育消费者如何科学、理智地选择化妆品,如何看待美,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也是为人类贡献美的最具体的方式。”兰珍珍动情地说。
其他文献
一卡走遍天下的玄机  这个“十一”黄金周,酷兜网CEO吴萌打算给自己放个假。当他习惯性地掏出钱包里的携程卡拨通携程的免费电话,话务员在一大串常规性的问候之后试探性地询问:“请问吴先生这次还是要去北京吗?”吴萌想着自己这一年在广州、北京之间的无数次往返,不禁乐了:“麻烦帮我订一张去三亚的机票。”电话另一头略带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吴先生,三亚没有您常住的如家连锁酒店。”吴萌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次我不
期刊
随着商业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资源将决定企业是否能拥有最大限度的竞争优势,作为商业信息重要载体的数据库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更被许多企业奉为秘密武器应用于包括售前、售中、售后在内的诸多环节中。  美国流行一句话叫做Let your finger do the things,互联网时代人们将之概括为“拇指经济”,意思是通过互联网,用拇指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说这些话的人忘了,除了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对上门乞讨的乞丐说:如果我给你100元钱,你会吃什么?  乞丐说:找个饭馆,点上些有鱼有肉的菜,然后来一瓶烧酒,吃饱喝足。  富翁又说:如果给你10元钱,你会吃什么呢?  乞丐说:买个盒饭,再买两瓶水。  富翁又问:如果只给你1元钱,你会吃什么?  乞丐说:那我就买3个馒头,然后让卖馒头的小伙计送给我一杯水。  ……    给广告业务员一个明白的交代  这个故事与媒介投
期刊
黑白相间、写着“目标精准、一矢中的”的靶盘上,一支飞标稳插在靶心。这曾是分众传媒总裁谭智办公室里的一幅经典图画。这个场景不仅限于他的办公室,也适用几乎所有广告从业者。以前,他们为了拉到更多的广告单子,会说:“我们的覆盖面涉及全国所有城市。”现在,没有人傻到如此吹嘘了──他们会略带骄傲地说:“我们拥有庞大的数据库,能精准地找到消费者。”甚至从他们的口中会冒出诸如“靶向”、“分众”这样的词汇来。  没
期刊
中旺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中旺终于不再回避自己的资金链问题,日前,他向媒体承认“我们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债务周转困难”。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王中旺承认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银行、供应商、经销商等沟通,“6、7月份两个月,我的工作量最大”。  2007年上半年,在经历了方便面集体涨价风波后,市场又传出五谷道场资金链吃紧的消息,公开资料显示,从2005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中旺投资集团将全部精力放在扩大规
期刊
网络广告效果如何评估?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网络广告点击欺诈等造成的信任危机越发成为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网络推广的实际广告效果始终是业内很难回避的一个问题。  在CPM(每千人成本)和CPC(每点击成本)作为衡量广告效果普遍标准的情况下,广告主习惯于关注这两个数字,但对于点击和流量的真实质量却没有清楚的认识。  “其实,网民对于广告的每一次点击,其中都隐藏了自己的各种需求信息。通
期刊
上午11点,北京宣武区永安路倍顺好邻居便利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两名店员悠闲地照看着店面。过了几分钟,一个顾客进来买了一瓶饮料。“店里的生意不是很好,顾客不多,开业几个月了一直都是这样。”店员不禁抱怨。  夜里11点,上海良友金伴便利店哈密路店灯火通明却同样没有一个顾客。营业员有一点点懊恼:“夜间顾客少得很,现在大家都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将营业时间维持24小时。到夜里10点,已经没多少人光顾了。”  不
期刊
就中国电视观众而言,2006年德国世界杯,除了成就“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黄健翔外,大家一定还记住了一个美丽的花店女老板与一句温馨的话:“114,有问题就问号码百事通吧!”  从上个世纪70年代114、115电话查询台建立,到1990年114台与115台合并之后的大力推广,再到去年中国电信对传统114业务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推出了全新的“号码百事通”业务,可以说,114顺利地完成了它从一位土兮兮的
期刊
2007年的夏末秋初,是北汽控股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与北京奔驰-戴克(以下简称BBDC)的高层最为忙碌的一段时间。关于C级车国产化的问题,由于多次改变口风,呈现出多个版本,这一切源于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分家。目前E级车低迷的销量和谈判三方的复杂程度(加入了分拆后的克莱斯勒集团),让BBDC这家合资企业陡然间有了许多变数。不仅仅是未来发展问题的不确定性,现实的市场业绩是令BBDC更为头疼的事情。  今年上
期刊
“2012年安利中国的销售额要比2006年翻一番,超过240亿元人民币。”郑李锦芬在许多场合如此强调她的决心。2006年是安利最敏感的一年,这一年的12月,这位安利中国董事长因为拿到直销牌照而悲喜交集。解决了最为关键的“准生证”问题,郑李锦芬终于可以大胆预测一下安利未来4年的销量了。  6年翻一番,到底是一个豪言壮语,还是一个保守的预计?如果拿安利近3年来的销售增长做一个比较,平均每年增长15%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