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love_s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因此高校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学术界有关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虽然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着视野狭小、涉及面窄等不足。需要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可行性途径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研究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述评
  以高校为切入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深入民心,才能真正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彻底接受,才能显示出科学性、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对于中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命的前途前景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不能操之过急,它是一个逐步实现、全面展开的过程。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采取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做法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能经历由局部到全局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身推广的逻辑。
  高校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如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都难以实现,那么要想在群眾中实现这个目标只能是空谈。所以,高校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率先在高校取得成功,才能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掌握和运用,也才能最终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现状和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都将为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提供借鉴。
  从理论角度来看,有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研究,可以解决相关的学理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成果,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角度来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途径,不仅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具体途径,也能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能力提供借鉴。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去,将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这都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生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现状
  如何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观点有:
  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式,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学者认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方式是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因此,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进:一是深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理念;二是执行照本不宣科的教学新模式;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在用生动语言感染人的基础上做到以理服人;四是在教学设计上,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切忌繁琐;五是结合实际,用丰富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应对信息化社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有新策略。为此,有学者根据信息社会的新特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思路: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必须坚持的原则;二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在政策层面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支持;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使网络化教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宣传教育的互联和通讯网络;四是引进并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为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管理体制,不断改进传统理论教育的弱点,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有的放矢。有些学者指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注重个性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目标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改变传统的忽视个性的“灌输”方式。二是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贴切关爱的语言来教育引导学生,这就可以逐渐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三是在通俗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热情,最终力争将学理性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信仰,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从大众文化传播学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思路。有学者指出,要遵循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推进。具体的做法包括:一是要求教学内容具体化,切忌空洞化。二是要求教材体系通俗化,反对繁琐化。三是要求教学过程设计上加强视觉化、形象化和艺术化。
  中宣部理论局则从系统化的高度阐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是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这是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政治任务;二是整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的资源优势,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上开拓创新;三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宣传普及体系,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紧密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要有新突破,在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工夫;五是从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不足及对策
  有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研究,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包括:第一,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采用手段的论述,大多集中在语言简单化方面,充分发挥影视和网络传播影响力方面的研究却极少涉及;第二,对国外政治理论大众化路径的研究不但视野狭小,而且文献资料少;第三,学者们在研究中大多是对于理论层面的归纳和概括,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包括具体执行、具体检测、具体评价和实际效果等,却很少探讨;第四,关于学校、宣传部门和社会三种主要路径相互配合的论述几乎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三种路径之间的合力作用。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途径仍然具有紧迫性、必然性和可行性。具体来说,今后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迫性的研究分析。研究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评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等。
  二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推进的可行性途径,即如何建构在当前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环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模型。具体的设想包括:在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试点,在试点中研究大众化的实践,得出经验加以理论化提升,然后把理论逐步推广,在推广中通过实践检验这种路径理论的可行性;借鉴西方相应的理论宣传路径,并加以推广和运用;研究学校、宣传部门和社会三种主要路径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挖掘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对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作用。
  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实施的宏伟工程,但是完成这项工程,没有一定的部署、安排,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特别是应对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以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必然面临诸多挑战。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实现大众化就不能一蹴而就,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方法显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能经由局部到全局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大众真正接受,并开花结果。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高校取得成果,既要坚持以往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又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可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的要求,也是以此为新起点,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关系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2500-11-0114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农民宗教信仰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宗教类别、文化程度结构和信教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河南农民宗教信仰现状,并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宗教在农村被接纳的原因。同时针对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够正确地引导和规范农村宗教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 宗教信仰 现状 心理学  著名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曾说:“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
期刊
【摘要】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关键词】农村 弱势群体 权利保护 社会
期刊
【摘要】现代产业演进的规律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河北省作为资源型制造业大省,要强化优势产业支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文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问题 对策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是实现河北省经
期刊
上访者 地方 中央  大量底层民众“越诉”表明社会治理的过程出现了缺陷  在我国封建时代,底层民众的“越诉”(也称直诉或上控)被一些开明君主当作下情上达、建言立政的重要手段,且被视为一种防微杜渐、平息民怨的治国安邦之道。但从各代王朝的政治实践来看,就其整体而言,是反对和压制“进京告状”的,对百姓的各种越诉行为经常表达出一种消极、规劝甚至是恐吓的态度,对上访者动辄处以“杖一百”或“充军”的训诫和惩罚
期刊
【摘要】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城市的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量、优质高等学校和高校规模分布较为不均,存在着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差异较大的状况,而研究1999年和2011年这13年间我国高校区域布局的变动,可以发现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在不断加剧。  【关键词】高等学校 区域布局现状 变动分布  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优化院校设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协调、可
期刊
【摘要】青海省自本世纪初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以青海藏区泽库县5乡19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土地征用状况及原因,对青海藏区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的执行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并从中找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与补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关键词】青海藏区 土地征用与补偿 政策执行  引言  众所周知,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整个政策
期刊
【摘要】我国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基本动因来源有二:规范约束和经济激励。国家出台的涉及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与政策文件、强制性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政府对企业的问责制度等形成企业减排的规范性压力;国家采取的涉及财税、采购、金融和产业规划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构成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因素。  【关键词】企业 节能减排 规范约束 经济激励  一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企
期刊
【摘要】日本高等教育坚持“立身、置产、昌业”的教育政策观,把人才培养与推动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重视教育投资,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为产业发展与富国强民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立身、置产、昌业”的日本现代教育政策观  日本的现代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早在明治维
期刊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信访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面对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因而更加需要坚持群众路线。  然而,在当前信访治理中,出现了各种利益链条,个别地方甚至形成了上访灰色产业链,这是“花钱买平安”逻辑的派生物,是当前信访治理困境的集中体现。为深入揭示上访利益链,人民论坛成立专题调研组,由记者及相关问题专家组
期刊
【摘要】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状态的调整,除了需要省区之间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寻求政策倾斜和法律保护外,关键是提高地方经济水平。各地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的建设,在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中融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空间分布差异 优化措施  为了扭转陈旧的经济发展观念,改变不合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