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坏死的诊断及处理

来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乳房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坏死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采用自体脂肪移植术行隆乳及乳房再造后脂肪坏死病因、病理过程、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乳房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坏死,在组织学上表现为透明样变性、纤维化和钙化.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MRI)、病理活检等.脂肪坏死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原因及脂肪移植技术有密切关系,优化脂肪获取、纯化、移植等过程可以减少脂肪坏死发生;检出脂肪坏死后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取决于乳房肿块性质,根据肿块性质可以选择细针抽吸、VASER(vibration amplification of sound energy at resonance)超声抽脂、肿块切除术等方式处理.结论 乳房自体脂肪移植术后脂肪坏死发生难以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脂肪处理方法,以期最大程度减少脂肪坏死、保护脂肪组织活性,并形成一套标准化移植流程.
其他文献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其疾病进程与年龄增长、环境毒物、家族遗传等诸多风险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的损伤或功能障碍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应答于多种致病因素,并引起神经元功能退化或死亡的重要病理事件.因此,解析线粒体损伤相关的PD分子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拓宽新药研发思路.并且,干预线粒体损伤相关的分子机制能够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提高PD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PD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较为新颖的有关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1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58岁,平均45岁.缺损部位:踝部2例,后足4例,中足5例,前足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机器伤4例,内固定术后感染坏死3例.受伤至皮瓣修复手术时间为12~ 48d,平均24d.创面缺损范围为3 cm×3 cm~15 cm×8 cm,皮瓣范围为4 cm×3 cm~ 16 cm×9 cm.记录患者皮瓣切取时间
目的 评价“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植钉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158例胸腰椎骨折和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植钉手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机器人辅助植钉,86例)和对照组(透视下植钉,7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变节段、平均每例植钉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剂量、透视时间、透视次数;术后1 d,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是否存
目的 采用UPLC-QDa测定乳果糖口服溶液中乳果糖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塔格糖、果糖、半乳糖、依匹乳糖、乳糖的含量.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Amide(2.1 mm× 100 mm,1.7 μm)色谱柱,以水(含0.1%二乙胺,500 ng·mL-1盐酸胍)和乙腈(含0.1%二乙胺,500 ng·mL-1盐酸胍)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1,电喷雾离子化(ESI),负极性下SIR模式采集.结果 塔格糖、果糖、依匹乳糖、乳果糖的定量限分别为0.5,0.5,0.2,0.2
目的 对近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膝内侧UKA的FEA研究文献,从假体排列和术后关节线对膝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以及假体改进、不同类型假体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目前,学者们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UKA进行了大量FEA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膝内侧固定平台假体UKA中,推荐胫骨假体冠状面排列为0°、后倾角为5°~7
目的 测定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中遗传毒性降解产物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含量并分析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HPLC测定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及其原料药右旋糖酐40、葡萄糖中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含量,考察原料、工艺参数(温度、pH值)以及储存时间对杂质含量的影响.结果 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在0.12~12.43 μg·mL-1和0.03~8.6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中相关杂质含量受工艺参数(温度、pH值)和存储时间影响,原料药基本不影响杂质含量.结论 应重点关注生产工艺
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且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70%~90%的粒细胞缺乏症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诱导的粒细胞缺乏症(drug-induced agranulocytosis,DIAG)的特征是循环粒细胞显著减少或绝对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DIAG几乎涉及所有品类的药品,其中风险较高的药物包括抗甲状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感染药物.DIAG是由于个体特有的易感性而对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通常与给药剂量无关.DIAG的发病机制与直接细胞毒性、免疫反应以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及时停止可疑药物
伏立康唑在成人体内呈现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受基因多态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间及个体内差异较大.因此,治疗药物监测在伏立康唑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成人,儿童患者的药动学更加复杂,目前针对儿童群体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对于儿童目标浓度范围及剂量的调整策略尚存在争议,故该群体使用伏立康唑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分别从治疗药物监测必要性、监测策略、剂量调整策略共3个方面分析了儿童患者中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以期为儿童患者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门轴法”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3例,女41例;年龄50~89岁,平均68.0岁.致伤原因:摔伤57例,交通事故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2.1 d.骨折根据Neer分型为二部分骨折28例、三部分骨折36例;根据肱骨近端颈干角成角方向分型,内收型骨折21例、外展型骨折43例.术中均采用“门轴法”有限切开复位骨折后,以肱骨近端锁定内固
目的 评价3D打印皮外导板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19例无神经损伤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22~63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骨折椎体涉及T10~L3共40个,单个椎体骨折按AO分型:A1型29个,A2型9个,A3型2个;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按唐三元分型:ⅠA型17例,ⅠB型1例,Ⅱ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3.1d.术中采用3D打印皮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