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整合与重塑: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运动与乡村政权建设

来源 :社会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充斥着为数不少的二流子,他们的存在使新生乡村政权陷入诸多困境,二者的冲突与张力威胁了整个乡村政权的内在稳定.为此边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二流子运动,通过以党政领导为核心,劳动模范为引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利用和转换了传统的乡村权力,实现了二流子从游民到新人的身份蜕变、乡村社会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以及边区群众认同从离心到向心的嬗变,进而重塑了共产党在乡村的政治权力基础,推动了边区新生乡村政权的建设.
其他文献
明代郑和下西洋活动是中国海洋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其海权性质也是重要的学术问题.郑和舰队能够使用军事力量为朝贡贸易护航,并掌握了航线上的制海权,随行军事力量还具有“由海向陆”的登陆作战能力,因此从海权理论的角度来考察,贸易海权是其发展弱项,而其军事海权的发展却有“超前性”,总体上具有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郑和海洋经略活动实为近代海权历史潮流的前奏,也是全球航海贸易时代的前驱.下西洋的对象国家中有些小国通过依傍郑和下西洋活动得到了发展动力,显示出郑和海权活动在中外之间产生一定的共生性.造成郑和“海权”发展不充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次选择回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对其中劳动概念予以全面的批判继承,批判工作的展开锚定于主奴关系思想.这些批判曾产生诸多理论谜团:马克思对奴隶劳动抽象性一面的强调有意忽略了黑格尔劳动概念具体的物质性一面;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积极性一面的批判是为了突显黑格尔精神哲学背后隐藏的异化形式;1844年手稿刻意忽视了主人-奴隶身份转换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恐惧,恐惧作为一种意识性情绪与真正现实中的各种异化形式相比已不足为患.对相关问题的澄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