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论

来源 :气功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为什么要修炼气功?多数人的回答是:强身健体,开发智慧,了明宇宙和人体的规律,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做大自然的主人。
  这就涉及到气功修炼和人体科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性与命。
  性命双修是气功修炼的根本法则,是勤修精进、直步上乘的必由之路。
  翻开中外修炼史册,不论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当代气功界,凡修炼取得重大成就者,均遵循了性命双修的法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性命双修是气功修炼的一条重要规律。
  
  一
  
  什么是性命?
  所谓性,是人体的信息系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欲望、思维、精神、意识等。
  所谓命,是人体的代谢系统,指人的肉体。
  性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灵,性命互根。打个比方说,命好比是房子,性好比是主人。没有房子,主人就无处可住;反过来,没有主人,房子也就成了一所空屋,死气沉沉。植物人就是这种状况,命存性失,灵气全无。
  古代修炼家及修炼典籍对性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至今仍给人以重要启示。
  元代修炼家李道纯在《性命论》中说:"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后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及命性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名其虽二,其理一也。"
  明代道书《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以上两者均对性命的内涵作了阐释,并对性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了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
  
  既然人由信息系统的性和代谢系统的命组成,既然性与命对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气功修炼中,就要既修性,又修命。此即谓性命双修。正如《性命圭旨》所说:"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
  不论道家、释家,还是儒家,凡修炼取得成就者,均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性命双修的。
  北宗道教全真派南宗五祖之一的张伯端说:"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此处,他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为例,说明了"性命兼修"为最上乘法。
  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对禅宗修炼开示弟子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指出了"二入"--理入、行入--修持法。理入,是以止观、观心的理论,进而悟道。行入,包括持戒、菩萨行愿等,是通过实际行动达到禅悟。显然,达摩祖师的理入、行入修持法,蕴含了性命双修的至理。
  儒家经典《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里,《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所谓"格物",是指即物穷理,即在具体事物上去参究事物的理;所谓"致知",是指扩展、充实知识。因此,格物与致知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密切联系的不同阶段。这种修养方法,既强调客观实践,又强调心性修炼;既强调自身修养,又强调修齐治平,入世治世,蕴含着深刻的性命双修的道理。
  总之,性命双修是一切修炼的唯一正确法则。然而古往今来,违背这一修炼法则,走入修炼误区的却屡见不鲜,他们空耗心力,空耗岁月,却修炼无成。这是"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修炼误区之一:只重修性,不重修命。
  持这种观点的修炼者认为:修炼就是修心修性,身体则无足轻重,身体只是"臭皮囊"。他们只练静功,不练动功,一门心思修心修性,对身体状况却不屑一顾。这样修来修去,但见其面黄肌瘦,形容枯槁,病体缠身,甚至英年早逝!
  对此,唐代道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一针见血地指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敲爻歌》此处:"祖性"是指先天之性,"丹"指炼内丹,属命功。"入圣",即进入圣者的境界,即达到修炼的上乘境界。他指出,只修性,不修命,是永远无法达到修炼的上乘境界的。也就是说,只有性命双修,才能直步上乘。
  一个修炼者,必须爱身惜身。尽管身体只是性的"房子",但没有"房子",性居何处?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个道理,提出了"借假修真"的命题。所谓"假",系指身体比之于性,只是"房子",不是主人。然而虽然不是主人,离开身体又不能修真。所以,一定要爱身惜身,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且不可把身体视为"臭皮囊",随便糟蹋;但也不可本末颠倒,把身体当成主人,对身体过于执著,形成"身见",这亦是修炼的障碍。
  修炼误区之二:只重修命,不重修性。
  持这种观点的修炼者认为:修炼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修性则无足轻重,身体健康是练功的唯一目的和最高目标。他们只重动功,轻视静功,只重健身,不重修性,他们不明白"性命双修性为本"的道理。这样练来练去,本性智慧得不到开发,强身健体也难以得到保持。
  元极功法传统经典《元极秘》指出:"性命双修性为本,静修本性入圣灵。"这两句话包含以下涵义:一是练功须性命双修,既修性,又修命。二是修性是练功的根本。练功,强身健体虽然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但这个目的仅仅是初步的。如同我们攀登泰山,强身健体仅仅是攀登到了中天门。修心修性、开发智慧的南天门、极顶才是我们攀登的更高目标。三是修性须静修,要重视静功的修炼。四是通过静修本性,达到"入圣灵"的上乘境界。
  总之,修性是根本,修命是基础;重命更重性,借身以修真。修炼者要沿着性命双修的正确方向勤修精进,切不可堕入以上修炼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三
  
  怎样在修炼中进行性命双修呢?笔者认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把握:
  一 动静结合。
  即修炼中既练静功,又练动功;既练性功,又练命功,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性功,系指以修性为主,调节人体精神信息系统的功法。所谓命功,系指以修命为主,调节人体身躯代谢系统的功法。性功以静功为主,命功则以动功为主。当然,在同一种功法里,也有静功、动功均有的情况。所以修炼者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修炼的静功和动功,动静结合,性命双修。
  修炼动功,在于通过姿势的导引,激发能量,贯通周身毫毛孔窍,疏通全身经络。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人体患病的根源在于经络不通。通过动功的修炼,疏通了人体经络,自可收祛病健身之效。同时,动功修炼还可为静功激发能量,为静功修炼奠定基础。
  修炼静功,在于升华能量,开发智慧,提高修炼的层次。功谚云:"静里乾坤大,定中真慧出","定是慧源性命根,二六时中刻刻勤"。意思是说,练功入静后,别有一番天地,奥妙无穷;而静的高级阶段--定,则是生发智慧的源泉和性命之根,应当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中勤奋修炼。可见,修炼静功是练功的主要内容,是修性的主要途径。
  二 注重养德。
  养德,是性命双修的重要前提。练功若不注重养德,性命双修则无从谈起。
  道教祖师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功谚云:"德为功之母,百功德为先。""心纯功自正,德长功自进,功从德上来,德是功之本。""养德修功为正道,有功无德不圆成。""无德不称元,有德方化极。"
  以上论述和功谚均深刻说明,养德对于练功,对于性命修炼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通过养德,人体性命就会得到良好调整,人身就会展现出一股浩然正气,人们的精神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平衡就会得到良好维系,故曰"德养浩然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一个道德高尚的练功者,可有效地调整自身与外界的信息场,实现与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全息共振,接收并展发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信息能量,不断提高功力层次。
  三 内修清净心。
  内修清净心,是性命双修的关键。古云:"平常心是道。"所谓清净心,即是平常心,即清清洁洁、明明净净之心,平平常常、淡淡泊泊之心。
  内心清净了,就会时时做到"对境无心","事来则应,过去不留"。即是说,心不为环境所动,佛家叫做"如如不动"。事情来了,自如应接;事情过去了,则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决不执著、贪求、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
  清净心的这种高境界,古人有三幅联语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
  对联一是: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此即"事来则应,过去不留"的生动写照。
  对联二是: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西东。
  内修清净心,就要像天上的浮云、地上的流水那样,无拘无束,无执无著,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无为而无不为。
  对联三是: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内修清净心,须淡泊名利,对待宠辱去留,泰然处之,就像庭前花开花落那样自然而然,像天上的浮云那样舒卷自如。
  内修清净心,须把练功融于日常生活中。功谚说:"平常心是道,功在日常中。""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因此,一日内十二个时辰皆可勤奋练功,做到行住坐卧,皆在功中。
  性命双修是勤修精进、强身健体、开发智慧的必由之路,是气功修炼的根本法则。遵循这一法则勤奋修炼,必将功德双增,性命圆融,智明慧生。
  (通联:255408 山东省淄博市齐鲁石化公司)
其他文献
1.民间秘密宗教发展  组织利用气功的情况  对于中国的气功,不能仅从传统健身运动方式这一角度来认识,气功有十分深的内涵。历史上,气功同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气功。  当气功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即为政治、宗教的内容之一。《周易》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古时主持神道者为“巫祝”。巫祝代人祈祷上苍以求神灵护佑,还利用巫术(包括气功)替人治病并卜占吉
<正>加香葡萄酒是能引起食欲的开胃酒,这种酒在许多国家是用葡萄酒或酒精作基础进行再加工的。艾蒿、香薄荷、芹菜、香桃木、白豆蔻、石竹、姜、食用大豆、麝香胡桃、胡荽、
关于饮酒的问题,不幸得很,已经被一些吓唬人的陈词包围,那些科学研究工作者有分寸的呼声,也淹没在一片囔囔声中,这方面确有提出公平论断的必要,即要讲清楚酒精饮料的害处,也不埋没其
<正>我厂座落鄂西北山区,天麻、灵芝等野生名贵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我们从八五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联合开发研制出了低度保健的“天麻灵芝酒”。并于八六年通过省一轻局技
读了有关"天目"话题的文章后,只能看出各人的成功机遇和层次各不相同。并没有从理论上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笔者修的是正统道家一个很神秘的门派怕麻烦隐去其名,也只在这方面有法无理。因为它的理论太笼统高深,并非很科学又令常人难以理解。笔者经过把前人、今人、本人、科研工作者及其佛道各家理论研究整理,结合用自己功能观测学员"开慧"过程体内变化,形成一家之见,与"能者"们共同探讨。  开慧是古人一种
一、历史概况    气功是祖国的医学遗产,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运动,它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瑰丽明珠,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群众基础相当广泛。早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文物中绘制的彩色帛画,其中有闭目静坐、双手抱头、弯腰打躬、站立仰天、屈膝下蹲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各种各样练气功的动作。  据考证,早在周代(公元前21世纪),战国初期的老子《道德经》5000言81篇文字,它包含了哲学、文学
<正>将海藻浸于0.1~2%的酸溶液中,以100~150℃的温度进行0.5kg/cm~2以上的加压,加水分解然后将它加入含有糖类及微量营养素的培养液中,添入酵母进行发酵,即可制成海藻酒。以前曾用海
养生之道,历史悠久。古代养生理论,归纳其主要内容,不外乎:"气功"、"药物"、"服饵"三大方面;这三者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要领,各有各的重要性,而且三者还有相互依存,互以致用的一面。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希求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时间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健美、长寿也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尽管目前流行于世的健康、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