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及实际经验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界出现了一些系统化风险有待加紧监管和改革的力度。这些风险的加大受到金融行业自身的顺周期的影响。金融业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必须重视金融业存在的系统风险。目前,金融行业从微观上无法全面有效监管防控,亟需以宏观化视角的监管和改革来查缺补漏。宏观审视监管要在政策配合、实施手段、管理方式等有自身特点,并且要遵循金融系统的逆周期性。
  关键词: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顺周期性;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
  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宏观审慎监管就被提出。虽然有学者对宏观审慎目标、必要性等基本问题有所讨论,然而在2008金融危机前关注的学者还是很少。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学界已密切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系统性风险。欧洲中央银行将其这样定义:“因为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广泛性威胁到其稳定,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受到很大损失。”它和个体风险相反。
  我们从时空方面分析金融系统性风险。某时金融内部风险问题即为空间风险,在时间上极有可能爆发,是动态存在的。金融机构风险积累众多就会形成空间系统性风险。以时间的变化演变而成的时间性系统风险,是金融内部和经济外部作用的结果。它与金融的顺周期关系密切。在金融业信贷规模扩大引起的经济过热后,系统风险继续增加;在金融缩小信贷规模时,经济衰退明显。
  那么如何识别风险,以一些指标来辨别。简单看,个体风险可能直接影响整个金融系统风险,影响巨大。所以,监管部门监管实施的主要关注点即是规模大的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问题。
  具体简介两种识别办法,即指标预警法和压力测试法。指标预警法以金融稳健指标为主。主要用来初步检定金融系统稳定性,已经为120多个国家地方金融稳定做了分析。压力测试法即为演示金融行业负面状况时评判其损失。此法可以有效补足系统漏洞,控制并减少系统风险。以最坏的打算,最具可行度的演示,来保证压力测试的准确无误。
  对风险的识别从简单静态化已经变为关联动态化分析。
  二、金融顺周期性
  影响金融系统风险的一个因素即是顺周期本身。经济社会和金融行业的累积和正反馈作用共同促使经济的不断变动,所以,经济就会表现为顺周期性。
  具体可分四点来看。首先,资本监管上,主要在于定义资本充足率问题。比如,经济发达时可定为宽松的资本充足率,信贷供应减少,在经济退缩时,收紧银根,从而降低信贷供应、抛售等。其次,贷款实际损失计提法。在金融信贷风险不明显时计提很低,在信用风险明显时,拔备增加,资本束缚和盈利范围阻碍了拔备资金供应。再次,公允价值会计。市场下滑时,市值减少,抛售出现,资产价格骤降。公允价值会计会在资产价格膨胀时促进增长。最后,金融管理者待遇问题。通常,金融管理者薪水很高,然而当金融出现亏损时,管理者却没有损失,管理者的待遇顺周期导致其对短期回报的过分关注。
  信贷与资本市场联系加强了金融的顺周期性,通过金融加速器、财富作用于经济实体,经济呈现波动大的局面。比如,企业的成本增加、净值较少受到经济的负面影响。企业的下步产值减少会受高额的外部融资成本影响。同时,居民消费的增加只有靠价格上升的作用才能产生。金融波动受到经济变化的强烈影响。金融系统与经济波动同步进行,泡沫经济不断产生。
  三、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经验
  (一)相关监管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银行监管者观察到了监管的漏洞,提出“宏观审慎监管”。2008年金融危机前,学者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比较研究认为,监管应从银行转向非传统领域,特别是金融衍生行业。2006年,国际清算银行总裁Malcolm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有两点必要。首先,宏观经济的所有风险而非某个金融机构风险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经济损失。其次,金融衍生品将金融风险快速移动,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也可能是金融危机的诱因。
  2000年,Crockett觉得目标与风险累积不同是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区分点,微观监管目标是某个金融机构的破产承担风险,宏观监管目标则是整个金融的经济损失。微观审视监管主要看重某金融机构特定风险,宏观监管则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集体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后,学界转向宏观审慎监管为重点。2009年,Borio觉得宏观监管应从时间和部门之间来进行,风险跟随时间,使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减慢,实现逆周期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方向是逆周期监管。2010年,Caruana总结了宏观监管的目标,即以顺周期性和金融共性风险的显现减少金融体系风险。
  理论探讨至今仍然有一些局限性存在:首先,对金融逆周期宏观监管视角少有法律层面的探讨,法律制度的制定实施影响逆周期宏观监管,法律制度的应用亟需加强。其次,微观与宏观监管缺乏联系。探讨基本上以宏观为主,忽视微观基础,致使宏观监管与微观监管不相容。最后,逆周期探讨缺乏。逆周期要具体用在宏观审慎监管上,要探讨逆周期管理的方向、体制等,金融与经济不平衡、周期的关联点等等。
  (二)实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经验
  下面从监管方式的时间和空间视角,来探讨宏观审慎监管的一些途径。
  1、时间视角
  通常,系统风险加剧会在金融扩张、经济繁荣时,爆发则在银根收紧、经济不景气时。据此,时间视角审慎法就可以增加上行期的缓冲资本,控制价格过度上涨,经济下滑时补充市场的波动,以丰补欠。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逆金融周期的建立。具体有公允价值会计制、拔备制、资本缓冲制。
  公允价值会计制。改革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逆周期管理,减少其本身的顺周期性。正确认识金融流动困难的风险过剩,减少金融波动浮动大的公允价值作用,较少依靠会计数据。促进银行信息的透明,展现公允价值。
  拔备制。经济上行期,银行应该提高准备,防备信用损失。FSA认为,经济扩张最大化时,要另行缓冲储备,其大小范围放在百分之二到三个点。西班牙银行的先进制度即除了基本的准备金外,还要有逆周期准备金的适当部分来承当缓冲资金。
  资本缓冲制。Brunnermeier等人认为,以宏观经济为指导,经济上行时,增加信贷编边际成本,经济下滑时,提供基本信贷即可。Goodhart and Persaud觉得,资本杠杆和资产价值上涨关系密切,银行的风险不能只看负债表。按照某一部门的风险订立超额逆周期资本,增加边际成本。
  2、空间视角
  系统风险在空间上即为跨机构风险,金融的集体性关系导致负外部性的风险过剩。所以,某个金融机构不必思考系统金融风险。具体有三点。
  第一,强化关键金融行业的管理。一些重要金融机构体系风险的源头,然而,监管部门却对其没有把握。重点行业机构监管势在必得。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根据金融机构风险作用特点增加资本需求。银行的自营与核心业务应分离于其他业务,以避免业务负相关。第二,建立金融机构保险体制。要控制体系风险的负担动机,可以管理保险费。Acharya and Richardson觉得,监管可以让银行必须从民企获取保险,使危机损失最小化。Perotti and Suarez 觉得,监管应该收取银行流动保费,根据时间长度变化和短期融资中负债率来确定保费金额。第三,系统税制。2010年,IMF指出,金融债务没有保险存款、股本,征税即控制银行的债务数量。某种意义上,系统征税制,减少了金融风险担当动机和纳税人的冲动消费。
  四、结语
  综上,我们得知,理论研究势在必行,监管改革迫在眉睫。金融系统风险亟需克服,必须探索更多合适的监管途径,促进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勇恩.金融业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探讨.2012(03)
  [2]邓翔,祝梓翔,瞿小松.金融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及实践[J].天府新论.2013(02)
其他文献
从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管理、整枝摘叶、保花保果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玉林市秋番茄高产栽培技术,为玉林市秋番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摘 要: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来激烈。互联网的普及让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很多大型电视台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更不用说一些地方台。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提升地方新闻的引导力,寻找地方新闻发展进步的有效方法,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占领应有阵地。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地方新闻;引导力  进入全媒体社会后,很多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地方电视新闻面对的
棉花是衡水市的主要经济物,近几年由于衡水市棉花生产期间受气象条件影响,产量效益下滑,面积有减少趋势。通过分析2013年棉花生长期间的生产情况及气象条件,为棉花产业发展积累经
为了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解决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柘城县农业部门探索出大蒜一朝天椒一玉米一年三熟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此种种植模式,与大蒜一朝天椒连作
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结构、含量、生理功能及其研究进展,加工对大豆制品中异黄酮的影响以及大豆异黄酮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