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满足学生愉悦而积极地思考,主动而高效能学习的条件。广大语文教师要追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疑诱思;合作交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为,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只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才能满足学生愉悦而积极地思考,主动而高效能学习的条件。诚如赞科夫所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广大语文教师要追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呢?一般说来可采用下列方式。
  
  1.导课入题,激发兴趣
  
  导课艺术是创设优良教学情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人新课的环节,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抓住。”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常常运用自己精心设计的导课方式,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为上好整堂课作好铺垫。
  
  1.1温故导课。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温故导课就是从旧课导人新课,从已学过的知识导入未学的知识。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就可以向学生作一番这样的导课:离愁别恨是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的是朋友的别离;孟郊的《游子吟》,抒写的是母子的别离。其实还有一种让人愁苦不堪,依依不舍的离别场面,那就是相爱之人的别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去感受情弦的脉动。教读苏洵的《六国论》,也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过秦论》讲起:秦国在灭亡六国的争战中,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然而,统一中国后才14年时间,就迅速族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贾谊认为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六国诸侯,地广人多,谋臣良将如云,怎么就战胜不了秦国而先后灭亡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苏洵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
  在语文教学中,“温故”,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运用多媒体导课。
  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当前一种很时尚的导课方式。例如,教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可先用多媒体放映湘西凤凰古城的风光片,把学生导人秀美明净的风景中,让学生在兴致正浓时去阅读鉴赏课文内容。教读《沁园春·长沙》时,放映诗朗诵电视片,欣赏那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去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磅礴气势。教读《孔雀东南飞》时,先让学生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几组镜头,明确梁祝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造成的,就势转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阅读、分析、探究造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录音,使学生沉醉在美妙动人的音乐世界中,从而激发起对《琵琶行》中那些描写音乐的精妙绝伦的诗句的鉴赏欲望。
  上面这些例子,就是运用多媒体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或想象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文本教材的理解。
  
  1.3知人论世导课。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任何时代的任何作家的诗文,都是依据作家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历而创作出来的,无不打上作家的思想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记。要教读鉴赏某位作家的诗文,就应该且必须从了解这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状况人手。像有位语文教师教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是这样导课的: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桃花园。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l岁那年,他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真心地厌恶官场,热爱农村。《归去来兮辞》正是抒发诗人这种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的著名辞赋。教师一番知人论世的导课,激发了学生急于走进诗人诀别官场,亲近自然,热爱农村田园生活的心灵世界的欲望。
  导课的艺术形式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不少,但无论哪种导课艺术,导入的内容都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贴近课文内容。要做到自然得体,新颖别致。要能起到以教师的激情触发学生的激情的作用。
  
  2.设疑诱思,探究求知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设疑提问是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求知的好办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设疑提问的。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艺术最为重要。一个巧妙的设疑,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也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一个巧妙的设疑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有位语文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时,针对课文中写鲁迅在他年轻时做的“许多梦”破灭后感到“无聊”、“寂寞”、“悲哀”,便这样设问:鲁迅是一位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怎么会有无聊、寂寞、悲哀的感觉呢?这一问,马上激起了学生的疑惑。这时老师没作解释也没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回忆前面学过的课文《药》,革命者夏瑜牺牲后不被群众理解的事实是鲁迅“旁观过的事”。据此,老师故意提出一个错误论断:鲁迅生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他感到失望、无聊,甚至寂寞、悲哀。因此,他消沉下去了。老师的结论一下,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鲁迅的寂寞、悲哀是不是革命意志消沉?疑问激起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兴趣。同学们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共识;鲁迅是因为一时找不到新战友和战斗武器而感到寂寞和悲哀,而“无聊”则是鲁迅一时找不到革命出路时焦虑心情的写照,决不是革命意志消沉下去了。有什么根据证明鲁迅先生不是真正的消沉下去了呢?老 师再次激疑。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认真阅读后展开讨论,他们找到了课文中所用的“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能够证明鲁迅当时的心情虽然寂寞但不甘寂寞。由此说明鲁迅先生并没有消沉下去。
  老师的精心设疑提问,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思维运动和理性思考的境界。问题一个接一个,步步深入,触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比一个耀眼。从而把学生探究思考和热烈讨论,争相回答发表各自见解的教学情境推向高潮,获得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设疑提问的确是老师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是老师创设优良教学情境的重要艺术。但是,在运用设疑提问这一教学艺术时,还要注意:提问要难易适度,不要太碎太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要宽泛无边。要不然,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3.合作交流,突出主体
  
  导课艺术和设疑提问,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引起认知冲突,调动主体参与,创设出优良的教学情境。但这样的情境是靠教师单方面设计的,学生没有真正摆脱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其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自然的、“生态型”的教学情境,教师还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下真功夫设计学生的“学”。要将教师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定的角色体验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形成主体参与型教学情境。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对学生要来一个“松绑”,主动地给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做到“三突出”:在时间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参与认真阅读文本教材,思考分析文本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提供时间;在活动参与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以尖子生为主体”的现象,用多种方式促进人人参与。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在活动角色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光扮听众角色,还要扮探索者实践者角色。适时适度地让学生当几回“教师”,或讲授或讨论或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全班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转化成学生自学,小组活动。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自学包括阅读、思考、做教师等。学生自学自得,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焕发出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小组活动包括讨论、竞赛、合作表演、互查互评等。小组活动使学生有了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发表意见无拘无束,各种意见互相碰撞,使个体受到启发,激发出新的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使命感,把学习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集体研讨主要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合作讨论的结果,使一些重点知识和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目标。
  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情境的主导思想。在没有“标准答案”束缚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学习、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差异,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教师应在不损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即时诱导、校正,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语文教师遵循这一客观规律,运用以上这些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定能够实现教学高效化的目标。
其他文献
记得台湾有位著名的校长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能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敌人“枪炮、科学压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打倒他们!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齿学英文!我们学英文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侯外国人,去做丢尽祖宗八辈人的事!”所以,在这所以爱国教育著称的台湾高校里,学
期刊
[摘要]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针对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给他们创设学习上成功的机会,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情感交流;自学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无论是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不少学生在初中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但一到高中,兴趣就逐渐下降,有的同学甚至放弃了对物理的学习。其主要原因
期刊
过去,由于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缺乏全面认识,对中小学生素质结构及其形成规律缺乏了解,心理教育被排除在中小学六门之外,致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很差。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男生为21.7%,女生为14.8%,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固执、狭隘、抑郁、怯懦、自卑、孤僻、焦虑等。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针对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现实,从1992年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今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只重视语数外的学习,对政治课不重视,快考试才突击背诵,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想有较好的效果,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教师形象;乡土资料;教学形式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项教学任务。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最能体现他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学生怕写作的原因,谈了一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引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积累素材;提高认识;以说促写;鼓励;语文素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
期刊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  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营造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思考,引导积极学习;恰当设置疑问,引导积极思考;分层设置目标,缩小学生差距;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五个方面的叙述介绍历史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就对我们一线教师提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薄弱环节,改革的关键在于“多读少讲”。教师多抽出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多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情感,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智力,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多读少讲;智力;注意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低年级语文教学已不把识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当今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科教学,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    1.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和志向。在班队集体和课外小组以及学生群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