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形态下的音乐教育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ri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工业大学
  音乐是一种“表达与沟通”的艺术,因为音乐离不开创作、演唱、欣赏,作曲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演奏(唱)者精湛的技巧将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来获得观众同感与肯定。然后音乐评论者将这些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等音乐特征加以完整地诠释,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与感受音乐。同时音乐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包括从创作到演绎再到评论,都需要实际的人员来参与。所以说音乐是一种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单独的一个人无法体现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生命价值离不开社会。
  传统音乐教育中,从早期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音乐、浪漫主义等时期,以至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变,音乐教育在探究这些音乐究竟带给人类哪些艺术文化的内涵与素养的同时,还使学生獲得对不同时期音乐艺术创作的内涵与风格的掌握。但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信息的繁荣发达,音乐的价值观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现象。我们认识到音乐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便不得不慎重地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即当今的音乐教育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人类需求与社会文明的价值观,是否发挥了艺术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加以重新定位。
  现代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一般以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分析为重点,自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流行歌曲的兴起,古典音乐大量失去了原来的爱好者,被取代的却是一场场爆满热门的音乐会的狂热追随者,而热衷于经典音乐的听众却越来越少,除非是著名的演奏(唱)家,这种现象足以让我们去思考整个社会对于音乐价值取向的转变,到底是整个文化环境的改变,还是音乐家的创作背离了社会的需求,让我们思考是否要追随潮流去迎合观众的口味。
  以往我们所说的音乐教育给人的感觉是针对古典音乐或严肃、高雅音乐,其实正是由于这些名称的冠加,给真实的、本来能为大众所接受喜欢的音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造成这样对音乐的误解,主要方面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重视音乐内容而忽视音乐形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音乐教学中,主要以解释音乐作品的内容为主,包括作曲家时代背景、身世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运用、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等等,当进行完类似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后,老师考试的内容就必然成了这些知识上的东西,最后的结果是将能不能听懂音乐的这些内容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音乐修养的象征,所以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一种“文学化”、“美术化”。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于高校的学生,他们在从小学到中学中受到的专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并未亲身体会到流行音乐,以至大学毕业后自然而然以专业教导者去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在“知识性”的领域,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他的年龄早期并没有接触过所谓的专业音乐,所以导致了现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与“学”的脱节。其次,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分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模式下音乐教育的宗旨是让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所以我国普通高校中每年都有大量的音乐专业学生被录取,但是面对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从小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甚至对音乐都不很敏感,那么是不是还可以沿用以往传统的注重知识性的教育模式去教导学生,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价值,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们对学习音乐产生排斥感,让学习变得越来越枯燥。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一个名词“音乐社会学”,所谓音乐社会学就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指的是除了如音乐的历史背景、曲式结构、创作风格等音乐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音乐本身的社会意义,研究人类如何、为何、以何种方式用音乐去创造与改变社会音乐艺术环境,从而用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探索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音乐社会学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对于音乐的一种新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我们为未来音乐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相互影响提供了可行性。音乐社会学概念的成立就为我们音乐教育目的提供了两个内容,那就是音乐素养与音乐能力,不具备音乐素养的人就无法了解音乐的美,无法体会音乐的艺术内涵,也就谈不上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人都具备音乐的基本素养,所谓音乐素养反之不同程度、不同品味、不同类型、不同种族 、不同年龄所具备的音乐基本能力,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区别,人的一生与音乐艺术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是人心灵深处最自然的一种感情表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养,音乐除了表现在个人之外,也是社会文明的代表,因为音乐具有极高的美学与娱乐价值,为日常不可或缺的娱乐与休闲活动,可以增进社会的和谐;其次,音乐可以启发人对美学的感受能力,是促进社会艺术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象征,并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符号;最后,重视音乐素养并乐于参加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凝聚个宗族的民族信仰,具有规范人的道德,教育人民遵纪守法。
  音乐能力是指人学习音乐的能力以及在音乐的学习上达到了何种程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阐述了在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与“天资”,并将其分为“音乐性向”和“音乐成就”,音乐性向指的是个人表现在音乐上的潜能与天赋的特殊能力的倾向,也就是说个人对于学习音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它可以经过音乐训练将其特殊才能发挥到比较高的层次;音乐成就指的是个人在经过一段时间音乐学习后在音乐的学习态度、理解程度、欣赏能力以及音乐技巧中所达到的程度。
  在多元社会形态下的音乐教育必然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教学,涵盖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艺术素养、生活品味以及人文素养的教育内涵,它的目的在于是人人都有学习并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机会。音乐教育除了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启发个人的艺术潜能之外,同时具有休闲、娱乐、传承与发扬民族优良文化的功效,其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价值具体可总结以下六点:
  1、音乐教育可以满足人们艺术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理念,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国民不分贵贱、不分层次,人人都有学习音乐的权利,从而用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2、音乐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训练的可能,任何一位音乐家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得来的,是对音乐专业技术不断的学习训练提高创新修炼而成。
  3、音乐教育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使年轻人发现与了解世界,并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人类任何能夠流传至今并被人热爱的音乐作品都是展现人类对于世界与自身认识的一个过程,学习与聆听这些音乐作品为年轻人了解世界与丰富自己人生阅历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4、音乐教育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释放自身压力。当我们聆听并沉浸在一首美妙的乐曲或与演奏(唱)家产生共鸣而兴奋不已时,这是受到音乐的感化,同时是一种音乐的教化,只因为拥有了这个聆听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忘我的。
  5、音乐教育能够提升社会文化水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人的一生除了良好的“智商”外,“情商”对于人的成长与生活往往更加重要,谁都不愿意和一位性格孤僻的人去相处,而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人的性格养成十分重要。
  6、音乐的实践功能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无论从作曲家的创作,排练、演出等的活动都是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实实在在的人去参加,当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追求同一个审美目标而相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由此可见,因为我们的教学已经脱离了社会,所以要想在当近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增加学生们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与当今的社会联系在一起,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喜欢“因材施教”一词,但是在当今高校教育中的“才” 已经随着我国教育方针的改变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们认识到什么真正的音乐,其次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随着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的变化,当今的音乐不再是仅仅限制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而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流行音乐、商业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电脑网络游戏音乐,音乐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商场音乐、餐厅音乐、工厂车间里的音乐,还有专门供患者康复的医疗音乐等等,可以说音乐的概念在当今已经被深深的社会化了,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还是在停留在音乐的“文学化”、“美术化”的知识性层面上,强调音乐的历史年代、创作风格、音乐的曲式以及和声的认知程度上,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最终把他们骨子里本来具有的音乐创作能力所禁锢。
其他文献
冯果果独特而精彩的诗歌世界,既有天地一样的广袤,又有尘土般的卑微。她常以率真的笔触抒写无邪的童年、浪漫的爱情、生活的情境;也偶以凝重的情怀触碰尘世的隐痛与悲情。她尤其擅长呈现高贵灵魂对卑微事物的观照,让读者在充满声音、色彩、气味与世相百态中,感悟大地的氤氲,引发心灵的共鸣。冯果果的诗歌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魅力,带给了我们不同寻常的感受。本文主要从其诗歌造境意识的陌生化、审美意识的异质化、女性意识的自觉
期刊
《山海情》成为现象级国剧并不是偶然的。主流的、精英的、大众的审美标准撕裂已久,而《山海情》第一次近乎完美地将三者重新统合了起来。该剧于2021年1月12日开播后,网络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4分。3月12日,“文艺批评”公众号推出了三位学者的短评,推送语写道:“电视剧《山海情》立足于西北的恢弘视野,又勾连起东南的滨海风光,讲述了宁夏西海固的干部群众艰苦劳动,在福建对口支援下的脱贫故事,谱写了一曲
期刊
在数字网络崛起的新媒介时代,在20世纪终结之后的新世纪,持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解释主体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学界通常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本身,而对其解释主体的研究相对较弱。然而,不仅大众文化具有社会表征与社会形塑的作用,对大众文化的解释以及解释主体也在表征并形塑着社会意识形态。我们不仅聚焦大众文化的解释主体,并将其视为一种政治社会的文化症候,还更加关注持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解释主体,指出其在新媒介时
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了,尤其是在京剧领域,它不仅在演唱方法上有了一些创新,而且还借鉴了其他的一些在京剧领域的先进的经验与优良的成果。取得巨大发展的不仅仅只局限于京剧领域,而且还表现在我们的民族唱法领域,无论是京剧领域或者是民族唱法领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超越与进步。将京剧元素融入民族唱法,则完美的使得
期刊
与世界建立关系是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因为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仅制约着人性,而且制约着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世界,甚至制约着人的发展和命运。当代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发现,与世界建立关系不仅是成人的事,而是早在人的幼年时代就开始了。英国胡志明心理学家H.鲁道夫·谢弗认为:“建立关系是童年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弗洛伊德很早以前就
期刊
河南大学  自20世纪初第一部动画诞生算起,动画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它从少数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走向社会,很快步入艺术殿堂,成为电影电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显示出了这一新兴艺术的勃勃生机。现在,动画已逐渐走进世界各国的各个家庭,成为广大少年儿童乃至成年人的最爱。动画发展到现在,在艺术上、技术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无论何种题材的动画艺术作品都具有极大的假定性,由此派生出了动画的夸张性、趣
期刊
“博物学”与文学的关联古已有之,且历久弥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无论是《诗经》中对于动物、植物的书写,抑或是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所呈现的田园风物、陆游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莫不与地域性的特色事物紧密相关。及至当下,从“博物”的视角阐释文学文本中诸种“物”的内蕴和意义,仍然是一个兼具文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的研究角度。  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不难发现“物”的概念十分葳蕤丰富。根据中国古代
期刊
成都学院  从目前影视行业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列举人才需求的特征:一是从注重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向复合创作人、管理人方向转变。受长久以来影视业旧观念的影响,以前是重艺术、轻市场;但是近五年以来,观众和从业者领悟到了市场和营销对于产品成功与否的巨大驱动力。动画是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文化消费品。事实已经证明,从文化,艺术的视角鄙视外国商业电影,从事艺术与商业的二元论最终是要失败的。创作者面对的
期刊
李 杰:关于当代艺术研究,艺术思想史应该是一个关注点。查常平的《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讨论了当代艺术的人文危机、批评路径、人文批评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焦点以及逻辑前提,重点关注当代艺术家的基点、当代艺术中的知识人立场、当代艺术界的正义秩序、当代艺术中的批评家和策展人的职责与素质,再从人文批评看当代艺术以及批评的伦理,进而追溯人文批评的起源。[1]我们邀请各位艺术家、批评家、学者等围绕人文批评的框架与目的
期刊
大连工业大学  1、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学者的关注,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常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与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将三者的功能有机结合,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及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应用、生产与销售为一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