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例跟骨陈旧性骨折反屈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49岁,平均40.5岁;行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资料,测量并记录距骨倾斜角、侧位距跟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及跟骨Böhler角,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功能。

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0.6个月(27~38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及距下关节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7.1周(12~22周)。患者距骨倾斜角术前平均为2.5°(-6°~13°),术后平均为13.2°(5°~19°);距跟角术前平均为-0.2°(-15°~10°),术后平均为20.2°(7°~25°);距骨第1跖骨角术前平均为21.1°(10°~30°),术后平均为9.9°(5°~14°);跟骨Böhler角术前平均为-25.6°(-39°~-10°),术后平均为22.4°(10°~35°);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26.6分(12~53分),术后平均为79.7分(72~89分);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分(6~9分),术后平均为2.6分(2~3分),以上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改善。

结论

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病理特征表现为跟骨高度丢失、距骨水平化和踝前撞击,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矫正畸形,恢复跟骨高度和后足的力线以及改善症状。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7例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6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5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4例采用化疗联合放疗,7例采用单纯化疗,5例采用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化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发肾细胞癌(RCC)18F-FDG PET-CT的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NHL并发RCC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2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1例并发乳头状RCC。3例患者淋巴瘤病灶18F-FDG PET-CT均表现为脱氧葡萄糖(FDG)高摄取,其中2例肾透明细胞癌病灶FDG无
目的评估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联合泼尼松、托烷司琼预防R-CHOP或CHOP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天津市人民医院9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R-CHOP或CHOP方案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阿瑞匹坦组45例,于第1天化疗前1 h口服阿瑞匹坦125 mg及泼尼松100 mg,静脉滴注托烷司
滤泡性淋巴瘤(F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是我国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在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FL为NHL领域报道最多的亚型。目前FL的研究热点为诱导后维持治疗、新药联合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去化疗治疗FL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对恶性淋巴瘤进展及继发易栓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09年10月至2016年11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4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细胞活化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抗凝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血小板表面CD62p水平。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恶
目的探讨原发CD5阳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既往报道的1例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骨髓及淋巴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初诊明确诊断为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的16例距骨体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5.6岁;通过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进行影像学结果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
目的探讨硫酸葡聚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DS/rhBMP2/CS/CHA)在修复大段骨缺损中成骨化能力。 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DS/rhBMP2/CS缓释微球,并经冻干吸附到CHA中,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行右桡骨骨缺损的造模,分别将CHA、rhBMP2/CHA、DS/rhBMP2/CS/CHA植入骨缺损区域中并依次命名为CHA组、rhBMP2/C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分型等。 结果共收集890例第1掌骨基底骨折
目的探讨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不同类型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自行根据踝关节水平位CT上腓骨内侧壁和胫骨外侧面切迹前、中、后3处距离不同分为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和外展型3种下胫腓联合分离类型,其中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外旋型11例,外展型24例。根据不同下胫腓联合分离特点采用对应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