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上的“造假”者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没啥别的爱好,一辈子就爱“造假”,也造了一辈子“假”。他用面粉造“假水果”,形、色、味逼真的面果儿秒杀法国的马卡龙和日本的和果子,创下了“造假”新高度。他就是国宴大师,江湖人称“面点王”的王志强。
  王志强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像所有的北方人一样,他从小就爱吃面食。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玩面粉。小时候爷爷奶奶在家和面做馒头、擀皮儿包饺子,每次他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不弄得一脸一身面粉绝不会收手,所以大家都笑他是“小花猫”。王志强一点儿也不介意自己變成“小花猫”,只要能玩面粉、玩面团,变成啥他都愿意。16岁那年,“小花猫”终于如愿拜京城面点泰斗李德才为师,名正言顺地玩起了面粉。
  不过,入了行王志强才明白,要真正玩转面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跟着师傅练“五皮”:包子、饺子、烧卖、春卷、馄饨。从最简单的包子皮开始练,当时师傅撂下一句话:“如果捏不出漂亮的立褶,褶子不足28道,就是没过关。”为了捏出28道褶子,王志强一捏就是一年。捏完包子皮又学擀饺子皮,学压烧卖漂亮的芭蕾舞裙“裙摆”。顺利过关后,在滚烫的饼铛上抓春卷皮却让他犯难了。师傅看在眼里,有一次正当他犹豫时,啪的一下就把他的手按在了饼铛上。王志强被烫得一激灵,想都没想就抓起面团,没承想,这一烫不仅让他抓出了出奇好的春卷皮,还让他悟出了窍门。
  靠着多看、勤问、手脚麻利,经过几年的苦练,王志强终于出师了,开始做一些复杂的糕点。他太爱“玩”面团了,每次做糕点总是千方百计地想“玩”出新花样。他大胆地打破条条框框,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为了“玩”得得心应手,他甚至发明了好些“玩”面团的工具。
  由于肯动脑子、会创新,王志强没过多久就崭露头角,受到了专业人士的关注,被推荐参与国宴面点制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面团玩出新高度。”1971年北京举行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王志强用面粉和山药泥做了一盘乒乓球和球拍形状的点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做了“熊猫戏竹”的起酥点心;中国第一次登上南极,他做了“冰山企鹅”。这些新奇而精致的面点,让王志强名声大噪,成了面点业的掌门人。
  然而,王志强并没有故步自封。他不断追踪世界新潮流、吸取新点子。近年来,西式糕点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被视为甜品界“骄子”的法国马卡龙和传统日式点心和果子更是成了年轻人的“宠儿”。王志强心里不是味儿。他琢磨着要用中国最传统的烹饪方法创出新意。他开始用面粉造“假水果”,研究形、色、味逼真的面果儿。
  摒弃高温油炸、烘焙,王志强从最传统的蒸煮入手。因为发面的伸缩性很大,饧发过程中很容易变形,所以有同行建议他改用可塑性强的澄面制作面果儿,但王志强拒绝了。他想挑战自己,挑战传统发面。为了让做好的成品在蒸制后不变形,王志强绞尽脑汁,最后首创了用架子和钎子把发面支起来的悬空蒸制法,终于能够保持面果儿立体逼真的外形。
  除了追求立体造型的完美,王志强对面果儿的其他细节也一点儿都不含糊。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面果儿经受住了“形”“色”“味”的种种考验,终于研制成功。那卷曲的柿子蒂儿、粗糙的橙子和柠檬纹理、香梨表面红黄两色的渐变……水果上似乎还带着新鲜的露水。更神奇的是,每个面果儿的馅心都不一样:“苹果”是用苹果粒做的,入口就是苹果味;“橙子”是用橙子粒做的,闻着就橙香扑鼻。他还将煮熟的薏米用红曲米浸泡上色,让人吃“石榴”竟能吃出“石榴籽”。
  造“假水果”,把“馒头”送上国宴,秒杀法国马卡龙和日本和果子,王志强把面团“玩”到了极致。在他心里,“中式面点是国人的生活文化,它所蕴含的精湛技艺就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其他文献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但真正讲究的时候是不吃炸酱面的。什么是“真正讲究的时候”?就比如办人生的三件大事的时候。哪三件呀?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再有当然就是过生日了。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汆儿。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
期刊
宋熙宁八年(1 0 7 5年),辽国派使臣萧禧来到汴京,要求重新划定宋辽边界,还大言不惭地说,早就该把黄嵬山还给契丹。接待他的是号称大宋“活地图”的沈括。  早就听说萧禧是地痞无赖出身,油嘴滑舌,这下可算是领教了。见对方耍赖,沈括不慌不忙地拿出《天下郡守图》,说:“按照事先的约定,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之南几十里处,这可不是一小块地方,你觉得我朝会答应吗?”  萧禧自知理亏,遇到懂行的
期刊
位于北美五大湖岸边的芝加哥古朴、典雅,既底蕴深厚,也不乏时尚,去过的人差不多都会喜欢。芝加哥现在的市区是1871年的大火之后重建的,之前的建筑全部被烧毁。  火灾将旧城化为灰烬的同时,也孕育了崭新的机会。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云集于此,做出了一大批划时代的设计。新老建筑公司也纷纷来此落户。各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成就了芝加哥“建筑之都”的美名。世界上的第一栋钢架构摩天大楼即诞生于此。  以石为材,芝加
期刊
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曾在一战中做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也许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他就发现,这些霉菌的分泌物(其实就是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于是,9月15日
期刊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冬季似乎是吃的最佳时节。在整个冬季,乡下人都沉浸在吃的氛围里,俗称“吃冬”。  春天忙种,夏天忙管,秋天忙收,都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着下地干活,有时甚至忙得一日三餐都顾不上,静下来边吃边聊、品出个三滋两味儿的更是无从谈起了。只有冬季才是吃的好时候。此时粮食都归了仓,牛羊鸡鸭猪都养出了肥膘,一家人忙了一年,也该坐下来围着炉火好好地吃上几顿大鱼大肉了。  “吃冬”是很有一些讲
期刊
老杨是我的邻居,一个整天笑眯眯、话不多卻颇有趣味的老人。  退休前,老杨是一家中型企业的后勤科长。年轻时,他从部队转业到乡镇政府任职,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托关系调进城里的这家企业,开心得不得了。时移世易,现在他的退休金尚不及公务员同事退休金的一半。别人揶揄他“眼光不错”,他嘿嘿一笑:“前头的路谁看得清呢?我当时调进城,享受了好多年的生活便利,也算是赚到了。”  老杨有两个孩子。女儿大专毕业,在连锁超
期刊
我国北方各地大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冬至这天除了吃饺子,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南方:汤圆、赤豆糯米饭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的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馈赠亲朋。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不才子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食赤豆糯米饭
期刊
“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庄绰的《鸡肋篇》。其文曰:“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不载,竟不知为何木。或云以沐头则退发。”  由此可知,“肥皂”是皂荚的替代品。用皂荚洗沐,不仅除垢,而且能祛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浣衣,衣料的纤维不会受损,衣服也不会失去光泽。
期刊
在先秦及更早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经商方式:行商和坐贾。行商,做的是会动的广告,叫卖、响器广告、表演及展示广告都可归为此类;坐贾,门下有招牌广告、幌子广告等。  但你以为请“当红炸子鸡”做广告是如今的发明吗?  不不不。  从前有个卖马的,马卖不出去,他就去找鉴马界“当红炸子鸡”—伯乐先生,请伯乐给他推广推广。这就是早期的经典“名人广告”。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
期刊
每天徒步,我只為好玩,不为锻炼。朋友聚会,我只为高兴,不为吃饭。旅行、摄影,我只为见识,不为作品。唱歌、跳舞,我只为愉悦,不为出彩。吃饭、睡觉,我一为活着,二为香甜。  60岁以后的日子,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自在随意的每一天。学习感兴趣的新东西,与时代同行,与知识相伴。偶尔找几个老友聚聚,喝点茶,扯点闲篇。想动就出去遛遛,想静就宅在家上网转转。想吃就弄几样可口的饭菜,想喝就烫壶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