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在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痂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4.76%)体表总面积(TBSA)、切痂面积分别为2.70%(1.97%,3.42%)、2.87%(2.12%,3.34%)TBSA。患者入院后立即对Ⅲ度烧伤创面行清创术,每日碘伏换药1次。伤后第3天行切痂术,彻底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2组患者分别选取相应的泡沫材料及配套设备行负压治疗,负压值设置为-19.9 kPa,持续负压治疗1周。记录负压材料安装时间。负压治疗1周,记录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评估泡沫材料与创面的粘连度;记录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创面出血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表达反映血管化情况。检测泡沫材料负压治疗1周与使用前的回弹系数R1/R0比值,记录负压治疗1周内创面渗液引流量,以此表示泡沫材料对创面渗液的引流能力。负压治疗1周,记录创面细菌定植情况、异物残留情况、皮缘湿疹率。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1)聚氨酯组患者的负压材料安装时间为(14±3)min,明显短于聚乙烯醇组的(18±3)min(t=2.788, P<0.01)。(2)负压治疗1周,聚乙烯醇组患者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为(6.4±0.4)N,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16.7±0.8)N(t=12.010, P<0.01)。(3)负压治疗1周,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聚乙烯醇组患者的创面出血量为(20±3)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59±3)mL(t=50.200,P<0.01)。(4)负压治疗1周,HE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厚度为(2.3±0.6)mm,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的(1.6±0.4)mm(t=6.667, P<0.01)。负压治疗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管腔数量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蛋白质印迹法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量(1.00±0.05)亦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0.42±0.03,t=10.490, P<0.01)。(5)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回弹系数R1/R0比值为0.39±0.19,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0.52±0.16(t=2.975, P<0.01)。负压治疗1周内,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创面渗液引流量为(1 258±444)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1 658±580)mL( t=3.003, P<0.01)。(6)负压治疗1周,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异物颗粒残留数量为(14.14±0.37)个,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的(3.36±0.15)个(t=26.200,P<0.01);2组患者的创面细菌定植水平、皮缘湿疹率相近。

结论

聚氨酯泡沫材料安装操作方便,相对不易干结皱缩,引流创面渗液能力强,在促进创面血管化和组织增生方面优于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需要保护深部组织、重要器官的创面及炎性水肿明显、污染严重的创面可优先选择该材料。聚乙烯醇泡沫材料不易与创面粘连,减少创面出血和异物残留方面优于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创面植皮术后固定促使皮片成活、大面积烧伤植皮术前创面床准备及存在深部创腔或窦道等情况下可优先选择该材料。2种泡沫材料在细菌定植和皮肤湿疹防治方面均有待改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脱抗原猪腹膜替代异体皮作为载体的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例移植以异体皮为载体的微粒皮患者纳入异体皮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4±2.2)岁],将12例移植以脱抗原猪腹膜为载体的微粒皮患者纳入脱抗原猪腹膜组[男6例、女6例,年龄(32
期刊
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皮瓣,皮瓣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
2013年9月—2018年10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39例4期压疮患者,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21~76岁。入院时创面面积2 cm×2 cm~20 cm×12 cm,均采用清创联合皮瓣转移"两步法"修复压疮创面。第1步,创面彻底清创(清创次数1次26例、2次10例、3次3例);6~12 d后行第2步皮瓣转移术(局部皮瓣16例、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8例、筋膜皮瓣5例、臀大肌肌皮瓣5例、股二头肌肌
目的采用50 MHz高频超声观察同一性别成人的不同年龄和部位面部正常皮肤的厚度和回声密度的差异。方法2019年1—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川滇黔渝区域面部皮肤正常的健康成人志愿者200名,纳入本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50 MHz的高频超声采集所有志愿者额头、眼外角、眼睑和脸颊的皮肤声像图。根据年龄将100名女性志愿者分为20~29岁组30名、30~39岁组25名
目的探讨低氧预处理大鼠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条件培养基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取6周龄雄性SD大鼠1只,颈椎脱臼处死,分离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第3代ADSC,观察细胞形态后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成脂诱导组和成骨诱导组,每组各6孔。成脂诱导组培养14 d观察成脂情况,成骨诱导组培养28 d观察成骨情况。(2)取第3代A
目的分析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相关诊疗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下称笔者单位)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如下指标:性别、年龄、创面病程、基础性疾病,创面类型、部位和创面微生物培养结果,治疗方式和结局,医疗费用支付类型、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
目的探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0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20~52岁,瘢痕面积15 cm×7 cm~23 cm×11 cm。Ⅰ期于额顶部置入1个额定容积为400~6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耳前、面颊部有瘢痕者另在颞侧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
近年来,慢性创面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其预防和治疗应当得到现代医学的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慢性创面的治疗尽管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慢性创面的快速修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总结了慢性创面的定义及治疗的理论基础、创面敷料及治疗技术的应用,旨在与业内同仁们探讨慢性创面治疗的理论和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