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东年纪轻轻已经担任了大型公司的人事主管。问他有什么高深理论,到底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还是八面玲珑善于钻营。海东微笑着指指自己的耳朵,说:“工作不能只靠双手,还要靠这双耳朵,听懂工作上的弦外之音,做一个职场‘知’音人。”
满分是“听”出来的
刚被公司聘用的时候,海东和十几名新人被安排到炼焦厂“实习磨炼”。当时经理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大学生,知识肯定少不了,不过欠缺的还是一点实践经验,好好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实习期,年轻人要少说多听,多学多做。公司会根据你们的成绩安排最适合你们的岗位。”
这些过五关斩六将、闯过层层选拔的“优胜者”,多是些擅长笔杆子的大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见识什么是高强度快节奏的生产场面。在那个数九寒天都可以穿短裤打赤膊的炼焦炉边,新人们一个个怨天尤人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海东却在琢磨经理的话。
海东说:“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把我们这些文科生放到这个搞生产的地方来?难道仅仅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打磨打磨学生身上的傲气,灭灭我们不切实际的高薪幻想?经理说少说多听,又是什么意思呢?试用期的成绩,又是依据什么来评价的呢?光苦熬有什么用,要动脑子做出成绩来。”
海东行动起来,一有机会就和师傅们攀谈聊天,积极地向车间主任请教问题,还主动找到厂长要求给自己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当新人们躲在单身宿舍里打牌的时候,海东在工厂里四处走动熟悉环境;当其他人跑到市区的餐馆里打牙祭的时候,海东和车间的同事们挤在食堂里吃大锅饭;当大家都听着Mp3熬夜上网的时候,海东在翻厂里的奖惩条例……
试用期结束,海东他们接受总公司的考核,谈谈自己对炼焦厂的了解和实习期的感受。大家不外乎壮怀激烈地表明不怕苦不怕累,可是经理的几个问题就让他们目瞪口呆,“炼焦厂一共有多少职工?管理人员有多少?管理制度是怎样的?工厂有几个车间?有几道工序?有什么主要产品,产量是多少?工人们的工资在同行业处于什么水平?……”
就在其他人都倒吸凉气的时候,海东对答如流,并谦虚地提出了几点建议,经理十分满意,连连点头,称赞说:“很用心,很认真,一听就知道下了工夫。看来我的那番话只有你听懂了。”
不用多说,试用期唯一的“满分”就是海东。他自然也顺理成章地进入总公司办公室,得到了最好的岗位。
小事不小,大有文章
一天下午,海东请副总批阅材料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副总听完不禁眉头紧缩。原来上午来洽谈业务的海外华商陈先生,曾谈起希望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还拿出当年分别时留下的一条核桃木的手链。陈先生下午赶到乡下,却发现手链不翼而飞,他觉得可能是参加会议或者参观公司的时候不小心丢了。
副总把海东和办公室里的几个年轻人喊来商量,大家都说:“中午上下班这段时间,公司大楼都打扫了两遍卫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手链,估计很难找到了。”副总问:“大家都是年轻人,脑子活,想想怎么采取点措施补偿一下这位重要客户。”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买点什么做点什么安慰陈先生。海东走到副总身边,轻轻地说:“您先告诉陈先生不要着急,两个小时之后再给他联系——我来试试看能不能找到。”
一个多小时之后,根本放心不下的陈先生急匆匆地又赶回了公司。副总正忙着安慰坐立不安的陈先生,海东快步冲进来,“陈先生,您看,是不是这条手链?”陈先生失而复得的喜悦自然不必多言,拉着满头大汗的海东连声道谢。副总也非常满意,笑着问道:“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海东说:“手链要么躺在某个角落,要么就是被扫进垃圾箱。咱们这个工业园区的垃圾都是在下午五点之后运走,仔细找还来得及。我先去买了几副胶皮手套和口罩,然后找到物业公司,告诉他们凑齐12个人去找手链,每人我付给50元,找到手链的再奖100元。我安排五个人去大楼和厂区,分区顺着陈先生行动的路线仔细找,其余的跟着我去翻那些垃圾箱,手套和口罩就算是我们的装备。如果我自己找到了手链,那100元奖金就买西瓜大家吃——不出所料,手链就在垃圾桶里。”陈先生竖起大拇指说:“服务热情的企业我见得多了,能去翻垃圾箱帮客户找东西的没几个,尤其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这样做更难能可贵。”
副总公开表扬王海东遇事冷静有办法,有组织协调能力,还能俯下身子去干实事,海东说:“我累点脏点没什么,关键是让客户对我们公司有个好印象。”果然,陈先生和公司的合同签得异常顺利,陈先生几乎对每个生意场的熟人都要谈起这件事,说这样的公司办事让人放心。海东自然得到了一致好评,他的能力和素质也开始被公司管理层认可和重视。
海东说:“总公司是技术人员的天堂。我作为文学专业的,光靠繁杂琐碎的文字工作,毫无优势可言。副总的话,其实是考察我们几个年轻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手链既然是如此珍贵,怎么能靠别的东西补偿呢?副总的意思就是看看有没有人能踏踏实实干实事,即使找不到,只要尽力了,对陈先生也是个交代,同时还显示了公司的负责态度和人情味儿。这弦外之音,我牢牢抓住了。这大概就是所谓锥处囊中,则脱颖而出的道理。”
先知先觉的“知”音人
公司准备合并几个科室成立一个综合处室,用老总的话说:“这样合并之后,大家一起办公,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业务,有利于协调运作,也精简了繁琐的程序和重复的机构。”不久,新处室的竞聘上岗大会开始了。其他人千篇一律地诵读如何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速职报告,而海东走上讲台后却说:“我今天希望借这个机会向公司提出一份关于劳动人事管理的建议。”这句话让在座的几位经理们都直起了身子,因为那段时间公司正为一起可能面临索赔的劳资纠纷头疼不已。王海东的报告没有什么套话废话,而是详详细细地列举了公司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隐患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依据的法规政策,还提出了相配套的措施建议。台上王海东讲得有条有理,台下经理们听得专注认真,甚至还掏出本子记录。这让所有的同事佩服不已:“没想到海东还真行,这不是给老总们上课吗?”
当然,同事想不到的还有很多。他们想不到海东早就从老总的话里听到了弦外之音——虽然部门合并了,但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这是一次洗牌的过程,也意味着新的晋升机会来了。海东说:“我想来想去,该‘专’哪个方面呢?当时公司人才流动频繁,而管理制度很落后,法律顾问又只熟悉民法和经济法,对于劳动用工方面的规定却不太擅长。而且人事部门主管的年龄也偏大。这就是突破口啦。”
想到就行动,为了旁听一次专家的讲座,海东会在周日的早上挤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郊区的大学城。王海东还舍得花钱学习200元一节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因为那里有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海东无论时间多紧,每天都抽出两个小时安心学习,自我充电,是市图书馆自习室里的常客。
最后,公司那批年轻人中,“没技术没特长”的海东第一个被提拔从事高层管理工作。海东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说:“干工作,不能只凭双手靠力气,不能领导说什么你就干什么,那最多是部听话的机器,而是要用心去听,用心去体味,听得出上司指令中的弦外之音,做一个职场上的‘知’音人。”
编辑 胡莉莉
满分是“听”出来的
刚被公司聘用的时候,海东和十几名新人被安排到炼焦厂“实习磨炼”。当时经理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大学生,知识肯定少不了,不过欠缺的还是一点实践经验,好好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实习期,年轻人要少说多听,多学多做。公司会根据你们的成绩安排最适合你们的岗位。”
这些过五关斩六将、闯过层层选拔的“优胜者”,多是些擅长笔杆子的大学生,他们都是第一次见识什么是高强度快节奏的生产场面。在那个数九寒天都可以穿短裤打赤膊的炼焦炉边,新人们一个个怨天尤人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海东却在琢磨经理的话。
海东说:“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把我们这些文科生放到这个搞生产的地方来?难道仅仅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打磨打磨学生身上的傲气,灭灭我们不切实际的高薪幻想?经理说少说多听,又是什么意思呢?试用期的成绩,又是依据什么来评价的呢?光苦熬有什么用,要动脑子做出成绩来。”
海东行动起来,一有机会就和师傅们攀谈聊天,积极地向车间主任请教问题,还主动找到厂长要求给自己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当新人们躲在单身宿舍里打牌的时候,海东在工厂里四处走动熟悉环境;当其他人跑到市区的餐馆里打牙祭的时候,海东和车间的同事们挤在食堂里吃大锅饭;当大家都听着Mp3熬夜上网的时候,海东在翻厂里的奖惩条例……
试用期结束,海东他们接受总公司的考核,谈谈自己对炼焦厂的了解和实习期的感受。大家不外乎壮怀激烈地表明不怕苦不怕累,可是经理的几个问题就让他们目瞪口呆,“炼焦厂一共有多少职工?管理人员有多少?管理制度是怎样的?工厂有几个车间?有几道工序?有什么主要产品,产量是多少?工人们的工资在同行业处于什么水平?……”
就在其他人都倒吸凉气的时候,海东对答如流,并谦虚地提出了几点建议,经理十分满意,连连点头,称赞说:“很用心,很认真,一听就知道下了工夫。看来我的那番话只有你听懂了。”
不用多说,试用期唯一的“满分”就是海东。他自然也顺理成章地进入总公司办公室,得到了最好的岗位。
小事不小,大有文章
一天下午,海东请副总批阅材料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副总听完不禁眉头紧缩。原来上午来洽谈业务的海外华商陈先生,曾谈起希望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还拿出当年分别时留下的一条核桃木的手链。陈先生下午赶到乡下,却发现手链不翼而飞,他觉得可能是参加会议或者参观公司的时候不小心丢了。
副总把海东和办公室里的几个年轻人喊来商量,大家都说:“中午上下班这段时间,公司大楼都打扫了两遍卫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手链,估计很难找到了。”副总问:“大家都是年轻人,脑子活,想想怎么采取点措施补偿一下这位重要客户。”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买点什么做点什么安慰陈先生。海东走到副总身边,轻轻地说:“您先告诉陈先生不要着急,两个小时之后再给他联系——我来试试看能不能找到。”
一个多小时之后,根本放心不下的陈先生急匆匆地又赶回了公司。副总正忙着安慰坐立不安的陈先生,海东快步冲进来,“陈先生,您看,是不是这条手链?”陈先生失而复得的喜悦自然不必多言,拉着满头大汗的海东连声道谢。副总也非常满意,笑着问道:“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海东说:“手链要么躺在某个角落,要么就是被扫进垃圾箱。咱们这个工业园区的垃圾都是在下午五点之后运走,仔细找还来得及。我先去买了几副胶皮手套和口罩,然后找到物业公司,告诉他们凑齐12个人去找手链,每人我付给50元,找到手链的再奖100元。我安排五个人去大楼和厂区,分区顺着陈先生行动的路线仔细找,其余的跟着我去翻那些垃圾箱,手套和口罩就算是我们的装备。如果我自己找到了手链,那100元奖金就买西瓜大家吃——不出所料,手链就在垃圾桶里。”陈先生竖起大拇指说:“服务热情的企业我见得多了,能去翻垃圾箱帮客户找东西的没几个,尤其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这样做更难能可贵。”
副总公开表扬王海东遇事冷静有办法,有组织协调能力,还能俯下身子去干实事,海东说:“我累点脏点没什么,关键是让客户对我们公司有个好印象。”果然,陈先生和公司的合同签得异常顺利,陈先生几乎对每个生意场的熟人都要谈起这件事,说这样的公司办事让人放心。海东自然得到了一致好评,他的能力和素质也开始被公司管理层认可和重视。
海东说:“总公司是技术人员的天堂。我作为文学专业的,光靠繁杂琐碎的文字工作,毫无优势可言。副总的话,其实是考察我们几个年轻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手链既然是如此珍贵,怎么能靠别的东西补偿呢?副总的意思就是看看有没有人能踏踏实实干实事,即使找不到,只要尽力了,对陈先生也是个交代,同时还显示了公司的负责态度和人情味儿。这弦外之音,我牢牢抓住了。这大概就是所谓锥处囊中,则脱颖而出的道理。”
先知先觉的“知”音人
公司准备合并几个科室成立一个综合处室,用老总的话说:“这样合并之后,大家一起办公,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业务,有利于协调运作,也精简了繁琐的程序和重复的机构。”不久,新处室的竞聘上岗大会开始了。其他人千篇一律地诵读如何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的速职报告,而海东走上讲台后却说:“我今天希望借这个机会向公司提出一份关于劳动人事管理的建议。”这句话让在座的几位经理们都直起了身子,因为那段时间公司正为一起可能面临索赔的劳资纠纷头疼不已。王海东的报告没有什么套话废话,而是详详细细地列举了公司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隐患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依据的法规政策,还提出了相配套的措施建议。台上王海东讲得有条有理,台下经理们听得专注认真,甚至还掏出本子记录。这让所有的同事佩服不已:“没想到海东还真行,这不是给老总们上课吗?”
当然,同事想不到的还有很多。他们想不到海东早就从老总的话里听到了弦外之音——虽然部门合并了,但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了,而且这是一次洗牌的过程,也意味着新的晋升机会来了。海东说:“我想来想去,该‘专’哪个方面呢?当时公司人才流动频繁,而管理制度很落后,法律顾问又只熟悉民法和经济法,对于劳动用工方面的规定却不太擅长。而且人事部门主管的年龄也偏大。这就是突破口啦。”
想到就行动,为了旁听一次专家的讲座,海东会在周日的早上挤两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到郊区的大学城。王海东还舍得花钱学习200元一节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因为那里有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海东无论时间多紧,每天都抽出两个小时安心学习,自我充电,是市图书馆自习室里的常客。
最后,公司那批年轻人中,“没技术没特长”的海东第一个被提拔从事高层管理工作。海东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说:“干工作,不能只凭双手靠力气,不能领导说什么你就干什么,那最多是部听话的机器,而是要用心去听,用心去体味,听得出上司指令中的弦外之音,做一个职场上的‘知’音人。”
编辑 胡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