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中国故事的叙事与传播创新策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开辟特别微视频系列报道——《中国24小时》,全景讲述中国发展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传递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深深激起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和赤子之心。该系列微视频运用实景拍摄和动漫特效等手法,俯瞰华夏百态,近观百姓生活,震撼的视效场景和精美的国漫风格征服了不少海内外网友。宣传方面,人民日报走出了一条“接地气”的路线,打通多个社交媒体“大动脉”,联动各地各級媒体,主动对外宣发,让优质内容以最快速度进入受众的视野。本文结合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的创作宣传实例,分析融媒时代中国发展故事的全景式叙事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微视频 中国故事 融媒体 人民日报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不断推进,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变化。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越是在多元和自由的媒体传播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就愈加重要,这是时代赋予媒体的重要责任。作为新时代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主力军,主流媒体要抓住媒体融合机遇,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力量,用更好更优秀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了《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该作品以一天24小时的时间演进为轴线,记录筑梦路上的中国发展,全景式地展现出一个壮美辽阔、奋发向上的大国形象。该系列微视频上线之后,迅速成为互联网话题热点,受到各级电视台和国内主要视频平台的广泛推送,并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一、定格每帧画面,记录社会变迁
  微视频短小简练,能在最短时间内让最精确的信息直抵人心。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的平均时长仅有3分钟,通过震撼的画面、灵动的音效和凝练的文字,达到了极高的传播效果。
  1.百态华夏大地,视效震撼人心。《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将对960万平方公里华夏大地的呈现,浓缩到一天的时间里。在《锦绣河山》这则三分多钟的微视频中,祖国的山河风光、历史人文、中华美食等一系列内容被融入其中,配合融媒体精妙的拍摄手法,每一帧画面都追求美学意涵。从山川到河流,从都市到田园,从天南到地北,人民日报融媒体极致演绎了华夏大地上的震撼画面。从整体风格来看,《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保证了每一集的基本结构、视觉包装和Logo标识的一致性。视频中的文案、画面、字幕、转场等元素及整体组合排列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加强了传播品牌的可辨识度。每一集微视频在充分体现祖国山河特色的同时,又根据特定主题进行了创新呈现。例如,在2019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推出的微视频特辑《中国军人24小时》,该视频以电影海报形式,展现了一天中24个整点时刻的军人定格照,动静结合地呈现了人民军队日常操练的实景,突出了当代中国军人的铁血豪情。


  2.精美动画设计,纵览特色国风。除了摄像机镜头下的实景山河,人民日报此次还跨界携手腾讯动漫,以“万里画卷”的形式,制作了一则时长1分14秒的“快闪”动漫实景微视频《24小时,遇见中国千里江山》。该视频将国风动漫与实景拍摄结合起来,为《中国24小时》微视频系列添加了一抹创新的亮色。用户在点开视频之后,就能够看到一幅超长的动漫画卷,祖国各地的地标景点和建筑随之映入观众眼帘。与记录时刻的呈现方式不同,这幅国漫长卷以寅卯、辰时、巳时、午时等古代计时单位作为时刻标注,勾勒出一幅现代版“千里江山图”。画卷展示的结尾,乌苏镇、八达岭长城、雾凇岛、上海外滩、火焰山等景点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国人所熟知的动画人物。例如,在火焰山这一帧画面中,动漫设计者在天空中设计了彩色祥云,随着视频播放,唐僧骑着白龙马缓缓前行,孙悟空扛着芭蕉扇,腾云驾雾地在空中穿行。将地标性景点与国风特色动漫绘画相结合可谓锦上添花,也反映出国漫产业的巨大进步。
  微视频虽然将千里江山浓缩进了数帧漫画之中,但由于时间限制,无法充分满足受众细致观赏的需求。为了让受众仔细欣赏这幅“中国24小时”长卷,品味大国风采,人民日报还单独推出了H5版本的《24小时,遇见中国千里江山》,供广大的国漫爱好者反复观赏。
  3.全景主题叙述,聚焦多面发展。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了两集《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锦绣河山》和《天道酬勤》。上集《锦绣河山》以全景视角俯瞰华夏大地,每一帧都触动人心。下集《天道酬勤》则站在劳动者视角,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突出了无数中国人创造的今日中国发展奇迹的主旨,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叙事力量和美学造诣,全方位凸显出我国新时代的奋斗主题。《天道酬勤》在三分半的时长内,刻画了奋斗在社会第一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环卫工人、护林员、小吃摊主、跨境电商、驻岛官兵、执勤交警、扶贫干部、程序员、产科医生、边防军人等鲜活的劳动者形象。该组视频聚焦中国各行各业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凸显出“24小时只争朝夕,成就中国奇迹”的执着耕耘精神。该系列微视频主创团队以高标准、高要求监督视频创作,力求每一帧画面都精益求精,反复调整各个视频元素之间的衔接与转换。
  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全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全景叙述中国人筑梦家国路上的点滴辛勤。《锦绣河山》和《天道酬勤》这两部微视频的视角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彰显出东方古国的千年神韵和炎黄子孙的勤劳质朴,体现出主流媒体团队的匠心精神。
  二、开放多样传播,诠释中国故事
  好的故事还需要多样化传播。人民日报在积极利用融媒体记录中国发展故事的同时,也拓展了宣传渠道。通过与国内外各个类型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人民日报为《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的后续传播打开了局面。接地气的视频内容反映了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的发展变化,深受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地市级媒体的积极宣传和踊跃转发。通过主动创造与民互动的契机,《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成为人民日报融媒体中心打造的又一支“爆款”产品。   1.社交化互动传播,平台共同记录。主流媒体要想推出爆款融媒体产品,首先必须改变“居高临下”式的说教立场,放下“高大上”的媒体姿态,改用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贴近民众生活,唤起群众心中最直接、最朴素的认同感,从而在用户群体中实现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为吸引更多网友共同参与互动,讲述中国普通百姓的“24小时”,人民日报于2019年9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平台向公众发出邀请,征集24小时中最值得记录的动人瞬间,与全国网友一起分享时间背后的故事。该活动一经宣发,立刻受到网友们的积极响应。大家通过照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主页“晒”出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奋斗故事。一时之间,该活动成为一个覆盖社会各界的故事场域,从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到守护城市整洁的环卫工人,再到公安局全体民警、基层纪检干部,无不在分享最令自己骄傲的祖国变化和成就,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除了微博、微信两大社交媒体主阵地以外,人民日报也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快手、抖音、西瓜视频、腾讯动漫、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设置了投稿专区,网友的参与形式和渠道随之更加多样化,充分展现了参与式新闻的创作理念。
  通过全社交媒体开放“打卡”,人民日报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互动阵地,增强了主流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社交属性,吸引了更多网友共同参与,共同见证,共同记录。
  2.合纵化联动各地,激发群众共鸣。《中国24小时·地方篇》是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倾力打造的系列微视频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列通过特写镜头,记录了我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在一天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视角,全面展现中国各地风貌,引发各地媒体积极宣传。
  例如,在《北京24小时》中,观众能够欣赏到大国首都的气象万千。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书香氤氲的北京校园、中关村高科技企业里的科研人、大栅栏的京剧票友接连呈现。视频以一天24小时的时间变迁为主线,展现每个时间节点上的北京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呈现出市民日常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一幕幕画面。通过平易近人的视角,《中国24小时》引导受众寻找自己内心的“燃点”,激发大众情感共振。而在《河南24小时》中,呈现出地域性、特色性、差异化的内容,让观看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找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味道。《河南24小时》微视频上线后得到了河南各地市级媒体的广泛转发,在河南人民当中激发出深刻的地域认同。
  3.多视角海外播发,主动对外交流。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上线5天就收获了超1.5亿次播放量和100多万次点赞,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除了积极向国人展现祖国万里江山之美,人民日报也不断加强对外宣发。该系列视频先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韩语等多国语言,在各大海外平台上达到了传播破圈的效果。此后,人民日报还专门制作了《开放中国24小时》特辑微视频,带领海内外受众倾听中国与世界携手奋进的故事。视频着重刻画了中国开放创新的脚步,将之凝练成24小时中发生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大国媒体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之《天道酬勤》于2019年3月6日在国内上线。隔天,该视频的英文版同步出现在了Facebook、YouTube等国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吸引了数万名海外网友观看。通过微视频,海外受众不仅能够了解中国人民的工作生活,也能够体会到中国各阶层劳动者勤劳勇敢、不懈逐梦的奋斗精神。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为记录和传播我国劳动者的真实生活做出了努力,也为对外讲述和宣传中国故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作为新时代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主力军,主流媒体除了在内容资源、先进设备、人才储备方面下功夫外,更需要善于发掘中国发展的新亮点。人民日报《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以多角度切入,多手法烘托,聚焦祖国的发展成就以及微观个体的奋斗故事,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好评。人民日报通过微视频的宣发方式,让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更具有灵活性。同时,通过巩固与众多媒体的合作,辅以地域联络、主动激活对外宣传渠道等策略,多管齐下,人民日报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群体,也让优质融媒体内容充分发光发热,让媒体声量实现了最大化。
  作者系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
  參考文献
  [1]农艳.浅谈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传播力[J].出版广角,2018(08).
  [2]王学睿.浅谈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
  [3]刘嘉欣.关于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做新闻短视频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
  【编辑:陈文沁】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视听产业持续迅猛发展,视听精品不断涌现,在创新表达、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及在加强对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远景规划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视听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强国建设、网络强国建设以及加强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今年6月,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21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中国互联网影视峰会两个视听界重磅会议先后在成都
期刊
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据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摘要:地市级主流媒体是我国四级媒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台州广电为例,分析地市级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方面的经验。台州广电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通过建立平台、内容融合机制,提升融合传播能力与融媒体生产能力,并创新融媒体产品,打造文艺文化精品力作。  關键词:地市级主流媒体 台州广电 融合机制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融合实践,媒体融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四级媒体格局中
期刊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聊天机器人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聊天机器人实现了可靠的信息传播、有效的事态监测、实用性信息指导、适度的心理疏导等功能。但同时其可能的信息混淆与伦理侵犯也是我们应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聊天机器人 危机传播 信息交互 传播功能  Web2.0打开了通过便携式数字设备大规模使用社交媒体的大门,改变了全球化媒体受众的新闻消费模式,新的
期刊
随着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在融媒体时代,受众求知心理更重,对广播电视精品节目的需求更大。广播电视媒体因此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不断丰富提升节目内容,与时俱进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并对节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将质量评估结果作为节目优化的重要依据。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编写的《中国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一书从以上问题入手,
期刊
千载以来传统儒学研究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但随着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学者为适应西方学术规范,在传播学、语言学、哲学等儒学相关研究领域往往以“他者”视角窥探本土文化内涵,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寻其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本土文化传播学研究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深蕴,撷华夏文明之要义,以更为宽广的学
期刊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形态,也改变了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对传统音乐产业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新媒体音乐传播在载体、方式、路径等方面均刻上了网络的烙印,这就赋予音乐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由李小莹所著的《新媒体音乐传播——理论与实践》一书,围绕新媒体音乐传播展开内容,探讨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新媒体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着力寻找网络与音乐创意产业融合的思路与方向,提出在音乐内容创作、传播创
期刊
要闻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  5月27日,在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习近平希望中国日报以创刊40周年为新的起点,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把握大局大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建设高素质队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
期刊
电视剧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变化,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电视剧的质量,是电视剧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4月27日,“新时代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之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前,电视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与休闲媒介,其一方面为需要陪伴的人们提供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则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更加了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態实现跨屏融合,有利于扩展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而电视艺术作为大众传媒艺术形态,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延伸作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能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