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子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子是我十舅姥爷的独苗。十舅姥爷姓殷,字勤,是破落的满族后裔,奶奶的最小堂弟。十舅姥爷娶了村花女人宝鬟,结婚十五年之后,村花舅奶才“开怀”生了一个宝贝儿子。舅奶按族谱给孩子取了个大名“殷实”。十舅姥爷在城里最好的银匠那里打了个纯银长命锁挂在儿子脖子上。于是,这个一辈子都没有几个人想起大名的男人就被大家自然而然地叫了“锁子”。
  锁子和我同年,论辈分我当叫他小叔。他爹娘宝贝他,就经常带他进城来我家串门长住。因为他个头不高又与我同岁,我便不肯叫他叔,只叫他锁子,于是被极其讲究规矩的爷爷抽了好几下家法鞭子,令我改口。不肯服软的我就用自己的眼睛小刀子一样剜着锁子,吊着脸子耍着性子不和他玩。可是锁子太想和我玩了,于是他就在地上不停地打滚,哭着非要和我一起“招猫逗狗”。大人们没法,也就容了我的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由着我大呼小叫“锁子锁子”去了。
  锁子很喜欢我给他绘声绘色地讲小说《烈火金刚》。我找出书来给他看,他说不看,他不识字。我诧异他居然不上学不识字。锁子说舅奶舍不得他去上学,他也离不开舅奶的“咂儿”。天哪!都快九岁了还吃“咂儿”,我是十分不明白舅奶咋这样惯他。
  锁子十一岁的时候,舅奶从一个走村串巷的会算命的货郎手里买了一大堆洋货后,那货郎对舅奶说,你儿子天生好命,日后大富大贵,定让父母穿绫罗住高楼。从此,舅奶就更加宠惯锁子。
  锁子十八岁时定了门親事。准新娘是乡村供销社营业员,长的白白净净,模样可人,身上总有股香味。锁子不再腻着舅奶,有空就往对象那里跑,和对象卿卿我我,十分甜蜜。偶尔也会用自行车载着对象来城里看电影下饭馆到我家串门。奶奶似乎不大喜欢锁子的对象,老是在他们走后抖搂椅垫,嘴里莫名其妙地嘟囔些我听不懂的话。后来问母亲,母亲说奶奶嫌锁子的对象“脚飘”。
  在我老家有种说法,女孩脚飘多是缺少家教,婚后容易出轨。仿佛是为了印证奶奶的先知先觉,婚后半年锁子就带着即将临盆的媳妇来我家,是怕乡间大夫笑话他媳妇结婚不到十个月就要生产。奶奶的脸色虽然不是很好看,但好在妈妈对锁子媳妇好,我看锁子也挺不易,一个大老爷们天天洗尿布刷尿桶的,就时不时地帮帮他,结果我和锁子竟然学会了伺候月子。
  呆了差不多半年,锁子领着他的儿子和媳妇回去了。过了半个月,锁子来城里住院。原来回去后被街邻说孩子不像“月科儿”,而且长的也不像锁子,反倒像供销社主任。于是锁子就同常来家里打听媳妇啥时上班的供销社主任动手支了“黄瓜架”,结果被人家打了个耳膜穿孔。供销社主任扬言要去法院告他侵犯名誉,吓得锁子只好自认倒霉,躲在城里不敢回乡。
  大学毕业我回老家探亲,一日忽听奶奶说起锁子,奶奶说锁子媳妇前几年和一个包工头跑了,去了哪里也不知道,还带走了锁子的宝贝儿子。于是锁子就一路从齐城南下,经过长春、沈阳入关,又从北京一路南下直到广州,寻找媳妇、儿子。听说媳妇出现在某歌厅,就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一把一把撒出去,一个歌厅一个歌厅去找、去问、去寻。人没找到,却在一次醉酒之后,不知何故惹了歌厅保安,被打折了腿。
  折了腿的锁子只好又流浪着回了老家。那一年,舅爷舅奶为了给锁子医腿,卖了乡下的地和房子,凑足了十七万块钱去了邻省一家私人医院给锁子治腿疾。
  没想到,锁子的腿治了半年也没治好,就和医院扯起了官司。在签署医患纠纷调解协议书时,竟然遇到了自己的媳妇。原来锁子媳妇是这家医院的“医政科主任”。
  世界就是这样小,相遇的那一刻锁子一把撕碎了调解协议书。
  舅爷舅奶拗不过锁子,在二十万白打了水漂之后,收拾行李又回到东北。
  锁子在我家附近摆了个修鞋摊,修拉锁,擦皮鞋,钉鞋掌,换鞋跟。顾客里回头客居多,锁子会给等待的顾客用类似山东快书讲《烈火金刚》里的“肖飞买药”。但总不如我讲得流畅。
  奶奶说,你去看看锁子吧,他经常会问起你。
  可是,直到离开家乡,我也没有去看锁子。我怕,他再在地上打滚;也怕,自己再听到他讲“肖飞买药”。
其他文献
宋清早上起来,换上了那身只有在重大场合才穿的藏蓝色西服、白衬衣,感觉有点拘束,照镜子一瞧,确实与平日穿工作服判若两人,他笑了笑,走出家门。今天他要去领奖。  道路两边银杏树枝繁叶茂,喜鹊在枝头跳来跳去。宋清步履轻快,遇见熟人,他点头微笑先打招呼。这跟他从事的职业有关,每天迎来送往,街上熟悉的、不熟悉的、慕名而来的,大家光顾他的店,无疑是对他食品的认可。  那一年,企业改制,他下岗了。在工厂干了二十
期刊
红牡丹、绿牡丹,这两个唱阳戏的女人,真的乖得像牡丹。  庸城有两个阳戏班,一个在文庙,一个在武庙。庸城人喜欢看阳戏,庸城的戏精团防局长更是文庙武庙轮着看。红牡丹唱了一出《二度梅》,一下唱红了文庙那个阳戏班。后来,武庙的绿牡丹唱了一出《桃花装疯》,唱完,武庙的阳戏班也红了,绿牡丹却疯了。  乱世,看戏的人散的散,跑的跑,阳戏班便也解散。庸城团防局长娶了红牡丹做四姨太。疯了的绿牡丹被南门口撑船的侯三二
期刊
民國时期的江汉平原,有一种农村基层官职,叫“保长”。村民公推,政府任命的保长,是负责税赋收缴、抓丁拉夫的地方军政长官。性格强势的保长,可以专横跋扈,可以趾高气扬,还可以杀人不偿命……但是,也有例外。  民国二十六年夏季,江汉平原南部大旱。原水村河道干涸,庄稼半死。村民吃水也要到五里路外的一眼水井里去挑,还得付钱。  原水村保长左崇之找到结拜兄弟樊乡长诉苦:“屋漏偏遭连阴雨。本来天旱,政府为了增加军
期刊
梅方是出了名的愛梅花,屋前屋后植满了梅花。他画的梅花也好,提笔运墨,一眨眼间,一幅梅花图就画好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梅方以做私塾先生度日,日子过得挺惬意的,但这人一出名,就不一样了。  这不,有忽远忽近的友人们登门来求画,梅方拿起画笔,刷刷几笔下去,成了。  友人前脚刚走,邻居带着亲戚后脚就来了,梅方拿起画笔,刷刷几笔,成了。  知府大人的公子赵青云也带着一帮文人来串门。赵青云不是外人,是梅方从
期刊
“夏日,最是饮酒时。”这是杨炯的话,长安城妇孺皆知。  “夏日,体内燥而体表湿,一碗酒饮下,体热体汗喷薄尽出,故而通体透彻清凉。夏日于我,乃天赐至美也!”长安城最大的酒店朱雀楼上,杨炯端坐正席,峨冠兀兀,风采熠熠。  “杨大人请。”掌声一停,东道主就捧起一碗酒,“听杨大人之言,体内燥热也骤然一空。”  杨炯瞟一眼东道主:“恕子炯健忘,东家贵姓?何处高就?”  “免贵,姓秦,京兆府四品少尹。”东道主
期刊
秋英是在一天下午见到弹花匠的。那时已是深秋,棉花都已收摘完,大姐春英冬月底就要出嫁,家里便请来弹花匠打新棉絮。乡村女子出嫁也是有讲究的,最差的人家也得四铺四盖,一般人家是六鋪六盖,好一点儿的人家是八铺八盖,富人家就是十二铺十二盖了。秋英家虽然境况不算好,但今年棉花丰收了,爹娘便商议给春英八铺八盖。要说呢,十二床棉絮也是给得起的,关键是没钱买那么多缎子被面。  那天,秋英和几个姐妹去供销社买针线回来
期刊
胡老三的儿子被人一枪打死了。  族人们都聚集在我门前,吆喝着要报仇。哭得最惨的是胡老三两口子,嗓子都嘶哑了,眼泪也流干了,就这,还在拼命地号。我知道,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悲情凄惨的力量,让我立即发号施令。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小胡是个不错的孩子,聪明勇敢,是族人的骄傲。我曾见到他在一天之内捕获过四只山鸡,比我年轻时仅少一只。没想到英年早逝,这事放在谁身上,都无法忍受。  族人中叫得最响的,是我的外甥大猛。
期刊
父亲88岁,怕是挺不过去了。他住在医院里,特别粘人,我陪他闲聊。几天里,我们从村东说到村西,再从村西说到村东,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有的还颠三倒四。  夜已深,窗外灯火阑珊。我怕他一睡就醒不来了,逗他说几句,你和我说点儿新鲜的。其实我也不指望他说什么。  他想了一会儿,脸色红润,眼睛发光,下定决心似的说,你妈是小姐,你妈是丫鬟。  真是石破天惊。我想,父亲脑子坏了,神经错乱。  他坐起身,喝点水
期刊
馬弘快速从汤盆里夹了块羊肉放进嘴里,夸张地嚼了几下后咕嘟一下咽了下去,他在夹第二块羊肉的时候对梁欣说,烂了!  梁欣看着他囫囵吞咽着羊肉的模样,心里莫名地一阵哀伤。  烂了!梁欣明白他指羊肉很酥软的意思。自己精心配料、熬煮的羊肉汤怎么可以这样随意评价就结束了?难道不应该给予最起码的赞叹,至少说句:色味俱佳,唇齿余香吧!  梁欣麻木地盛了一碗奶白色的羊肉汤,夹起一块羊肉端详,薄厚均匀,色泽油亮,她也
期刊
五月中旬,下午六点,牡丹街华灯初上,晚风拂过慧远的长发,飘来一缕芳香。  是香水还是洗发水?他苦涩地想。  “小凯,你为什么愿意送我来?”她漫不经心地问。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他不耐烦地说。  “你是不是不想来啊?”  “没有。我必须来。要我怎么说你好呢?这种事哪有晚上约的?”他看着精心准备的她,却高兴不起来,“你是真傻还是假傻?万一对方是坏人呢?”  “小凯,你想多了吧,只是见个面,吃个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