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的班风是夸出来的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正在办公室备课,学校国际部的陈主任来找五(1)班、六(2)班的班主任。原来他是代表外教来感谢我和董老师的,说我们两个班的学生在外教课上既守纪,又好学。外教认为我们两位班主任对他工作特别支持,所以请陈主任来感谢我们。
  出现这样的事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在开学初就对怎样上好外教课打下过“伏笔”。陈主任走后,我又采用了惯用的手法,向我班同学报告外教感谢同学们的好消息,并进行适当渲染,把全班同学那自豪、喜悦的情感煽得旺旺的。
  如果说外教的夸赞是来自外部的夸赞,那么来自班主任的夸赞,可算是“内夸”了。
  到现在我也搞不清,为什么全校老师的计算机培训会安排在五(1)班教室进行。那天,我见到通知上说要在我班教室进行全校教师计算机培训,我想又一次内夸的机会到了。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校有多少个班级吗?”我问全班同学。
  同学们说:“大概有30个班吧。”
  我又问全班同学:“这么多班级,这么多教室,学校为什么偏偏就选我们的教室做培训教室?再说我们班只有20台电脑。”
  “我们的教室最清洁呗!”
  “我们班最好呗!”
  ……
  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锅里炸出的都是自夸的“油花”。同学们能如此自夸,我看多半要归功于我这个班主任内夸的功夫修炼得早,修炼得好。
  9月1日是开学报名的日子,我紧抓第一次与家长见面这个难得的机会,事先我就准备了一个大笔记本,并设计好多问答栏目,专页记载每位学生各方面情况。开学那天,确实热闹非凡,但是无论多忙多乱,我都敬请各位家长畅谈各自孩子的特长和不足,以及班主任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必要时让家长把自己想写下的话写在自家孩子记录专页上。
  毋庸置疑,做好“摸底”工作以后,我就可以开夸了。开学第二天,我班举行了第一次师生自我介绍会,会议开得热烈又成功。那节课上,每位同学都被我大夸一通。比如,张静同学的拉丁舞跳得棒极啦;陈飞同学的钢琴考级啦;宋晨同学的组织能力可以做班主席啦;胡华同学、肖成同学、沈诗同学、孙洁同学的奥数水平快达教练级啦……同学们被我夸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我趁热打铁地总结了几点:第一,我班将是小学部“品牌”班,你们看,大家都很优秀,都很漂亮,都很善良;第二,我班将是小学部的“精英”班,大家都在不同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有的同学素质特别全面;第三,我班将是小学部的“特色”班,主要特色是人人大方,只会堂堂正正做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人人谦逊,只会由衷夸赞别人,不会动手打人、动嘴骂人。人人好学,只会争分夺秒,不会虚度光阴。
  其实,我在夸赞学生的同时,已经悄悄地给同学们戴上了“高帽”,套上了“紧箍咒”。换一句话说,我要让学生不好意思不接受我勾勒的“班风”建设蓝图。说来真奇怪,时至今日,我班真的已经形成了“大方、谦逊、好学、进取、创新”的班风了。
  回顾我班半学期来所走过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班能形成纯正的班风,我的“内夸”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有很多理论依据在支撑着我。比如,我的做法体现了“教育的成功需要老师尊重、信任、热爱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另外,大家都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吗?有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让一位老师提供一份班内的“差生”名单,他要进行一项英才培养实验。后来两位心理学家只是告诉这帮“差生”说,经过你们老师的推荐和我们的科学考察,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孩子,你们的潜力很大,将来一定很出色。结果这帮当年被心理学家猛夸一番的“差生”,真的成为社会上杰出的人才。心理学家根据皮格马利翁的传说把这一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我想,我的做法也产生了一些“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然,班主任夸赞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可以正夸、反夸、外夸、内夸,可以满怀信任地夸,也可以充满期待地夸……但是,在夸赞学生的同时,千万要防止“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即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因此,夸赞学生是一门艺术,但愿大家都能采摘到夸赞学生的艺术之“果”。
其他文献
那年,我从一所师范学校转到这所著名高中任教校长是省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已经过了60岁,还在破格掌舵着这所学校,他喜欢随意推门听课,我们这些新来的教师就有点诚惶诚恐了  果不其然,一天,随着上课铃声响起,老校长搬着椅子走进了我的教室我正准备讲苏轼的《石钟山记》,幸亏准备在先,已经博采众长了,自以为也融进了许多现代教育观念,随即慷慨激昂地驾驭起我的课堂但老校长还是那样不动声色,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下
期刊
谁说素质教育就是轰轰烈烈的兴趣班热热闹闹的活动组?曾有报道说,某校长对上级素质教育检查团说:“对不起,今天上午我们没搞素质教育,只上课,下午放学后才搞素质教育”就是说,放学后兴趣班活动组才能够开展活动这位校长,或者说这一类校长或教师,他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把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似乎二者水火不相容,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依存关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课
期刊
随着全球信息化,信息数字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重建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激励与约束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可以启发教育者的自觉性,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
期刊
习惯每天站在讲台前洋洋洒洒地讲一箩筐大道理,不管学生听得昏昏沉沉耳朵起茧,甚至麻木;不管那些大道理只在他们的耳畔逗留片刻,就乘鹤西归,如同雨水打在石壁上,一下子滑入小溪,一会儿便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服从于习惯,也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怪圈:面对学生,患上了“唠叨症”“小题大作症”“歇斯底里症”结果呢,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躁,学生还是“我行我素”“依然如故”  就不能想个办法让自己和学生从这种恶性循环中
期刊
当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孩子便是家中宝,掌上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不断升级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教育好孩子就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首要问题翻翻报纸,看看电视,都会看到有些青少年跳楼自杀打架斗殴甚至杀害父母等超越他们年龄段的现象发生,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其实,又有谁问过我们的家长怎么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
期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可是,今年的初春,带给人们的却是一场“黄土飞扬”的沙尘暴然而,大多数人好像已经习惯了,习惯了我们身边许许多多见怪不怪的事情:穿城而过的河流中杂草丛生,如墨般的河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美化环境的绿地被人随意践踏;包装袋随处乱丢;污渍满地……  我们知道,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和
期刊
《新目标》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一对《新目标》的理解    1.《新目标》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传统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新目标》提倡“材料式”的教学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
期刊
班级管理是一门教师必修的学问,它不同于企事业单位对成人的管理,也有别于家长对子女的管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与科学管理密不可分的  量化管理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占有很大比例,不少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奖惩时,用加减分细则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以下是七年级某班的例子  加减分细则本身,并不是完全科学合理的量化机制,但这种简单易行的加减分表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期刊
读完一本书总会在心间留下些痕迹。比如武侠书里面描写的那些大智若愚,使还有一丝机会仍能在绝境险境中翻转获胜获救的故事情节我总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是人之常情。又比如在书中情感感染下使我在深夜一人开车途中听陈百强的《今宵多珍重》及腾格尔的《怀念战友》时泪流满面,深深被歌中情感打动,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书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也使我自己感到一种自惭形秽、猥瑣的形象,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和不合群。我知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的内部发生的,学习者与学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无论是对某一特定作业还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动机,相应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了个体间的学习差别,并得到不同的学习结果即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效果  显然,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应当承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