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5~10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从政策环境、研发机构、人才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科技创新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我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美国提出“脱钩论”,全球产业链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存在严重的“断链”和“短链”风险,亟须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安全可控产业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国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的迫切需要。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2],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我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支撑了制造业高速发展,如以铁基超导材料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以“天宫”“神舟”“嫦娥”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以“复兴号”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为代表的部分产业迈向中高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2019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对我国26类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類重点产业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但仍有15类重点产业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差距大或差距巨大[3]。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利用率、两化融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2019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列第14位,是唯一进入25强的中等收入国家;但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指标(企业研发投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科技创新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我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美国提出“脱钩论”,全球产业链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存在严重的“断链”和“短链”风险,亟须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安全可控产业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国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的迫切需要。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2],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我国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支撑了制造业高速发展,如以铁基超导材料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以“天宫”“神舟”“嫦娥”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高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以“复兴号”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等为代表的部分产业迈向中高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和低附加值环节。2019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对我国26类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類重点产业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但仍有15类重点产业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差距大或差距巨大[3]。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利用率、两化融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2019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列第14位,是唯一进入25强的中等收入国家;但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指标(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