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儿童

来源 :心理与行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40名4岁和39名5岁的儿童分别完成了不同比例数量的一一对应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结果表明:(1)两种实验任务下均出现比例效应,说明儿童在解决一一对应问题时,仍然用数量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判断;(2)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一一对应任务下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数量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 (3)知觉线索更多地影响数量比较任务。
  关键词一一对应,数量比较,比例效应。
  分类号B844.12
  
  1 引言
  
  一一对应是对两集合中的元素进行配对的过程。它使得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且只有另一个集合中一个元素和它配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两个集合之间具有相等的数量关系。一直以来,一一对应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实证研究探讨了一一对应在儿童解决数数、守恒和数量比较等任务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结果发现一一对应是儿童成功解决这些任务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这些研究中,一一对应与集合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体而特殊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者曾经考察过幼儿对于一一对应和数值之间关系的理解。Sophian让被试完成两种实验任务:一种是根据两集合的数量大小来判断集合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另一种是根据两集合的一一应关系,通过已知集合的大小来推断另一个集合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3岁和4岁的儿童可以把数量和一一对应联系起来进行推断,他们知道数量相等的两集合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数量不相等的两集合间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同样,Beck对Sophian的改进研究中也证实了幼儿可以很好地使用数值来表征一一对应关系。
  


  因此,在某些数量关系的任务中,一一对应可以作为与数数相对应的另一种策略。例如,当个体判断两集合的数量大小时,一般有两种策略:数数和匹配。匹配就是一一对应,将两集合的元素进行一一匹配,匹配后仍有剩余元素的集合则数值较大,元素不足的集合则数值较小。数数策略就是先通过数数获得两集合的数值大小。然后再通过数字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大小关系。有关儿童习得和使用这两种策略的时间和倾向性,研究者的看法并不十分统一。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对数数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是要早于匹配策略的,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儿童对于匹配策略的掌握更加成熟,在儿童已经掌握计数和匹配两种策略的情况下。仍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匹配策略来解决数量比较问题。
  可以推断,在完成一一对应任务时,被试同样有两种策略可以使用。一种是通过两集合元素间的匹配来判断,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两集合的数值大小来判断。那么,既然幼儿能够理解数量大小和一一对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推断,在面对一一对应任务时,他们也同样可以通过匹配和数数两种策略来进行判断。那么他们究竟使用的是哪一种呢?曾在研究中发现,幼儿对于一一对应策略的掌握更加成熟,那么他们在完成一一对应任务时,是否会优先使用这种策略呢?
  


  


  为了考察这个问题,本研究仍然从数量比较任务出发,以数量比较任务为基线,考察儿童在一一对应任务中的表现与在数量比较任务中的表现有何差异。研究表明,当幼儿通过加工两集合数值大小来进行数量判断时,会出现比例效应。即当要比较的两数比例越接近1,儿童就越难完成任务。例如Huntlev和Cannon给3到5岁的儿童呈现不同数量的点列,要求被试判断数量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错误率随比例呈系统性变化,2:3比例下的错误率要显著高于1:2比例下的错误率,表现出比例效应。
  有研究表明,成人、幼儿、婴儿和动物都拥有两种数量表征系统。一种是对小数的精确表征系统,以3或4为上限;一种是对大数的近似表征,人们对大于4以上的数的表征不是精确的,表现出比例效应。比例效应普遍存在于与数量关系有关的任务中,即当个体通过加工集合中物体的实际数量来进行关系判断时,就会出现比例效应。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效应来分析儿童在一一对应任务中到底采用了哪种策略。如果儿童在一一对应任务中采用了数数策略来判断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加工了两列集合中物体的实际数量,那么就会出现比例效应。相反,如果儿童在进行一一对应判断的时候,是真正地进行了集合间元素的一一匹配,则就不会出现比例效应,而会随数量较少的集合中的物体数量而变化。
  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不同比例的数量对,考察儿童在数量比较和一一对应两种任务中是否会表现出比例效应,且在同样数量条件下的表现是否有差异,从而来分析幼儿在一一对应任务中所采用的策略。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一所幼儿园4岁儿童40名(男女各20名,平均年龄为4岁零四个月),5岁儿童39名(男20名,女19名,平均年龄为5岁零一个月)。将每个年龄组的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数量比较任务和一一对应任务。每组的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相当。
  2.2 材料
  用计算机呈现含有不同数量的小白兔和胡萝卜图片,左列为小白兔,右列为胡萝卜,呈现的数量如表1所示。同一数对制作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小白兔和胡萝卜是一一对应的,故数量大小与长度线索一致,称之为正常知觉线索。另一张图片上数量少的一列长度反而较长,集合的数量大小与长度线索是相违背的,称之为反知觉线索。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年龄)×3(比例)×2(任务类型)×2(知觉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龄和任务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比例和知觉因素为被试内变量。年龄变量分为4岁和5岁两个水平。任务类型也有两个水平,一个是一一对应任务,一个是数量比较任务。自变量比例分为1:2,2:3,3:4三个水平。知觉因素分为正常知觉线索和反知觉线索两个水平。每个被试测试24个题目,题目顺序随机排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位置在题目间平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
  每个被试进行个别测试,由计算机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
  一一对应实验任务下的指导语为: “图片上呈现了不同数量的小白兔和胡萝卜,请你告诉我:是不是每一个小白兔都可以吃到一个胡萝卜?是,请按左键,不是,请按右键。争取做得又快又好,下面开始。”
  数量比较实验任务下的指导语为: “图片上呈现了不同数量的小白兔和胡萝卜,请你告诉我:是小白兔多,还是胡萝卜多,如果是小白兔多,按左键;如果是胡萝卜多,请按右键。争取做得又快又好,下面开始。”
  在正式实验之前,每个被试完成三张图片的练习,保证被试理解题目意思,并学会按键反应。
  2.5 数据分析
  本实验结果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4岁组中的6名被试因数据无效而删除。
  
  3 实验结果
  
  3.1 两个年龄组被试的正确率差异   以任务类型和年龄为被试间变量,以三种比例为被试内变量,对被试的正确率进行差异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比例的主效应显著,F(2,72)=45.016,p<0.001;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72)=6.980,p<0.05,一一对应任务下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数量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72)=3.124,p>0.05。任务类型和比例的交互作用显著,F(2,72)=4.368,p<0.05,其他的二阶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年龄、比例和任务类型的三阶交互作用达边缘性显著,p=0.051。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数的比例越接近于1,正确率就越低。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主要来自于比例为1:2的题目正确率显著高于另两类题目,p<0.001。
  对年龄、比例和任务类型之间的三阶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一一对应的实验任务下,以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比例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比例的主效应显著,F(2,72)=9.138,p<0.001。1:2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条件下的正确率;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72)<1,说明两年龄组被试在一一对应任务上的正确率没有差异;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72)<1。
  在数量比较的实验任务下,以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比例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正确率为因变量,进行2x3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比例的主效应显著,F(2,72)=48,735,p<0.001,1:2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条件下的正确率: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1,72)=5.824,p<0.05,这说明在数量比较的实验任务下,5岁组的儿童表现显著高于4岁儿童;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72)=2.946,p=0.059。
  3.2 两个年龄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统计出被试在三种比例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如表3所示。
  以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比例为被试内变量,对被试在一一对应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进行差异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比例的主效应显著,F(2,62)=4.674,p<0.05。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主要来源于1:2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高于3:4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p<0.05,1:2和2:3、2:3和3:4之间的正确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1.512,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62)<1。
  以年龄为被试问变量,比例为被试内变量,对被试在数量比较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进行差异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比例的主效应显著,F(2,74)=4.071,p<0.05,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差异主要来源于1:2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p<0.05;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37)=0.713,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74)=2.375,p>0.05。
  3.3 知觉因素对儿童进行一一对应和数量大小判
  断的影响
  以两种知觉线索条件为被试内变量,任务类型和年龄为被试间变量,对不同被试的正确率进行差异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知觉线索的主效应显著,F(1,69)=32.151,p<0.001,正常知觉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反知觉条件下的正确率。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9)=6.413,p<0.05;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1,69)=2.953,p>0.05。知觉线索和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69)=6.745,p<0.05。
  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觉线索和任务类型的二阶交互作用。本文进行了简单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实验任务中,儿童在正常知觉线索条件下的正确率都显著高于反知觉条件下的正确率,t一一对应(33)=2.246,p<0.05,£数量比较(38)=6.173,p<0.001。但从图l中可以看出,在数量比较的实验任务中,两种知觉条件下的正确率差异更大,这说明知觉条件更多地影响了数量比较任务的判断。
  以两种知觉条件为被试内变量,任务类型和年龄为被试问变量,对不同被试的正确反应时进行差异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知觉线索的主效应不显著,F(1,69)=3.704,p>0.05;所有与知觉线索有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 讨论
  
  4.1 数量比较任务中的比例效应
  4岁和5岁的幼儿在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上同时出现了比例效应,所比较的两数的比例越接近于1。幼儿对于两数大小的区分能力就越低,反应时就越长。5岁儿童在数量比较任务上的正确率显著高于4岁儿童的正确率,说明这种数量比较能力在4到5岁之间是有显著发展的。在数量比较任务中,两个年龄组儿童在1:2下的正确率都是显著高于2:3和3:4下的正确率的。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4岁儿童只有在1:2下的正确率是显著高于概率水平的,而5岁儿童在三种比例下的正确率都达到或接近了70%,高于机率水平。这说明从4岁到5岁间,幼儿在数量大小区分上的能力发展较为迅速,到5岁时,儿童逐渐掌握了数量比较能力。幼儿在正确反应时上表现出的比例效应,则说明在能够正确比较数量大小的条件下,不同的比例大小还显著影响了判断数量大小的时间。虽然5岁儿童在每种比例下的正确反应时都要高于4岁儿童,但年龄的主效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4岁和5岁这一年中显著发展的是比较不同比例数量的能力而不是速度。
  4.2 一一对应任务中的比例效应
  本实验中,在一一对应任务中也同样看到了正确率和正确反应时上的比例效应。通过这个结果,可以分析儿童进行应对一一对应问题时的具体加工过程。比例效应的存在说明,儿童不是通过两集合元素间的匹配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比较两集合的数量大小来判断的。而两数比例的越接近于1,判断数量大小关系也就越困难,也由此影响了一一对应的判断,因此和数量比较的实验任务一样,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出现了比例效应。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还不能理解一一对应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是本研究的结果表示儿童可以通过数量的大小信息来推断一一对应关系的,说明4~5岁的儿童就已经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本研究的一一对应任务中,使用数量比较的方法似乎是一个间接而复杂的方法,而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不仅更加接近题目要求(每个兔子得到一个胡萝卜),而且这种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更加简单,应该能够保证更高的正确率。那么,为什么被试没有采用这样的策略呢?作者认为,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是要求记录反应时的,被试在这种压力下会选择 一个更加省时的策略,通过对小数的精确表征和对大数的近似表征来快速判断两集合的数量大小关系,从而判断一一对应关系。而一一对应的方法会随着数量的增加,判断的时间会线性增加。
  4.3 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4岁和5岁的儿童在一一对应实验任务下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数量比较的反应时。而在正确率上显著低于数量比较的正确率。不仅如此,在相同的知觉因素干扰下,数量比较的正确率也显著高于一一对应的正确率。难道一一对应的实验任务真的难于数量比较的实验任务吗?或者说幼儿首先发展了数量比较方面的能力,而在一一对应上则发展得较迟缓吗?可以从被试的回答结果中找到答案。
  比例效应的出现使了解到。被试是通过比较两列集合的数量大小来判断的,这就导致了回答一一对应的问题比回答数量比较的问题需要多想一步。在数量比较任务中,被试回答“是小白兔多还是胡萝卜多”时,只要判断出小白兔和胡萝卜的数量关系既可,这和“小白兔和胡萝卜是不是一一对应”的问题难度和思维过程是一致的。但是在本实验中。思考“是不是每个小白兔都能吃到一个胡萝卜”需要更深入一步,它不仅首先要判断出小白兔和胡萝卜的数量大小关系(数量比较任务的思维过程),而且还必须进一步明白,胡萝卜多或和小白兔的数量相等都意味着每个小白兔都能吃到一个胡萝卜。因此在本实验中,这显然比数量比较任务多出一步重要的思维过程,因此大大增加了一一对应的难度。所以,只能说在本研究的实验中,一一对应任务的难度是要大于数量比较的任务难度的。
  4.4 知觉因素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考查了知觉因素(长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两种实验任务都是显著的。在数量比较任务中,正常的知觉线索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反知觉条件下的正确率,其正确率从0.8下降到0.6。这说明知觉线索干扰了被试的判断,或者有部分儿童是根据长度线索进行了判断。在一一对应实验任务中。由于儿童采用的数量比较的方法,因此知觉因素也显著影响了一一对应关系的判断。但任务类型与知觉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说明,知觉线索对于数量比较任务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由于一一对应任务的正确率普遍不高造成的,也可能有其它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5 结论
  
  本实验条件得出如下结论: (1)4~5岁儿童在数量比较和一一对应任务中都表现出了比例效应,这说明他们在进行一一对应任务判断时仍采用了数量比较的方法,通过两集合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一对应关系。 (2)一一对应任务难于数量比较任务,幼儿在一一对应任务下的正确率要低于数量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且正确反应时也较长。 (3)知觉线索条件同时影响了幼儿对两种实验任务的判断,但更多地影响了数量比较任务。
其他文献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心理系,迈阿密45056)    摘要 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
期刊
摘 要 以128名小学2~5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BST实验任务,对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进行控制,探讨了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差异和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在策略成功基础率变化的情况下,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2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3年级儿童,2、3年级儿童策略适应性水平低于4、5年级儿童。(2)小学儿童策略适应性发展存在阶段性,儿童在小学2、5年级内策略适应性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这
期刊
摘要 采用语音启动技术,以第二语言为汉语的46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语音在维一汉双语者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维吾尔族被试在命名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都获得了语音启动效应,语义启动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结论:语音在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识别中是自动激活的。而且语音的自动激活参与了语义通达。  关键词 语音自动激活,语义通达,熟练程度,母语经验。  分类号 B842.5    1 引
期刊
摘要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关键词 双语者,重复启动
期刊
摘要 林崇德教授著《我的心理学观》是一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主要特点(1)研究前沿,具有创新性;(2)实证有力,具有科学性;(3)面对本国,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 思维,智力,聚集智力理论,心理学观。  分类号 B84-069    由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林崇德教授著《我的心理学观——聚集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是一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化智力理论的专著。它不仅对我
期刊
摘 要 对682名在校大学生同时进行“应对方式问卷”和“16PF”测试,并对652份有效答卷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所表现的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其所反映的16种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是与C(稳定性)、H(敢为性)、O(忧虑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这些人格特质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而与B(聪慧性)、I(敏感性)等人格特质仅在个别侧面有显著
期刊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追踪考察了童年早期到中期母亲教养方式的稳定性和变化,以及童年早中期母亲教养方式对11岁儿童学业成绩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儿童从2岁到7岁,母亲教养方式在保护担忧、控制两个维度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在其余维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变化。儿童2岁和7岁时,性别能显著预测其11岁时的学校适应问题。儿童2岁时,母亲鼓励和控制的教养方式能显著预测11岁时儿童的学业成绩及害羞焦虑、挫折耐受性
期刊
摘 要 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进行中文修订,并考察其信度和效度。1174名大学生参加正式测试,321名学生7周后参加了复测。结果显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理想;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支持APS—R的高标准、差异和秩序的理论建构;高标准分量表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正性情绪呈正相关,差异分量表与抑郁、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负性情绪呈正相关。APS-R中文修订版
期刊
第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刊物研讨会于2005年11月4日~8日在浙江宁波召开。《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等国内多家专业心理学学术刊物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心理与行为研究》编辑部主办,宁波大学承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
期刊
第十三届欧洲眼动大会(13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ye Movements,ECEM)于2005年8月14~18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承办这次大会的是瑞士的伯尔尼大学。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由Rudolf Groner在德国的伯恩发起的,当时欧洲眼动大会的规模非常小。现在,欧洲眼动大会虽然冠以“欧洲”二字,但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的界限,成为全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