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实的个人”思想对当代人类生存境遇的实践启示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e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的个人”既是马克思对人解读的起点,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逻辑起点。充分认识“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关照,对于重新认识、审视当代个体的人变革自身、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 实践 启示
  “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正式出场,迄今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现代化的生产、网络科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问题等等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涌现出来的新问题,许多东西都是马克思当年没有看到甚至没有设想到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虽然使马克思主义在理想照进现实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西方社会更是借机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夭折”或者“死亡”的舆论狂潮,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景独好,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即便如此,许多人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仍认为现今的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时代间距。事实上,马克思博大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于我们当代生活世界仍极具启发意义。在马克思以前,没有一种哲学发现了现实的个人,因为它们都找不到历史研究和人学研究的有机结合点。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仍对仍是理解当代生活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现实的个人”思想当中的丰富思想内涵对于推动当代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人与人的创造帮扶----营造主体创造性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
  “现实的个人”思想首先肯定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实践活动,并把自由自觉的劳动状态看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逐步摆脱对他人和物的依赖的过程。这里“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主要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社会单个人能够摆脱血缘、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进而获得驾驭世界性的生产。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设想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应当是人对各种关系的依赖向人对全面生产能力的共同享有过渡。
  正是因为如此,“现实的个人”思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进行了猛烈批判。早年的马克思用人的“类本质”这种人本主义的抽象范畴,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人的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而正式劳动异化的深入分析正是让马克思抓住了“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创造,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建立在科学原则之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三个方面的对立:其一是主客体相对立,即作为生产主体的工人成了机器或者机器的附属,没有自主性,其二是劳动的目的和手段相对立,劳动作为纯粹谋生的手段,造成肉体和精神的沉重负担,其三是劳动和享受相对立,工人的劳动过程完全成为强迫的痛苦过程。在后期成熟时期的著作當中,马克思已经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使用异化范畴,意在说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交换价值、货币、资本以至整个私有财产制度,都是表征为物化的社会关系同人相异化的。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能完全拥有主体地位,充分展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是全面的生产力。这种全面的生产力不仅代表社会生产力的总量水平,更是立足生产的个人所享有的生产能力的高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创虽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相应的情况是工人生产得越多获得的却越少,工人实际享有的生产力成果与整个社会的水平不相称。新型的社会应当是社会越发展,从事生产的个人就越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相反,社会越发展,大多数人所能控制的生产力范围却越趋于狭隘,就不是社会进步的正常状态。大部分人疲于奔命,就必定有少部分人在坐享其成。因此,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就越要注重全面生产力成果能公平惠及全部劳动者。但是从马克思的论述看来,公平的分配形式并不是最理想的境界,最理想的境界应当是基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家庭情况等诸多方面差异的事实上的平等。马克思已经预想到,即便是在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点,但是人们绝不能忘记形式平等的实质和弊端,要不断为对全面生产能力的事实上的平等占有创造条件。第二是全面变革调整的生产关系。社会进步不仅体现为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还体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把生产力作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主要标尺的同时,不断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环节,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后不断围绕财富分配,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为社会主义生产积极营造主体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
  二、人与自然文明共生----培育人化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
  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发展的脚步,人类对自然界取得了辉煌成就,科技飞跃进步、经济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群体享受到了实践改造带来的快感。然而,人们也遗憾的体会到,物质财富的创造和自然的破坏几乎是同步降临。同时资源占有的紧张导致利益分化加剧,地区矛盾激化导致局势动荡不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不惜牺牲环境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更有甚者,在抢夺有限资源和物质利益的时候,一些人抛弃社会公德,利欲熏心,精神世界极度贫乏。正如侯惠勤先生在《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磨砺》一书中指出的,某些人内心世界“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只有孤独的我在徘徊”。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无限制的索取,还是有限的共存?人类如何制止现代科技成果的滥用和误用,才能化解自然的不满和怨怒?
  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中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观察,马克思在现实的个人思想中就已经确立了兼顾人与自然和谐互补并共同发展的生态模式。现实的个人思想规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面对生存的外部自然界,普通动物只能是被动适应自然,并与自然相互依存,它们与外界的关系是一种从属于自然界内部的关系。而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却能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能动作用和创造作用,人在自然中获得了物质力量,自然界成为人们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这样,自然既走下了原始自然崇拜的神坛,也被揭开了旧唯物主义眼中不依赖于人而自我存在的神秘面纱。因此,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人类实践,并非任由自然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在实践关系基础上深入展开的人和自然之间第二层关系是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即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自然作为人实践改造的对象的同时,也是人的主要认识对象,认识过程体现为作为主体的观念、认识和客体的自然界相符合的过程。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为在认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自然对主体的利益的实现和满足。这两层关系统一在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类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尽情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使人类生活中的自然界日益人化,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另一方面,人们又在自然面前不得不保持一份敬畏和友善,必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改造自然物,并且在这种规律性的改造活动中创造新的自然物形式,使得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实践角度来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含有更深层次实践指导意义,即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同时,要不断克服由此产生的对自身和外部自然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文明共生。所以,“现实的个人”思想本身包含着人们既能在这一时代与自然共存发展,又能在以后的时代共同丰富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模式进行了科学预见,即培育人化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这些诞生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伟大智慧,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极具指导意义。   三、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同体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形式。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所以,马克思在现实的个人思想中确立了这样一个准则,即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个人脱离开共同体的自由,而是个人所在共同体的整体自由。离开了共同体的个人自由,与一般动物脱离了群体的自由毫无分别。但是共同体又分为“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分工不仅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而且也使个人活动变成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使个人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共同体所代表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只有共產主义才是真正的共同体。无产阶级通过史无前例的革命建立的真正的共同体,不是使个体游离出社会共同体使其分散孤立,而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
  尽管此时的马克思仍带有人本主义色彩,但是从其对真正共同体和虚假共同体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引出两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一,与很多人过度推崇生产力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相反,马克思更强调避免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物化。在以往的阶级社会当中,物化都已经成为了客观事实,而事实未必就都是合理的,如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客观事实,但是他们却总是在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在现实的个人思想看来,作为现实的个人进行历史创造的实践能力,生产力不仅是不依人的意志的客观物质力量,还应当成为联合起来的人们能利用和控制的力量。这也正是共产主义的目标。第二,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任何社会,个人都隶属于一定阶级都是事实,但是这不能成为集体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理由。马克思认为阶级只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随着阶级的消灭,个人对阶级的依赖也将不复存在,阶级间的交往也被还原为个人之间的交往。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大量涌现的是人民内部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处理这种矛盾应当始终坚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原则来处理。第三,作为社会共同体,必须建立价值导向的某种统一性。这种共同导向的价值体系即是共同体维持自身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处于共同体中的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众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飞速提升,社会价值观体系发生了巨大变迁,正是因为这样,更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对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进行规范和引导。当前,价值观体系当中的确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体化和世俗化倾向。但是,承认各种合理价值观的多元存在,并不意味着要削弱甚至放弃社会核心价值导向的主导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使广大民众凝聚一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必须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生活。不仅要在现实实践中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这样,共产主义才不会成为抽象的道德理想,而是科学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罗高峰(1982-),男,汉族,湖北黄石市人,助教,法学博士研究生,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高速增长中的伟大成功实践,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也给其他国家和经济体诸多启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因不再是穷而思变,而是富而思进,更是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
期刊
【摘要】:做为21世紀人才培养的DNA,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目标。如何让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成其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的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尝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问题,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加以看待和评判,从而提升历史思辨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
期刊
【摘要】:影子实验是教科书中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重要实验之一。利用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光照物体的影子的形状和变化,通过观察探究规律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定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原理。自制的“光和影“实验装置简单易得。既能锻炼同学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让同学在动手制做实验装置中得到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光和影“ 自制实验装置  1.引言  光和影的实验是本单元教学内
期刊
【摘要】: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已逐渐成为提升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增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从选拔、培训、激励、晋升机制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动国有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更好更优发展。  【关键词】:基层党务工作者 专业化 职业化 建议
期刊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对党忠诚既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新时代,提高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度仍然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提高共產党员对党的忠诚度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迫切需要提高共产党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发展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中, 对青年学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解读为理论背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时代性
期刊
田园综合体理念的提出和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推广,切实顺应了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县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以“加快建设‘一兴四美·七彩大地’美丽乡村”为主题,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忠县要建成“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的目标,并努力打造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实践示范县。  一、忠县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  2017年中央“一号
期刊
【摘要】:社会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恩格斯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驳与非难,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经济决定论,歪曲的认为马克思忽视了人的主体作用,恩格斯正是对这些责难的回应,系统明释了社会历史合力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以经济因素为根本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融合政治、思想、文化、意志等所有因素,它们彼此碰撞、交互、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共同的总
期刊
【摘要】: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信众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不外乎给人带来心灵的救赎,抚平内心的躁动,而其经典佛经在当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佛经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般若摄颂》就是属于此类佛经。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由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范畴,第三种就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指的是在佛经的面前,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
期刊
【摘要】:国民革命时期是我党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人才,他们对党组织的建设、工农运动的开展、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等革命工作都有巨大贡献。恽代英就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伟大革命党人,从恽代英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来看,这个时期是恽代英革命活动的又一个活跃期。在国民革命期间,恽代英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关键词】:国民革命 政党 主义与纪律 以党治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