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减毒活疫苗与百白破疫苗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水痘减毒活疫苗与百白破联合疫苗(DTP)联合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科学制定相关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3—2014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选择734名约18月龄儿童,分为联合接种组、单独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组和单独接种DTP组。接种后研究人员定期开展主动随访评价疫苗安全性,并采集免疫前、免疫后35 d血清采用膜抗原荧光抗体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水痘和百白破抗体水平,评价疫苗免疫原性。

结果

3组对象接种后仅有红肿、低热发生(发生比例<3%),均无严重异常反应发生。单独接种水痘疫苗组与联合接种组比,免疫后水痘抗体阳性率(100% vs 100%)、阳转率(56.13% vs 61.01%, P=0.311)、几何抗体滴度水平(20.55 IU/ml vs 23.69 IU/ml, P=0.1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独接种DTP组与联合接种组比,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抗体阳性率均大于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P=0.16);但联合接种组百日咳抗体阳转率略高(41.9% vs 90.6 %, P<0.001),单独接种组白喉阳转率略高(89.53% vs 77.36 %, P<0.001),而破伤风抗体阳转率(18.02% vs 14.47%, P=0.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接种DTP组的白喉与破伤风的抗体滴度水平显著高于同时接种组(2.04 vs 1.32,P<0.001;3.48 vs 2.62, P<0.001)。

结论

适龄儿童联合接种或单独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与DTP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其他文献
胶原病这个概念,1942年由Klemperer作为结缔组织细胞间质的一种系统的变性疾病而提出;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概念作为疾病而开始被证明时的Coombs试验,其发现是在1945年,两个概念产生的年代大致相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得到了概念的确立和内容的充实,一直发展到现在。
药物经皮肤吸收是通过什么途径?受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哪些性质影响其吸收?哪些溶剂、哪些表面活性剂、哪些因素决定赋形剂的药物释出率?哪种药应该配入哪种赋形剂中?弄清以上问题,将有助于合理配制外用药。经皮肤吸收的机理经皮吸收的障碍是皮屏障。皮屏障的功能几乎全在于角质层,它是一个机械性强的薄膜层,能抵抗化学性的侵袭。
期刊
美国麻风专门小组召开的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讨论了麻风化疗中的三个最迫切的问题,即1.瘤型麻风即使经过长期充分的化疗仍残存对药物敏感的麻风杆菌;2.瘤型麻风由于耐药而复发;3.非瘤型麻风的化疗试验。关于第一个问题,Shepard报告在经过二乙酰氨苯砜(DADDS)规则治疗3~5年的大约30名瘤型麻风病人中有5名在涂片中查到完整杆菌。
期刊
细胞抑制剂如白血宁、氨甲喋呤、巯嘌呤等内服或注射治疗银屑病有良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大(不同的资料报告为3~55%,平均为25%)。为减少其副作用,作者试以外治,每25克香霜中含内服或注射的细胞抑制药物一天的剂量,每日搽一次25克。药物共4种,其浓度如下:环磷酰胺1.6%,氯丁炔0.04%,氟尿嘧啶2%,巯嘌呤0.6%。每周二次肥皂泡沫浴。
作者报告2例Cowden病,这是一个在面部、口腔粘膜、前臂及手背发生丘疹和结节并伴有甲状腺,乳房、胃肠道及女性生殖器肿瘤的综合征。它和内脏恶性肿瘤有关,皮损的出现常先于乳房、甲状腺及女性生殖器肿瘤的发生。此病应为医生所重视,因为对于这些皮损的识别,可以早期诊断内脏的肿瘤。
期刊
鉴于鼠麻风杆菌在鼠足垫(MFP)细胞中成功的传代已维持5年以上,作者企图用MFP细胞作人麻风杆菌的细胞培养。首先研究了MFP细胞的吞菌作用。将麻风杆菌混悬于含10%小牛血清的Eagle基础培养基中,浓度为2107/毫升。将5毫升菌悬液标本接种于数个50毫升培养瓶的单层生长的MFP细胞上,各取一份培养于25、31、33和37℃,培养72和96小时后吸去培养基,并用温缓冲盐水充分冲洗细胞层以除去未被吞
期刊
由于内用药物而发生的皮疹称为药疹。药疹发病机理的种类很多:i.变态反应性:大部分药疹属于此种类型,它与使用剂量无关,是与药物原有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系的皮疹,在被致敏个体,可因极少量致病药物,再次出现同一病状。2。中毒性:(1)药理学作用:如杭凝剂引起的紫斑,烟草酸引起的一过性红斑,麦角引起的坏疽等。(2)过量:在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差不大时,常发生过量中毒。
期刊
带状疱疹通常为一种自限性感染。偶尔,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疗法或患恶性病的患者中,感染可呈广泛性皮肤和系统播散,致出现威胁生命的疾患。如出现肺炎时,则死亡率似特别高。各型带状疱疹的特殊疗法不多。阿糖胞苷为强有力的去氧核糖核酸合成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局限性和系统性水痘――带状疱疹感染,疗效不一。治疗试验中的主要困难是需寻找一个既有杀病毒作用而又无免疫抑制或血毒作用的剂量。作者报告了一例用异常小剂量的阿
作者在筛选药物中,发现局部外用6-氨基菸酰胺(6-AN)溶液对消除银屑病皮损有效。6-AN是一种肿瘤抑制剂,以前资料尚无应用本药治疗银屑病之报告。作者以1.5%6-AN水溶液(6-AN水溶性差,必须降低溶剂的pH值为3左右,始可达此浓度)局部外用治疗34例银屑病患者。17人尚同时口服氨甲喋呤,2人口服羟基脲,15人未用全身治疗药物。约半数病人在治疗2周后皮损进步,27人(79%)在治疗4周后皮损明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行的风疹病毒基因型特征和变异趋势,为风疹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风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T-PCR方法扩增风疹病毒E1基因739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同WHO风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构建基因进化树,分析基因型特征、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结果获得10株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靶核苷酸序列。在基于WHO基因定型靶序列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