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风味说花椒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ni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姓花名娇的美丽、孝顺女孩为了救治重病的父亲上山去找药。她经白胡子老者指点,历经千难万险才从虎豹护卫的神山上找到一种香料,将其拌入菜中救治了父亲。后来,患此病的人越来越多,而香料又被虎豹毁了,最后花娇修炼成仙化作香料树,救活了许多人。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这棵树叫作“花娇”。时间久了之后,人们便渐渐地把“娇”写成了“椒”。
  花椒的使用历史悠久
  花椒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千年前,我国就用酒浸花椒制成椒浆,用来祭祀祖宗、送神迎神、驱邪辟疫。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帶在农历新年时,民间就有饮用椒酒的风俗。《四民月令载》:“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服之令人身轻能老。”《荆楚岁时记》亦载:“俗有岁滔用椒酒,椒花闻香,故采花以贡樽。”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固始候古堆一号墓中发掘出一个精制的铜盒,盒内盛有一粒完好的花椒,据考古专家分析和推测,此墓约葬于春秋战国末期,墓中花椒作为香料或药物而被葬入墓坑。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而把花椒列为下药,并说:“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引,众妖恶辟。”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古人已将花椒作为杀虫、防腐、防霉、防潮、防湿的药物,用于保护尸体,以免尸体被毒虫所蛀、阴地湿气所腐。


  在封建社会,花椒还成为皇帝妃子的专用品。据史书记载:汉成帝微服出访,在其姐妃家中遇到一位绝代佳人赵飞燕,成帝一见倾心,将其纳入后宫,封为婕妤,后册封为皇后。赵飞燕一心想为成帝生个太子,但久久不孕,经御医诊断,系因风寒入里,宫冷不孕,便令人在宫内用花椒涂满四壁,取其室温气正。《汉宫仪》载:“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此后,皇后之宫便有椒宫、椒房之称。另有一说是取花椒多子之意,唐朝诗人李商隐曾有:“兰迴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之说。
  花椒是重要的调味料
  现如今,花椒以其气香、味辛、麻辣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为辛辣味香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它不仅是宴上美味佳肴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必需的调味品,花椒的用途可居调料之首,在川菜里,花椒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花椒味麻,炒熟后香味才溢出,在煮肉、羹汤、铱菜中放入花椒或花椒粉,可以增加菜肴的醇香、鲜美之感,还能促进食欲;花椒还可用于肉类、禽类、鱼类、萝卜干、榨菜等腌渍品,别具风味;花椒还是配制各种调味品的主要原料,如五香面、花椒盐、葱椒盐、八大味等。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详细地介绍了用花椒制成的各种调料,制香糟:“江米(即糯米)一斗,用神曲十五两,小曲十五两,拎引酵酿就,入盐十五两,搅拌,入红曲末一斤,花椒、砂仁、陈皮各九克,小茴三克,俱为末,和匀,拌入,收坛。”糟油:“做成甜槽十斤,麻油五斤,上盐二斤八两,花椒一两,拌匀,先将空瓶用稀布(粗葛布)扎口,贮甍内,后入槽封固,数月后,空瓶沥满,是名‘糟油’,甘美之甚。”用于凉拌的调料:“麻油加花椒,熬一、二滚,收贮。用时取一碗,入酱油、醋、白糖少许,调和得宜。凡诸菜宜油拌者,入少许,绝妙,白菜、豆芽菜、水芹菜俱须滚汤焯熟,入冷汤漂过,搏干入拌,菜色青翠,脆而可口。”
  花椒的食疗作用
  我国医学认为,花椒属于辛温类药物,入脾、胃、肺、肾经,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开胃、健脾、杀虫、止泻、止痛、解鱼腥毒之功,常用于消化不良、胃脘冷痛、呕吐腹泻、健胃驱虫。《金匮要略》中的“己椒苈黄丸”,指的就是花椒可以治疗水肿胀满、痰饮喘咳之症。明代杰出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花椒推崇备至,他说:“椒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阳、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面麻,其气温以热,察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故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瘸之症。”
  民间在治疗一些疾病时也常用到花椒,如治疗脘腹冷痛,常用花椒与党参、干姜等配伍;治疗寒湿泄泻,可使花椒与苍术、陈皮、木香等配伍;治疗虫积腹痛或蛲蛔之症,常用花椒与乌梅同用,并可根据症候相应配伍生姜、榧子等;治疗皮肤湿疹瘙痒,可使花椒与地肤子、苦参、白矾等配伍煎水熏洗;用花椒水泡脚,有祛除脚气、温经散寒、安神助眠之功效。
  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花椒中含有异迴香醚及牻牛儿醇的成分,使其具有特殊的、强烈的、芳香的辛麻气味,这种气味可使口舌生麻、分泌唾液、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达到温中散寒的效用。适量服食花椒,可促进动物各种内分泌腺的机能,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腺体发育,尤其是生殖腺机能,故适用于中老年人易出现的内分泌机能减退,直接或间接起到抗衰防老的效用。
  作者简介:
  欧阳军,生于1963年,四川渠县人,九十年代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为副主任中药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及药膳食疗研究,倡导回归自然疗法。从事科普创作30余年,至今已在国内外120余家报刊发表科普文章3万余篇,出版科普著作5部。曾获广东省科普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科普创作杰出贡献奖、四川省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问健康画报》、《新医药周刊》、《博爱》、《开卷有益》、《中国食品》等报刊、杂志聘为签约作家。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对糖产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制糖业的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甘蔗作为制糖的主要原料之一,只有提高利用率,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本文就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相关企业要提高对这项工艺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糖产品的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食用需求。  一、甘蔗制糖澄清工艺的自动化改造措施  1.构建加热温度自控系统。制糖企业在进行甘蔗处理的过
调理肉制品,又称预制肉制品,是指鲜、冻畜禽肉(包括畜禽副产品)经初加工后,再经调味、腌制、滚揉、上浆、裹粉、成型、热加工等加工处理方式中的一种或数种,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需烹饪后食用的非即食食品。在调理牛肉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包装中的气体比例与贮藏时间均会对牛肉品质造成影响。为生产出高品质的调理牛肉制品,需针对影响品质特性的各要素进行分析。  一、气体比例对调理牛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为了解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专业,把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全面的技能训练充分融合,为我国餐饮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烹饪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使命,做好优质人才的培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行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工作还需持续推动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融合,打造系统化的人才教育体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专業人才培养也要把握时代特性,对焦社会实际人才需求,促进教育与行业、教育与时代的高度融
中职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初中级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某项技能,是针对专门的岗位进行人才教育的模式。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借助行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某种知识和技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行為导向
油脂精炼是玉米油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艺,对于玉米油的生产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玉米油精炼过程中,主要是以玉米原油作为主要的原料,然后完成中和、脱色、脱蜡、脱臭综合加工工艺,从而实现玉米油营养质量的提升。精炼玉米油的生产过程,不仅会影响到玉米油的营养指标,还会造成玉米油品质下降等问题。以下是本文研究中新式精炼加工技术与传统玉米油加工工艺的营养及风险指标对比,证明了新式精炼加工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玉
实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基础薄弱,思维逻辑、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活动,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而且多元化的比赛形式,也为中职教师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对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要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虽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在很多高校开设,但是由于该专业是新型学科,尚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完善人才培养方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就有饮茶品茗的习惯。茶叶中含有许多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等,对人体健康具有诸多益处。刚刚入夏正是喝茶的好时节,那么
《食品加工技术》作为高职高专食品类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必要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及实践考核方法进行深度改革。  一、现有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福建省闽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确定的,主要的实践加工项目包括闽北特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