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强调一个实践性。在小学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实践性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课堂之内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的积累,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认为,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展实践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这空间局限于课文和课堂,将难以把课堂上习得的语文规律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
二、丰富实践形式
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
第一,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
第二,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每天随想,把每天的实践感悟通过笔头记录下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办小报,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机会。
第三,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故事会、演讲课、讨论课,增加口头实践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三、优化实践过程
第一,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探索。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鼓励者,而不是操作者。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相对标准的答案,或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暂缓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的探索。
第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尝试。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犯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为了朗读好一句话,尝试多种情感表达方式,来体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表达结果。
第三,启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
四、重视实践评价
要完成语文实践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就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制作、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注意两点。
首先,强调体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提高与发展。要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潜心于实践过程的习惯。直接具体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总结评价时一定要突出这种思想,将语文学习的目标贯穿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始终,提高学生体验的质量。
其次,强调多元。对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存在绝对化的规格和标准,由此,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假设、完成任务的方法、具体方案的设计、报告体例、作品的风格特色都有相当大的变通余地。也就是说,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最终产品的独特风格、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新等等,都应该给予高分,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
总之,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教师更应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悟”[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实践性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课堂之内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生活的积累,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认为,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拓展实践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这空间局限于课文和课堂,将难以把课堂上习得的语文规律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
二、丰富实践形式
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
第一,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
第二,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每天随想,把每天的实践感悟通过笔头记录下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办小报,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机会。
第三,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故事会、演讲课、讨论课,增加口头实践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三、优化实践过程
第一,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探索。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鼓励者,而不是操作者。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相对标准的答案,或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暂缓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的探索。
第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尝试。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犯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为了朗读好一句话,尝试多种情感表达方式,来体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表达结果。
第三,启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
四、重视实践评价
要完成语文实践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就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制作、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要注意两点。
首先,强调体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提高与发展。要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逐步养成潜心于实践过程的习惯。直接具体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在总结评价时一定要突出这种思想,将语文学习的目标贯穿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始终,提高学生体验的质量。
其次,强调多元。对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存在绝对化的规格和标准,由此,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假设、完成任务的方法、具体方案的设计、报告体例、作品的风格特色都有相当大的变通余地。也就是说,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最终产品的独特风格、解决问题的奇特方式、设计方案的大胆创新等等,都应该给予高分,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
总之,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教师更应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悟”[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