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农村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健康;职业
这些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心理问题是造成各种学生问题直接根源,许多学生问题属于“师源性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环境因素
教师负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作为个体的教师,既承受着外部高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2.工作环境因素
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教育教学中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首先,近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问题,这使教师倍感无奈。其次,各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竞争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各种考核评比的增多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学校在工作安排中出现失误或者对教师个人的兴趣、能力、专长等考虑不周,就造成大材小用、用非所学等,都容易使教师產生挫折感。
3.个人因素
教师的个人期望值、能力、情绪、人格、认识水平、家庭生活等都会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
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1.自我调节促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原则要求教师对自己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如,我们在工作暂不顺心、效果不佳时,能坦然面对,不能自暴自弃。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没有做好可以重新开始,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一个人对自己应有客观分析,不要让缺点和弱点掩盖了自己的优点、长处。
2.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作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只有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3.改善教师办工条件
学校是我们教师的工作环境,也是我们锻炼提高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尽最大努力,时刻把教师的需要记在心上,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并且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不断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它是一种延续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乐学区)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教师心理;心理健康;职业
这些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心理问题是造成各种学生问题直接根源,许多学生问题属于“师源性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环境因素
教师负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作为个体的教师,既承受着外部高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2.工作环境因素
工作环境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等。教育教学中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首先,近些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问题,这使教师倍感无奈。其次,各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竞争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各种考核评比的增多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果学校在工作安排中出现失误或者对教师个人的兴趣、能力、专长等考虑不周,就造成大材小用、用非所学等,都容易使教师產生挫折感。
3.个人因素
教师的个人期望值、能力、情绪、人格、认识水平、家庭生活等都会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健康。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
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1.自我调节促成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原则要求教师对自己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如,我们在工作暂不顺心、效果不佳时,能坦然面对,不能自暴自弃。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没有做好可以重新开始,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一个人对自己应有客观分析,不要让缺点和弱点掩盖了自己的优点、长处。
2.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作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教师只有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3.改善教师办工条件
学校是我们教师的工作环境,也是我们锻炼提高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尽最大努力,时刻把教师的需要记在心上,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并且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不断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它是一种延续的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东乐学区)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