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出版选题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ta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选题
  【作者单位】徐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01
  自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启动主题出版工程以来,主题出版在我国出版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大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成就、宣传新时代新思想、讴歌新时代新精神的主題图书不断涌现,成为我国图书市场重要而活跃的板块。
  近年来,主题出版的选题类型从过去只重视党史、国史、军史及重大节庆等传统题材,转向不仅重视传统题材,而且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科技文化类、国家意志类以及当代中国现实与治国理政类等选题。近两年,出版战线更是积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将主题出版的内涵扩展到宣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的新型复合型选题开始出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主题出版工作意义重大。主题出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源于我们国家出版工作的性质与地位。我们的出版工作不是一般市场意义上的产品生产和供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而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宣传活动,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先进文化繁荣昌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这种具有鲜明导向特征的出版工作,要求出版单位明确方向、把牢导向,而大批优秀主题图书的出版正是明确方向、把牢导向的具体要求,也是工作成果。
  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要求党和群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次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并以单独的章节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本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化自信的首次论述中使用了三个“更”来阐述文化自信的本质,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四个自信相一致、相融合,而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文化自信的源泉来自哪里?哪些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这些论述中可以鲜明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相比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历史更长远、内容更丰富、积淀更深厚、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且,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当时的国情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比如,在革命文化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以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无私精神等;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融入“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与时俱进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因此,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出版,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的根和魂,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之治的启迪、根据和精神力量,就是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的现状
  主题出版类型丰富,题材广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6月30日官微数据显示,近五年正逢多个重大时间节点,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2017年建军90周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选题,清晰体现了这些重大主题主线:2016年有关长征的重点选题有16种,在当年120种重点选题中占比约13%;2017年军事方面的重点选题有20种,在当年97种重点选题中占比约21%;2018年与改革开放有关的重点选题有26种,在当年81种重点选题中占比约32%;2019年与建设新中国有关的重点选题有49种,在当年90种重点选题中占比约达54%;2020年扶贫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相关选题有30种,在当年125种重点选题中占比24%[1]。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有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图书并不多。
  主题出版的第一内容就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十分丰富,内容博大精深,范围十分广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论述,理所应当必须要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理所应当地成为出版的重要主题。   近年来,中宣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多次指出,年度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阐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题总体偏少,这方面的内容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包括出版在内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开发的重要选题。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过去几年入选的选题中,包括中华书局、崇文书局在内的古籍出版单位在传统文化弘扬方面也推出了一些好的主题图书,尽管出版单位占比和出版數量占比还相对较少。
  三、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出版内容和题材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主题出版选题,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挖掘。
  1.培根铸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
  对于凝聚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下奋斗的中国人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是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发展目标、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融为一体,形成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思想武装和精神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精辟概括,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和广大群众进行深入普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是出版工作的长期主题,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
  如201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用学术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我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被中宣部列为国家重点主题图书;201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用传统绘画的手段,举传统美德的故事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众多中小学生的追捧,并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两套图书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主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多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建设中华大家园。201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该书打通了今古隔阂,成为“复兴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的佳作”,堪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相关主题出版工作的典范之作。多年来,江苏人民出版社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有关内容选题。《论语·颜渊》中有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事实的生动体现。为此,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知名的民族政治学及文化人类学专家高永久教授撰写了《四海之内:民族的形成与变迁》一书,其作为“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中的一种于2017年出版。“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的“向党的十九大献礼”重点图书。随后,江苏人民出版社还重点策划了总结回顾中原地区与西藏地区经贸文化交流悠久历史及丰硕成果的《吐蕃丝绸之路》、从学理角度深入考察和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关问题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系统阐述“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理论与实践的《“一国两制”与基本法: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入选中宣部2017年度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目录)等著作。这些优秀的主题图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挖掘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内容。
  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养分。一是“和合”的文化观念,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为公”的治理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等。三者文化精髓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文化基础。二是“天下大同”的情怀及“协和万邦”的理念。某种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表达。三是传统的“义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中倡导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原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利合一”的观念一脉相承[2]。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策划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时,要注重激活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思想资源,将其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贯通,以形成持续深沉的推动力。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联合国外交不断从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转变,从参与型向引领型转变,从初期在联合国的观望和适应,到对联合国事务的参与和支持,再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发展议程,中国在与联合国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等事关人类福祉的重大行动上,正在做出越来越令人瞩目的贡献。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江苏人民出版社策划的《中国与联合国》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对中国与联合国70余年不凡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凸显了中国的联合国外交从边缘到中心、从参与到引领并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卓越贡献,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在当今国际政治实践中的生命力。此外,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域外汉籍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张伯伟、卞东波两位教授联袂撰写的《风月同天:中国与东亚》,邀请著名历史学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考察,并担任国际考察队副队长和队长的刘迎胜撰写的《丝绸之路》,都是旨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201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学者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和威廉·琼斯的《从丝绸之路到世界大陆桥》,该书与刘迎胜的《丝绸之路》相呼应,旨在从国际视角审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凸显其开放胸襟。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洞的,而应通过一个个人物的鲜活行为表现出来。钱秀玲这位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中国女性,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却留下遗言“忘记我”。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家徐风感动于钱秀玲的事迹,历时16年追寻,实地采访获取翔实资料并结集成书,这就是202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忘记我》。在中国和比利时建交5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书,就是希望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忘记我》中传递出的这种珍视生命、珍视和平的信念,以及“与人为善、以和为贵”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4.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之治的现代化线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我们无法从任何一个现成国家中寻求答案,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为我们提供现成方案。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努力实现自我革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强调“变革”与“维新”。201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該书将“日新月异,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视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认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追求和价值引领贯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改革与维新文化传统,与今日不断推进的政府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十分贴切。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基本素质,司马光的“德才兼备”理念一直影响至今。尽管今天“德”和“才”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对选拔官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依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主题。唐代有“治人之本,莫重刺史”的重要原则,官员的回避制度、轮换制度和异地任用等制度,都是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中对当今中国具有影响力和借鉴作用的核心制度。如回避制度,不但有官员使用的本省回避,还有师生和亲属的回避。特别是一些重要部门的回避和交流,如军队、监察体系等,其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今日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不竭的智慧。201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主题图书《中国古代监察法制史》,就详细研究了中国历代官员任用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的内容与变革,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中国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的思考
  我们说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并不是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样拿来,只是做搜集、整理、校注、出版的工作,这样的出版不是主题出版,而是一般的古籍整理出版。为了更好地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选题,我们必须学习——从《尚书》到二十四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诸子百家到经史子集,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到历代英烈,我们都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与此同时,我们所策划开发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出版物,一定要是与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与当前的时代任务与目标相契合,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望相吻合的条件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后的成果。我们还要在学习典籍与联系现实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版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主题读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温珮滢. 主题出版五年寻脉[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06-30.
  [2]洪福,张金凤.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综述[J]. 学理论,2021(5):7-9.
其他文献
“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以“花”为贵、木结圆晕似“鬼脸”、妙趣横生的黄花梨木.分析海南黄花梨的历史文化、药用价值以及木材
象牙雕刻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由于象牙光洁如玉、十分独特,所以历经数个朝代后,牙雕工艺在民间融众家技法之大成,成为一门独一无二的精湛艺术.清朝时期,牙雕工艺的技术
期刊
端砚,因产自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而得名,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端砚以坚固、细腻、石质优良、雕刻精美而著名,因此,雕工是作品的关键.千百年来,一代代制砚匠人钻研技艺,形成
当前,国家大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这一浪潮下,作为非物质文化之一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如何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成为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项
建窑是两宋时期福建的名窑,在宋代瓷窑中以烧制黑釉瓷器闻名于世,曾广泛流传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建窑兴起于北宋初期,繁荣于北宋晚期和南宋中早
玉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较早的文化之一,经过历史发展,其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寄托.和田玉有“国石”的称谓,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进行了良好
我国建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福建惠安是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石雕被称为“三大功夫”之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艺远播海外,名扬四海.在不一样的题材中,惠安石雕艺术和题材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玉石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蕴含着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玉雕艺术是我国艺术领域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设计、雕塑等工艺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我国当代陶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变化与发展,已经具有较为深厚
木雕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是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者,代表东方审美的最高成就.木雕与国画,既有许多区别,又有许多共同之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