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本刊已经截稿,并已下厂排版之时,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既是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和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的号召。
新闻传播的人民导向一向是共产主义者的光荣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强调新闻宣传“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
之所以将“人民”放到如此突出的位置,我想主要是因为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也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有一個人生信条,那就是“勿忘人民”,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他身体力行,用手中的笔写出了《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一篇篇紧贴时代、催人奋进的宏篇力作。即使是后来走上了新华社社长的高位,他也总是身体力行,坚持到群众中去寻找新闻传播工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大力士安泰之所以力大无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脚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人民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大地,离开了人民群众,脱离火热的生活,新闻传播工作将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贻笑大方。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一个名叫“客里空”的新闻工作者,“客里空”是苏联1942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此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总指挥部里,想当然地“创造”新闻。
千万不要以为“客里空”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尘埃,在这个“虚拟”盛行,“美颜”时尚的当下,远离生活,凭着想当然“创作”新闻的可大有人在。
2016年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文中描绘东北农村的种种不堪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文章一出,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后经了解,文章的作者当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过往返乡见闻等想当然写成,却堂而皇之地发表于具有一定影响力新闻媒体的“返乡日记”栏目。
这里所举的只是2016年十大假新闻中的一个,这是被揭露出来的,没有被揭露出来肯定不会没有。
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呢?我想,首先就应该端正态度,摒弃高高在上的所谓“无冕之王”的架子,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一员。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其次,是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之所以能够写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志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听别人讲完了他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第三,应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今年以来,中央媒体制作刊播了一批优秀精准扶贫作品,之所以能够成规模、上档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根据中宣部部署,各家相关媒体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从2017年4月底至5月初,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深入到全国109个贫困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蹲点采访调研,以便确保真正深入生活,真正扎根人民。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变化,不变的是新闻传播工作的人民导向!
新闻传播的人民导向一向是共产主义者的光荣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一不强调新闻宣传“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
之所以将“人民”放到如此突出的位置,我想主要是因为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也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穆青有一個人生信条,那就是“勿忘人民”,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长达60年的新闻生涯中,他身体力行,用手中的笔写出了《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等一篇篇紧贴时代、催人奋进的宏篇力作。即使是后来走上了新华社社长的高位,他也总是身体力行,坚持到群众中去寻找新闻传播工作的力量之源和活力之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大力士安泰之所以力大无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脚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人民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大地,离开了人民群众,脱离火热的生活,新闻传播工作将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贻笑大方。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一个名叫“客里空”的新闻工作者,“客里空”是苏联1942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此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总指挥部里,想当然地“创造”新闻。
千万不要以为“客里空”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尘埃,在这个“虚拟”盛行,“美颜”时尚的当下,远离生活,凭着想当然“创作”新闻的可大有人在。
2016年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我的故乡如此沦陷的方式,以及这首难唱曲的哀婉程度,都显得荒诞不经。”文中描绘东北农村的种种不堪现象让人触目惊心。文章一出,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后经了解,文章的作者当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过往返乡见闻等想当然写成,却堂而皇之地发表于具有一定影响力新闻媒体的“返乡日记”栏目。
这里所举的只是2016年十大假新闻中的一个,这是被揭露出来的,没有被揭露出来肯定不会没有。
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呢?我想,首先就应该端正态度,摒弃高高在上的所谓“无冕之王”的架子,把自己视为人民的一员。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其次,是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之所以能够写成“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志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听别人讲完了他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第三,应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今年以来,中央媒体制作刊播了一批优秀精准扶贫作品,之所以能够成规模、上档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根据中宣部部署,各家相关媒体都制定了相关制度,从2017年4月底至5月初,120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深入到全国109个贫困村,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蹲点采访调研,以便确保真正深入生活,真正扎根人民。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变化,不变的是新闻传播工作的人民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