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程度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陕西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存在诸如未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对中国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中国梦的实践意识较弱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指出应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因材施教,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深层次的理解;增强实践意识,协同个人梦与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认知程度;陕西高校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47-02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国梦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2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提出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随后,在中学、大学校园中开展了式样丰富的中国梦系列活动,使人们普遍对中国梦有了一定的了解。众所周知,宣传、学习中国梦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梦深入人心,并使其转化成每个公民的身体力行。这也是此次问卷调查的重要目的,即了解中国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程度,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建议。
   2015年上半年,笔者根据驻陕高校的属性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安康学院9所高校,采用现场发放问卷与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00份,共计900份,回收882份,回收率为98.00%;其中有效问卷863份,问卷有效率为97.85%。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为:男生占40.32%,女生占59.68%;农村学生占57.59%,城市学生占42.41%;汉族占95.20%,少数民族占4.80%;共青团员占56.43%,中共党员占24.91%,民主党派人士占0.11%,群众占3.71%;文史类占39.63%,理工类占50.06%,其他占10.31%;大专生占3.59%,本科生占82.27%,研究生占13.56%。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基本认知情况
   1.梦想普遍受到人们重视,但与中国梦的结合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当问到“您有自己的梦想吗?”,94.79%的受访者回答“有”,5.21%回答“无”;当问到“您觉得梦想重要吗?”,56.89%的受访者回答“非常重要”,20.51%回答“比较重要”,19.12%回答“重要”,即有96.52%的受访者认为梦想重要;当问到“您认为中国梦与个人的关系如何?”,24.57%的受访者回答“关系很大”,46.93%回答“关系比较大”,即有71.3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梦与个人的关系比较大。由此可见,人们普遍都有自己的梦想,且大都认为梦想比较重要,但对中国梦与个人梦关系的认识上就略显不足,有待深化。
   2.对中国梦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缺乏深刻的理解。调查显示,当问到“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观点的看法”时,45.77%的受访者回答“很赞同”;25.38%回答“比较赞同”;21.44%回答“赞同”;即有92.59%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当问到“您对‘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观点的看法”时,51.91%回答“很赞同”;25.14%回答“比较赞同”;18.89%回答“赞同”;即有95.94%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当问到“您对‘中国梦具有凝心聚力,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作用’观点的看法”时,57.24%回答“很赞同”;21.21%回答“比较赞同”;18.89%回答“赞同”;即有97.34%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但是当问到“您认为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只有62.11%的受访者回答正确,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当问到“‘中国精神’核心内容指的是什么呢?”时,只有34.18%的受访者回答正确,即“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由此可见,受访者对中国梦均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是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理解稍浅,有待加强。
   3.理论层面的认识较足,但实践层面的认识有待深化。调查显示,当问到“您对‘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观点的看法”时,47.62%的受訪者回答“很赞同”;25.26%回答“比较赞同”;23.75%回答“赞同”;即有96.63%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当问到“您对‘我们个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自身做起,才能实现中国梦’观点的看法”时,50.75%的受访者回答“很赞同”;23.17%回答“比较赞同”;23.75%回答“赞同”;即有97.67%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当问到“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观点的看法”时,39.63%的受访者回答“很赞同”;25.84%回答“比较赞同”;30.36%回答“赞同”;即有95.83%的受访者赞同该观点。但是当问到“您认为中国梦能实现吗?”,只有69.18%的受访者回答“能”。当问到“您参加过有关中国梦的(学习、征文、讲座等)活动吗?”,只有2.32%的受访者回答“有,经常参加”;45.08%的受访者回答“有,偶尔参加”;52.26%的受访者回答“没参加过”。当问到“您主动阅览过有关中国梦的文章、书籍吗?”,只有3.71%的受访者回答“是,经常阅读”;60.37%的受访者回答“是,偶尔阅读”,35.69%的受访者回答“没有”。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国梦的认识较充分,但在(自身)实践层面上有待加强。大学生存在着“知易行难”的问题,即大学生受访者对中国梦在价值评价上予以肯定,但在具体行为上却有不相称的表现。   二、一些因素对中国梦认知的影响
   调查显示,性别、城乡、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等因素对中国梦认知有一定的影响。
   性别方面,女生70.87%对中国梦能实现的认可程度要高于男生66.47%;对这一观点的动摇性即“中国梦可能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女生23.30%也低于男生25.72%。
   生源来源方面,来自农村的受访者70.82%对中国梦能实现的认可程度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受访者67.13%;对这一观点的动摇性即“中国梦可能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来自农村受访者21.73%也低于来自城市的受访者27.62%。
   专业类型方面,农林医类对中国梦能实现的认可程度最高72.55%,然后依次是文史类69.98%、理工类68.98%、艺术体育类66.67%和其他等,但都处于50.00%以上。对这一观点的动摇性艺术体育类较高33.33%,文史类最低21.05%。
   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对中国梦能实现的认可程度高达71.63%,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基本持平,在68.65%左右,群众为62.50%,对这一观点的动摇性中共党员最低,为20.00%,其他群体动摇性基本持平,为25.00%。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党员对中国梦的认识比较突出。
  三、针对大学生对中国梦认知状况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理论学习是提高思想理论素质的关键,思想理论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也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又常常使大学生迷惑、彷徨,甚至使一些大学生对一些观点和理论主张产生怀疑。刘少奇曾讲“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获’,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1]”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2]”作为中国梦实现的筑梦人,大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加强理论学习很有必要。大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避免被一些观点“俘获”。
   2.因材施教,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深层次的理解。分析显示,性别、生源来源、政治面貌和专业类别不同,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程度也不同。针对此种情形,大学在开展公共政治课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时应当注意学生的群体差异,当因材施教,开展科学而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性别方面考虑,男女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存在差异。如关于中国梦的实现情况表现出女生认同度高于男生。一般而言,男女生因在兴趣、技能和对今后规划方面存在差异,施教者在施教方式上应当尊重学生性别差异。如对男生可以采用专题研究和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对女生则可以进行读书会、讨论会等方式。从城乡差异方面考虑,城市受访者对中国梦的认知水平偏弱一些。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可以倾斜于城市大学生,也可以挖掘城市历史变迁的素材,供城市学生学习,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认同感。从专业类别分析,艺术体育类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程度偏低于其他专业类别的学生。在施教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不同专业在教材使用上的差异性,尽量与专业类别结合起来。从政治面貌方面讲,学生党员受访者对中国梦能实现的认可程度最高,而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大的群体,占受访者的24.91%,这样可以针对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较为深入的包括中国梦在内的学习认知活动,也可以尝试着把公共政治课和党组织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加强了学生党员和组织的密切关系,也有利于党员模范带头、先进性的养成。
   3.增强实践意识,积极加入到践行中国梦的行列中去。理想靠冥想难以达成,中国梦靠做梦难以实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中国梦有较高的认知度,但缺乏行动。习近平曾讲:“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3]”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将来中国梦实现的见证者,应该肩负起神圣而关荣的历史使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本职,服务社会,多做贡献。就如同一位受访者说的那样“装备制造业的强大与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提高我国基础科技和工业水平是应尽的责任,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应该增强实践意识,立足本职,顽强拼搏,用青春的力量去践行中国梦。
   通过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状况,也加深了自身對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是理想,是目标,也是实践。大学生只有加深对中国梦认知和理解,才能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相融合,也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创业策划与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追踪,论证了教师合作文化推广在项目教学法下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该课程采用的协教师团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为其他实践课程的项目教学提供借鉴。关键词:教师合作文化;项目教学模式;文化项目;创业策划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
期刊
编者按: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时代。在以互联网高新技术主导的现代传播格局中,以动态性、交互性为标志的设计形式比重越来越大,数字化时代已涌现出更多的新型设计领域。加强协同创新与学科融合,将学术高度与社会应用联结,是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特点,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教学创新及新媒体技术完美融合,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具表征特色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受到华人及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基于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书法教学研究是建立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教学跨学科教学体系及国际文化交流教学环境下的研究,其教学和艺术类院校专业教学存在一定差别,该教学既要体现学科的专业性,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文化交流;书法教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其重要性及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文化建设体系下的优质资源转化为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资本,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建设体系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信息传播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显著提高,这对政府利用网络媒介主动设置议程、加强信息公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大学生群体出发,对广州和佛山政务微博群的传播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归纳两地政务微博内容、互动、行政管理的经验,改善政务微博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政务微博;政府传播;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塑造形象的科学,在区域形象的整体推广中,通过公关策略的实施,对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地区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福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传播福建正面积极的形象。在发展的大格局中,福建也通过形象传播获取了更多的“注意力经济”,拓展了发展空间。当前,福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再要更大范围传播福建形象,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创新媒体公关传播策略;借力节庆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党报理论宣传凸显出一种“比较优势”,因而应更加注重提升影响力,以便有效发挥党报宣传的功能作用。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近年来“主题宣传”、“热点引导”、“特色宣传”方面的案例,从选题策划、编辑过程、社会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其主要做法和宣传特色。这对当前提升党报理论宣传的影响力,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比较优势;主题宣传;热点引导;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2月31日所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中媒体对复旦大学遇难女学生报道所引起的争论为例,探讨此类新闻报道中反映出的新闻伦理困境。并以此为基础,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分析,旨在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伦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病患者,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但目前我国精神病患者的媒体形象却多为负面,尤其是网络上,精神病患者的形象长期处于扭曲化的困境当中。本文通过对人民网江苏视窗2014年有关精神病的新闻报道的分析研究,试图总结出一些现象及规律,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对目前精神病患者媒体形象的良性塑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精神病患者;媒体形象
期刊
摘 要:本文梳理了微博自净功能的概念,以2014年湖南湘潭产妇手术台死亡事件微博舆情发展为个案,概述了微博自净功能在该事件舆情应对中的作用,并主要解析了影响微博自净功能发挥的四个关键要素:传统媒体微博的权威报道成为扭转舆情的关键;专业人士微博的意见领袖功能不可忽视;逐渐成长的理性网民是必要和前提条件;官方微博舆论引导能力必不可少且有待提升。   关键词:微博自净;理性网民;传统媒体微博;官方微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