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很时髦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第四季美术馆之夜于11月9日举办,本季美术馆之夜的主题是“电影艺术的集结”,为此,主办方不仅精选了30部大师纪录片连续放映,还展出了法国著名电影海报设计大师——本杰明·巴特莫(Benjamin Baltimore)的原版海报展。这两项重要活动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关于电影艺术的学术思考与梳理探讨,也是新人电影节文化系列的重要单元之一。
  怀疑与怀旧主义者
  当法国人巴特莫还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时,他一直依靠着广告设计工作维持生计。那个时候的法国,写实电影海报会耗费艺术家们很多的时间和成本。在巴特莫看来,创作海报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在那时,在计算机上为照片进行特技处理令他乐此不疲。19岁时,他的第一张具有影响力的海报《我曾经很时髦》诞生,之后,巴特莫感叹:“我中了未来不远处的时尚的埋伏。那时,我曾质疑过用不同技术‘追赶’来的时尚。多重图像干扰着人们,受众很难记住你,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工作的持久性。”
  事实上,巴特莫不仅是个怀疑与怀旧主义者,他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上最神秘的电影海报设计大师——由于为人低调,对自己的私人生活讳莫如深,除了作品,与巴特莫相关的各种细节鲜为人知。如果没有近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专门为他举办的海报展览,恐怕国内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海报设计师。虽然如此,巴特莫在海报设计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诸多世界各地的知名电影大师都曾慕名与他合作。巴特莫的海报怀旧、充满人文关怀。设计范围主要集中于他个人偏爱的艺术电影领域,自1984年起,他开始为安东尼奥尼、伯格曼、戈达尔、侯麦、北野武,黑泽明等艺术电影大师创作电影海报。1985年,法国“《电影手册》派”导演安德列·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的影片《约会》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电影暧昧、充满法式气息的海报设计令巴特莫同时获得了《好莱坞报道者》杂志和亚历山大港最佳海报奖。之后,凭借黑泽明的《乱》、莫里斯·皮亚拉的《在撒旦的阳光下》等影片,巴特莫获得了凯撒奖最佳海报奖。
  法国人是最好的情人
  巴特莫的海报总是能精准地帮助电影传达一部分艺术诉求。他尤其依赖爱情这一诉求点,设计出了足够有视觉观赏性且令人怦然心动的海报。
  1983年,戈达尔凭借《芳名卡门》斩获了威尼斯金狮奖。这部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抢劫团伙中的女孩儿卡门与负责逮捕他们的警员约瑟夫从搏斗到相恋再到疏远的过程。《芳名卡门》的海报以蓝白红为主色调,它们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巴特莫的这一设计毫无疑问凸显了影片的法国身份。这么做并不是没有原因:1964年,戈达尔的惊世骇俗之作《狂人皮埃罗》在威尼斯爆冷输给了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错过了在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斩获金狮的机会。20年后,戈达尔在自己的唯一一部金狮奖影片《芳名卡门》结尾打出字幕向新浪潮和小成本电影致敬。巴特莫对蓝白红三色的使用丰满了戈达尔的致敬,让海报这一电影艺术的外延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电影中,戈达尔多次安插了海浪撞击礁石的空镜,此般欲望的摇荡也直接在海报中得以体现:泛蓝的卡门推搡着约瑟夫。巴特莫选取的这张剧照将男女之间的暧昧与疏离诠释得恰如其分。用电影里约瑟夫的对白来说:“那是奇怪的感觉,像魔咒一般。一股力量将我推向她。就像潮水涌向岸边。无法抗拒。但潮水也会退去。”
  简单直白
  早期以单独人物形象为主要元素的海报设计中,最有名的是美国插图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设计的一战征兵海报《我要你为国家入伍》。弗拉格依照自己的长相绘制了这张“山姆大叔”手指向民众的极具动员性的海报。它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无数宣传海报中最流行的一张,前后共发行了500多万份。巴特莫毫无疑问效仿了这一简单实用的设计形式。在《云上的日子》的海报中,巴特莫突出展示了女主角苏菲·玛索裸露的背部,这幅简洁优雅的海报利用了苏菲·玛索的明星影响力来达到宣传效果,增强了电影的影响力。巴特莫巧妙地运用了电影中的巨星号召力,并且用最简单直白的写实手法增强了海报的视觉力量。
  除了人物形象,巴特莫经常采用剧照来进行视觉表达。在希腊已故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鹳鸟的踌躇》、《永恒和一日》和《雾中风景》海报中,巴特莫分别截取了电影的剧照作为海报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诗意、深沉、幽寂。巴特莫选取的这三张剧照皆为安哲罗普洛斯充满了时间感与历史感的长镜头捕捉下的瞬间,这三个“完美停滞”被抽离,移植到了海报这一平面的艺术载体中,艺术美感自然无可比拟。视觉效果之外,这三幅海报不约而同地表现了电影的剧情,展示出了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鹳鸟的踌躇》的海报中,男子即将踏过军事封锁线的右脚,不远处头戴钢盔的军人,他们无疑会引起人们的观影兴趣;金棕榈影片《永恒和一日》的海报里,女主角有如神灵附体般的背影,是安哲将真实的时间切成一堆碎片,并且将每个镜头开始与结束时的呼吸消除后创造出的瞬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类强奸观众的影像已经深入他的骨髓;《雾中风景》的海报中,一对小姐弟成人礼式的寻父之旅完全因剧照得到诠释:浓雾象征着根本寻找不到的父亲,一路上的欺骗、虚伪和疏离。筋疲力尽、无助的弟弟,渴望挣脱宿命的姐姐,还有无尽的路。巴特莫除了在海报顶端设计了较为显著的片名和导演名之外,最大程度地维持了剧照本身的美感。
其他文献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于2012年12月22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幕,来自国内外的近100件独立动画艺术作品参展。本次展览还特别增加了“中国水墨动画回顾单元”,通过对经典水墨动画的回顾,结合相关学术探讨,借以深入梳理国内独立动画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开始着重创作属于中国风格的动画。美影厂人常聚在一起,进行创作上的交流,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期刊
3D电影的供不应求,显示了大众对震撼视觉逼真效果的热爱。从方便和舒适方面考虑,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立体真实的影视效果。12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西城区搬出经典京剧片段、北京人艺多场经典剧目的3D版本,运用最先进的3D技术“立体记录”舞台上的名角表演。除了影视界,各领域都貌似渴望进行一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3D革命”,3D打印首当其冲。  美国《大众科学
期刊
这不免想到《动物凶猛》里那群未来早被安排好的孩子:“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这也是许多人有些物伤其类的其中一个原因。  很少有儿童对动物园不感兴趣。可惜的是,在动物园里的动物面前,人类是猎人、饲者、游客……唯独不可能是朋友。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活标本,为了佐证铁笼标签上的备注,满足孩子们对世界的初步了解。猛兽笼前醒目的“危险勿近”警告,再加上成年人义正言辞的命令,明确地打消
期刊
大多数人都喜欢木头的质感,可能与人类来自森林的原始记忆有关,它给人温暖、朴素、舒适、洁净、平静的感觉。木材有着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特征:保暖、吸湿、弹性张力,同时散发独特的香气,而且废弃的木料也不会给环境带来丝毫负担。很多设计师都喜欢使用木材来表达对自然的情感。  餐具三兄弟  / Wooden Cooking Utensils  由Slovenian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这套优雅的木质炊具包含叉、刀、锅
期刊
中国的“艺术法”一词从英语“Art Law”翻译而来,但在我国实际运用中“艺术法”目前限于“美术法”,是关于美术方面的法律研究,这是受英语中“Art Law”外延影响的结果,因为国外“Art Law”就是“美术法”。“Art Law”译为中文的“艺术法”,为单纯的美术扩展为整个艺术提供了空间。  在我国艺术法的涵义被定义为:研究和解决艺术品在创造、发掘、生产、销售、流转、展览和收藏等过程中涉及的有
期刊
直到最后一刻都要冷静  之所以把《未能掩盖的真相》作为本期的力荐,是因为此次展览集合了活跃于北欧的9位新闻摄影师的作品,他们亲临埃及、利比亚、阿富汗和叙利亚,关注并记录社会中的普通人底层人受到的伤害,或特殊群体的生活无奈。这些影像作品已经超越了我们常识中的艺术,就是清晰的生命中的疼,让我们内心翻来覆去却试图看不见试图听不到。这一年了,多次被追问艺术媒体的责任,市景不好,数据不漂亮,作品们晦涩浅薄,
期刊
“十年·有声”当代国际首饰展于2012年11月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欧美当代首饰艺术及设计系统地介绍给国人,透过这些首饰,可以捕捉到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颇有“以小见大”的特质。  首饰从古至今都深受追崇。从古时候用石头打磨到现在的精雕细琢,都无声地反应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梦的描绘。  1?Jack Cunningham  “我设计的珠宝都会讲故事,要么是我的故事,要么是遇到的那些人和
期刊
10月23日,为期4天的首届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许多国外优秀的美术馆也受邀参加,如古根海姆美术馆、德国卡塞尔MHK博物馆群、MoMA、伊斯坦布尔当代美术馆等。美术馆经营艺术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资源,然而在国内,艺术产品的开发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各个美术馆出售的纪念品不仅缺乏新意,且价格不菲。  或许由于组织机构的特殊性,官方美术馆并未在艺术产品开
期刊
第七届北欧纪录片电影节摄影展于11月前后到访中国,结束了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北京站之旅后,该展览又移师上海,为更多的人呈现照片背后的事件。  虽说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但那些想要掩盖的却可以借助相机留存、传播。从北欧到中国,本次展览精选了活跃于北欧的9位新闻摄影师的作品,他们亲临埃及、利比亚、阿富汗和叙利亚,关注底层人民,记录权力、利益争夺给普通民众所带来的侵害,呈现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及无奈。  没
期刊
苹果广告背后的故事  1976年,苹果创始人之一罗恩·韦恩(Ron Wayne)用印度墨水、笔以及插图板创造了苹果第一个标志《牛顿与苹果》的时候,标志上的那行小字就已经宣告了苹果的命运——“独立的思想永远遨游于奇异的大海” 。  苹果从成立起,就非常重视产品创新和广告促销。除了视频广告,还有很多优秀的平面广告。在苹果公司,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出奇制胜的广告设计也是建立和推广品牌的重要手段。不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