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助力写作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学生写作难的现状,笔者提出向经典阅读学习,把阅读文本当作例子,把阅读文本当作学功夫的“演练场”、求发展的“根据地”的观点,让阅读助力写作。笔者认为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就是一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天桥,下面我就以该教材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阅读经典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教学的启示,并展示学生优秀习作。
  【关键词】
  《现代散文选读》(选修) 尝试模仿 写好一个人 写好一件事
  在当今语文学习中,学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把学生对文言文、鲁迅作品阅读和作文的恐惧心理描绘出来了。而在这“三怕”之间,作文更是难中之难,平时里写作文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而教师费尽唇舌却也难打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我想如何开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写作教学新局面,告别“少慢苦”,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应该是我们致力追求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到一条捷径,却常常无疾而终。而我认为真正的捷径就是向经典阅读学习,把阅读文本当作例子,把阅读文本当作学功夫的“演练场”、求发展的“根据地”,让阅读助力写作。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就是一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天桥,下面我就以该教材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的指导。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选取了现代中外名家的散文,从题材与表现手法上分为“写人、叙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可以说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的这一要求基本吻合。于是,我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时思考,能不能把散文篇目作为范文,先引导学生鉴赏,再进行写作指导呢?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这样的写作也不是为了写而写,教师当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选修)》前两个专题为例,谈谈对学生写人叙事作文的指导,并结合实例来谈谈我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写好一个人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写好复杂的记叙文,我想首先是要学会“写好一个人”。所以我决定以第一专题“活生生的‘这一个’”为抓手,教会学生写好一个人。在本专题中,我重点选取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来教授。
  (一)与文本对话,掌握刻画人物的要求
  通读全文后,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你简要叙述作者回忆徐老师是抓住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你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2.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老师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为什么这样写?
  3.本专题标题“活生生的‘这一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变现人物的“活生生”的?
  4.作者在回忆徐老师时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生活,能深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学习能抓住生活的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初步掌握欲扬先抑、详略有致等结构文章的方法。而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的。
  通过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生对“写好一个人”有了逐步的认识,学生知道了要写人物的主要事件,要抓住人物的“神”,要写细节,要有描写,要有真情,我想这已经为写作文打好了基础。因为学生的这些感受,是从文本中真实感受到的,是通过与文本对话切实体会到的。这样的对话能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和悟得的空间,就如同“跳一跳才摘到果子”,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乐于动脑,主动参与,想读乐读。
  (二)尝试模仿文本,书写“活生生的这一个”
  学习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后,我让学生阅读本专题中的其他5篇文章,做好批注点评,做完这些工作,我认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可以模仿大作家们的手法来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了。于是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写你身边熟悉的一个人,要写出“活生生”的特点,要有真情,运用一定的表现人物的手法。
  因为有了之前阅读的体验,所以这一次学生觉得作文不是那么难了,他们明显显得很兴奋,觉得有话可说,涌现出一批好作文。现展示一篇佳作:
  随兴先生
  2014届高三(11)班 朱辰菲
  我高一的时候曾上过一位熟人的课,先生姓吴,年过半百,身体硬朗,受众人之托,才勉强在退休期间办了个语文小班。先生名气很大,许多高级中学的老师拜以为师,但我一直纳闷的是为何先生教书几十载却“屈身”于一座二流中学。
  后来我见到他,他的头发茂密而整理整齐,但发梢或深或浅白了一片。慈祥的国字型脸上架着厚重金属框眼镜。笑起来,眼角泛开波纹,而他多数情况是面带微笑,仿佛永远有耐心做一口井,让你的心碗沉入其中,听你倾诉。上《金岳霖》一课时,他整堂课都似在读他老友之逸事,赞叹会心不已,结束于小黑板写二字“随兴”,便满意地离开。故我称他为“随兴先生”。
  先生上课节奏慢。慢慢地吐出一言半语,像睡前给你讲故事的老者,慢慢“散步”于同学之间,即使在关键处,也不会如其他老师似要去解除一颗炸弹般三两步迈到黑板,刷刷开写。他就爱我们等着他“踱”上前去。短暂的沉默给每个人以“回味”的时间,等我们都似懂非懂,心有疑惑而欲知时,他写下隽秀的板书,自言自叹道:“鲁迅走向坟墓,走向虚无,实是已洞悉现实而非意气之举。”也就他上《坟墓》时我感到表面偏激的鲁迅其实咽下了现实,独自悲哀的壮烈。而先生虽非轰烈之辈,但治学清冷,耐得住寂寞、抵得了应试洪流,担得住传承智慧负荷。有些孤独地走在“真语文”之路上。   先生给人的感觉如一盏灯,中正平和,不温不火,在现今物欲名誉裹挟泥沙而下时,过着一根酱黄瓜,两碗薄粥的生活。衣着简朴,凡事都处以淡然之心。一日,恰在日本核泄漏之后,师母买菜回来,兴冲冲地对老伴,也就是随兴先生说:“老头子,我们也去抢点盐吧。隔壁老王买了一两箱呢。”先生斟着白酒,呷一口,笑眯眯摇手道:“别,家里不还有盐么?”“有多少?”师母瞪眼说:“两包……”这事在此告了一段落。过了两周,隔壁老王竟上门求盐,原来他“囤”着的货压根吃不完都受了潮。先生倒也不多言语,回厨房拿了一包半盐给人家。后来先生跟我谈及此事,颇是感慨:“现在的人啊,不淡定。”我说:“是hold不住。”他狡黠一笑,摇摇头。做人不能随大流,要淡定。这是先生的处世哲学。
  后来先生忽然生病动手术,在课上说“再没机会教了,但一生很满足”之类的淡淡几句后小班解散。过后给他发短信,他总隆重地打电话给我。“老师,您觉得作文框架哪个好?”我急切地问。“哪有什么框架,写有体温的东西。我小时候那会儿,正躲在图书馆看完几乎所有书……”一向寡言的先生谈及这有些沉重的话题时竟漫不经心的,背景是嘈杂的超市声,偶尔蹦出小孙子的喊声,我见他忙碌在晚年生活中,持着那点子随兴对生活琐事倒接应不暇,平平凡凡倒也轻松自在。
  前日晚自习回家,车上广播报某教版将鲁迅文章全删了的新闻。脑海中浮现出先生愤愤的摇头的表情。我们的车划入了黑夜,但并非“绝望”,而步入“希望”,毕竟有像“随兴先生”如此传递灯火的人在啊。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学生抓住了老师的“神”——随兴来写,运用细节、语言、动作描写把老师的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见,学生通过阅读,是能够找到写作的方法的,在阅读体验中是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写作收获。
  二、写好一件事
  记叙文就是写人写事,在过去的记叙文教学中,我们总是对学生说写记叙文要能触动人的心灵,事件要写出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也例举了很多方法,比如“悬念法”“逆转法”“误会法”……但是我想,也许讲了那么多,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个名词,而对他们的写作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我决定还是要从阅读中寻找到方法,于是带领学生学习了《现代散文选读》第二个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
  (一)与文本对话,掌握记叙事件的方法
  在这一专题中我以刘志成《怀念红狐》为例文进行了教授,在教授中有针对性地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其实并不复杂。但作者在安排的时候有些调整,请大家找找看,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2.作者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请大家细读一下文章第2段,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如此敌视红狐。
  3.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狐周旋的情景的?我和红狐各有什么表现?
  4.一次报仇未遂反而被红狐一顿戏弄后,我们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采取了更为主动的方式报复。请大家读第4段,看看我和父亲是如何回击红狐的?
  5.最后一次写红狐是怎样的情景?结果怎样?文章提到的“消失”给人什么样的思考?
  这些问题的设置,恰恰体现了叙事性文章的几大特点,分别具有有针对性:写好一件事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要掌握一定的叙事方法,要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有波澜起伏,要有真情实感。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与《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不谋而合的。
  (二)尝试模仿,写好“难以忘怀的故事”
  通过文本阅读示范作用,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了,于是我以“手机”为题,让学生们写一篇叙事有波澜的记叙文。从写作的效果来看,我认为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指导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展示一篇优秀例文:
  手机
  2015届高三(11)班 徐吟草
  我们家的徐老爷子练了大半辈子的字。至今书房里还是笔墨纸砚样样齐全,每日必去施展筋骨摹写一番。老爷子颇有点旧时文人的风骨范儿,他向来看不起新科技,家载电话尚可,智能机是定不要的。若要给远在城另一端的儿女下达什么长久指示,他必定都是用写的。
  我已数不清家中早已积了多少条子。有的是宣纸,有的是报纸,甚至还有餐巾纸或广告单。但上头的字极苍劲有力,往往仙风道骨到让人忽略广告单一类纸张的滑稽。有时是饮食方面的叮嘱,就用蝇头小楷,随性时用行草。都是繁体。
  有那么几次,家里人把老爷子的最高指示弄丢了,老人反容易有小孩子脾性,为此发雷霆好几回。最后,他女儿,我姑妈终究是给他搞了个手机。
  “爸,你试试,这是触屏的,很容易上手,戳就行。以后您就甭需写啥条了,给发个短信就不会丢了。”我们小一辈的都缩在一边憋着笑看姑妈焦头烂额地给老爷子推销。老人冷哼一声,半晌才啪一声搁下手中毛笔,特嫌弃地转脸瞥了一眼自家闺女,用两根手指把那小机器掂过来,嘴里还用家乡话咕哝着:“我就不信这有多好……”他粗糙的手指在手机光亮的背面摩挲了两下,即刻留下了乌黑的墨水渍。
  我笑出了声,可笑完又惘然。好像隐隐能懂老爷子为何固执于传统的纸笔那套,但再细想就不知味了。
  老爷子犟脾气,要不就不用,要用就一定要用好。家中的墨香像是突然之间就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左手捧着那小机器,右手以碾蚂蚁的姿态伸着食指在屏幕上啄啊啄。我凑过去看老爷子琢磨得如何了,结果发现他把桌面上的程序图标都快删光了,居然还硬想自己解决,只能忍住笑帮他又一个个装回来。老爷子在一边抿着嘴看我操作,不作声。我猛然想起小时候跟着他练字时的场景,也只是在一边痴呆地观望着他舞笔,被其熟练洒脱惊到说不出话。我将手机递还,内心五味杂陈。老爷子接过去又捣鼓数下,我就收到了一条短信。低头一瞧,老爷子刚发出的,言简意赅两个字,“多谢”。我再抬头望去,他已经带着当年老校长的庄严风范站起身,马上就踱远了。
  没想到的还未过几天,就听说老爷子的新手机摔坏了。倒也不稀奇,老人家手抖,智能机又脆弱。可瞅老爷子的表情,怎么都像是带着一股隐隐的喜悦。
  就在这莫名的手机摔坏了的欢喜中,一张小条子又递了过来,我一看,喔,行草,老爷子果然心情不错。
  上头就端着八字:
  “手机少用,多用伤身。”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围绕着“老爷子”用手机一事,写的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充满生活气息,写出了故事味,以具体的形象揭示生活哲理与人生真谛。
  我想通过《现代散文选读》这一座天桥,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让学生体验到真,领略到美,感受到情,参悟到理,品味到趣,享受到乐,写作就成为了自觉的精神需要,写作就真正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力求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课堂,引发学生入情入境,多维互动,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意境。 
期刊
【摘 要】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千篇一律的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创新课堂设计,让每堂课都有与众不同的亮点,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应该成为未来小学语文课堂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设计  一、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工作是整个课堂设计的关键,所有的计划都始于备课。先熟悉教材,从中寻找灵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内容和教学范围。
期刊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习作五教学内容。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在六年级这个阶段写这个主题,学生到底需要老师在哪些方面提供帮助,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怎样的支架才能使学生轻松跨越障碍,扎实练习写作,做到一课一练,稳步能提升写作能力呢?  一、细致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支架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考量,并把它们作为本次习作指导的起点,然后进行支架的设计,希望通过支架让学生投入到习作练
期刊
【摘 要】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但是语感能力的培养,目前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教育知识、学习技能的关注度要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要将课堂作为主阵地,积累丰满的教学语言,将丰厚的朗读文本作为培养平台,倾之于丰润的教学情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朗读感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感培养 朗读文本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必须以培养
期刊
冰心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造就人、物、环境之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正是人、物、环境相互交织。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和谐课堂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
期刊
【摘 要】  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绘本阅读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图片内容进行更好的学习,激发学生读图、看图、说图、选图的能力,通过绘本教育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全方位的学习能力,本文从绘本教学的特点分析出发,重点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绘本阅读教学 听说能力  在
期刊
【摘 要】  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加强对语言的修炼,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才能突出语言的示范作用,以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带领幼儿遨游知识的海洋,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教学语言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语言的魅力是无尽的,也指出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对于正处于语言敏感时期的幼儿来说,教师的语言
期刊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如何让我的学生乘上阅读的翅膀,拥有一点情怀,笔者做了如下一些思考。  语文教什么?这个话题有点大,我从做语文老师开始起就在思考。从理论上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我个人的一点见解是一点知识,一些技能,还有一种情怀吧。知识与技能和理科一样通过指导,通过训练,反复训
期刊
近年来,名著阅读正式纳入江苏高考文科附加卷考查范围,《红楼梦》的阅读教学成为名著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考题主要从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设置,以诗词设题较少,所以,对于红楼的名著教学,大都忽略了红楼中的大量的诗词。而诗词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如果忽略如此量大质优的诗词作品,那么,对作品的解读也肯定不会到位。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红楼诗词功能、作用作粗浅梳理,以期对阅读
期刊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章《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一文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首诗或是一件艺术品都有死和活的两方面。死的是物质的,如文学所用的文字,图画雕刻所用的颜色,音乐所用的普调,跳舞所用的节奏和姿势,以及一般人所认为有行迹可循的“作品”;活的是精神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和意象融合成的整个境界。死的行迹因为精神贯穿才现出生气。”面对一篇课文,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文字和声音。但那只是一篇课文中物质的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