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品种性状的演变及改良潜力的研究

来源 :大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黄淮麦区不同时期代表性大麦品种为试材,探讨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育期等的演变规律,估计了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等重要遗传参数,分析了主要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对大麦今后高产育种的主攻目标、性状改良潜力、理想株型育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
裸大麦不同播期生育特点与积温关系密切,随着播期的推迟,所需积温相应减少。不同播期的分蘖增长与播期早、迟关系很大,两个类型品种均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群体总茎蘖数减少。
采用NCⅡ杂交设计,对六棱大麦9个性状进行遗传研究,估算了F2代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结果表明:株粒数、株粒重、有效稳数F1代杂种优势较高,F2代优势衰退缓慢,而穗长、小穗排数、重粒重、穗粒
1987年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从大麦F1杂交组合辐射后代中选得一个雄性不育材料,其雄性不育随播期不同而变化,武汉秋季早稻表现为高度雄性不育,迟稻则表现为基本可育。实步研究表明其雄性
本文立足于大麦高产、优质、早熟、多抗、适应性广等宝贵的生物学特性,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四川盆地大麦的消费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大麦生产走向:大幅度扩大种植面积,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