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我们提倡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能力 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学生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3-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探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一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而是以操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获得有关数学知识。先给学生分发用硬纸剪成的大小一样的圆片,要求把圆片对折,将折痕用水彩笔描下来,并且用尺量一量每一条折痕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认真地通过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后,得出第一层的新知,每条折痕的长度相等,每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我肯定学生的发现,应当充分加强学生再创造意识。学生继续发现,折痕描下来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两个半圆一样大小,重合在一起,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此时,只须稍加点拨,什么叫圆的直径,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归纳直径的概念了,而且还可以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强烈的学好知识的兴趣上,做好了参与探究的精神准备。
2 营造探究氛围。展现学生个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工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
3 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能力 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学生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3-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探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一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而是以操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获得有关数学知识。先给学生分发用硬纸剪成的大小一样的圆片,要求把圆片对折,将折痕用水彩笔描下来,并且用尺量一量每一条折痕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认真地通过折一折,描一描,想一想后,得出第一层的新知,每条折痕的长度相等,每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我肯定学生的发现,应当充分加强学生再创造意识。学生继续发现,折痕描下来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两个半圆一样大小,重合在一起,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此时,只须稍加点拨,什么叫圆的直径,学生就比较容易地归纳直径的概念了,而且还可以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强烈的学好知识的兴趣上,做好了参与探究的精神准备。
2 营造探究氛围。展现学生个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问题本身也充满变化,丰富多彩。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不急于告诉学生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工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既可锻炼一个人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获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
3 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创造,可激励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