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 “ 孩子 ” 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魯迅先生是近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文章从小学到大学,都被作为经典的阅读内容,通过细腻的手法表达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以及统治者的无能,利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示出了社会的希望与绝望、愚昧与开明、丑陋与美好。“孩子”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他通过这一形象,把不同环境下的人物、政治、思想进行了描述,并且结合社会发展的进程,将这一形象不断进行变化,折射出他对人性、社会的思考,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绝望,想拯救却又无能为力的状态,蕴含着极深的含义。
  【关键词】 鲁迅小说;“孩子”形象;变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25-02
  在鲁迅的作品中,大多内容都围绕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展开叙述,在人物的刻画上,有身居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还有期待被拯救的愚昧无知百姓形象,以及冷漠无情、刻薄自私的旁观者,而在这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有着一两个“孩子”的身影。孩子在这里并不代表儿童,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描绘出在社会中存在部分百姓,折射出他们在艰难地和生活作斗争,面对黑暗的社会却无法抵抗的心理,展示出“孩子”的无助,更是对社会进行了道德批判,表达出了自己绝望的内心。
  一、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
  (一)记忆中美好的孩子
  在鲁迅的小说中,孩子经常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但却让人记忆深刻。在鲁迅记忆中的孩子,大多都是美好纯真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在记忆中的他们,一切都是美好而平和。如在《故乡》的作品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刻画得极其详细,在作者的眼中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会在雪地上捕鸟、认识稀奇古怪的贝壳等,并将其和身边的朋友进行了对比,如“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突出了闰土生动鲜明的形象,也暗示了他是没有被环境和社会污染到的儿童;在《社戏》中,刻画出了自己在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形象,也抒发了自己对少年时代的怀念;在《在酒楼中》,“阿顺”占据了很大笔墨,鲁迅讲到“长得并不好看”,但又描写了少女明净的眼眸,折射出她明净的心灵,为其刻画出了纯净、明亮的标签[1]。
  (二)现实中愚昧的孩子
  和记忆中的孩子进行对比,在现实里的孩子却多半都是以丑陋、自私、愚昧、麻木的形象出现的,这些形象在词汇的使用上也比较凶恶,他们对待人物、事物都有着丑陋的形象,对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都呈现着麻木的状态,对未来也丧失了希望,眼中没有光亮的存在,和记忆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在《在酒楼中》,对阿顺弟弟妹妹形象的刻画,“阿昭长得不像他的姐姐”,甚至还直截了当地形容“简直像个鬼”,对弟弟的形象则是使用“恶狠狠、瞪起眼睛、扑过来”等词汇,利用这些词汇刻画出现实中一幅幅丑陋的形象;而在《示众》中出现的胖孩子,还不会走路,却学会了拿着东西指着路人大喊“杀”的儿童,不明所以的小学生停下脚步凑热闹地观看,都是和记忆中美好的孩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现实中的孩子处于灰蒙蒙的天空、压抑的氛围、破败的乡村等环境里,更是表明了这些孩子麻木的内心和无聊的现实。
  二、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意义
  (一)可救与不可救
  通过记忆中和现实中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单单的指儿童这一群体,而是利用这个看似天真无邪的形象,对无产阶级的百姓进行了比喻。
  救与不救,并不是单纯地指生活条件、外界环境上的改变,而是其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能否从肮脏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释放。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旧社会的时代,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以及各种封建的思想,都是影响社会变革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对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进行“孩子”形象的阐述上,在作者结合了背景发展和时代事件,不断地将其变化。
  可救,是指在1918年前的百姓,他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牺牲品,是被迫牵连无辜的人民,需要国家的帮助和社会的扶持,不仅仅是应该救的人,更是在拯救国家未来的希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影响,这些原本可以拯救的“孩子”,长期受到环境的压迫,遗失了做人的本性,在统治者昏庸无能的管理下,这些人麻木、冷漠地看待社会,是无法救回来的人[2]。
  (二)揭示人性的丑陋
  在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尤为深刻,其中有一段环境论让人牢牢地记住这个人,“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而鲁迅进行反驳则是“坏根苗一旦存在,与外界任何因素都无关”,暗示人性的丑陋是一种天性,外界的任何环境都无关。
  在作者“孩子”的形象下,将人性的丑陋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展示了冷漠,小说《孔乙己》中,孩子看到了主人公穷困潦倒,其内心世界痛苦不堪,而对他的死亡也只是冷漠地进行叙述,突出了当时人民内心的冷漠;在第二个类型中,则是展示了嘲讽、轻视的态度,“孩子”被用来形容人们的无知,对知识分子的刻薄和对势力的符合。如在《狂人日记》中,“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但孩子们“似乎想害我”“眼中藏刀”等内容,充分展示在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无知愚昧的人们对英雄们的误解,揭示了人性的丑陋,更是展示了他们自私、贪婪的内心。
  (三)暗示社会的黑暗
  由于旧社会的腐朽,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对社会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20世纪初期,鲁迅在小说中曾提到“救救孩子”,这短短的四个字,不仅仅是对下一代人抱有的希望,更是希望人民能够清醒起来,可以共同抵抗外来的入侵。但奈何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外来势力的不断扩张和国家内部矛盾的不断上升,巨大的税收和苛刻的政策,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景象。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如在文章《故乡》中提到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内容,压迫底层百姓失去生活的希望;还有在《祝福》中祥林嫂的孩子阿毛惨死于狼口,丈夫突然去世,工作上的不顺,这些接连不断的重创和人们的封建思想以及万恶的社会制度,都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些迷信传统、封建思想否定了人们存在的价值,视生命如草芥,通过“孩子”的视角,表达出“无爱”的人间和冷漠的群众,狠狠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3]。   (四)作者的绝望与希望
  在“孩子”这一形象的背后,也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对这个社会和国家充满希望又绝望的内心世界。在最初的时候,侵略者举着“东亚病夫”的牌子出现在我们的国土上,鲁迅先生一心钻研医学,为了拯救百姓,而在其经历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身边人思想变化的时候,他充分地意识到中国人民的“病”并非来源于身体,而是精神上,这是他经历过的第一次绝望。而在他弃医从文后,利用文学作品试图唤醒人民群众,发表了文章并创办了杂志,这是其所抱有的希望。但经历过多次长尝试后,却屡屡失败,甚至创办的杂志都未能发表,这是鲁迅先生的绝望。即使这样,他还是在努力地行动着,通过各种作品,将底层百姓的形象以“孩子”的身份进行刻画,但最终都无疾而终,仍然无法唤醒当代百姓的内心。
  对此,他记忆中美好的孩子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如《少年闰土》中,中年的闰土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饱经沧桑的人,文中提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也表达了曾经明亮鲜活的少年,经过社会剥削阶级的统治下,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木偶人,展示出鲁迅的绝望和对现实的无奈[4]。
  (五)作者复杂的思绪
  在鲁迅经历多次的失败后,便让其产生了复杂的思绪,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如在《狂人日记》最末尾处,发出了疑问“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不仅仅是对环境的疑问,更是对自己提出疑问;在《故乡》中,在看到水生和宏儿快乐的交谈时,“我想起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通过自己的孩子和闰土的孩子,看到了历史重演,既抱有着希望,又害怕重蹈覆辙;在《两地书 · 四》中,也曾评价过自己写的作品内容过于黑暗,明明知道这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却想努力地去作斗争;又不想将这种想法去感染到其他人,不知道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些内容都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当时复杂的思绪,不甘心如此,却又不得如此,只能通过“孩子”的视角,不断地去暗讽、去批判,这种复杂的想法,不仅仅是在拯救中华民族命运,更是在鼓励底层人民成为真正的记忆中的孩子[5]。
  三、结语
  綜上所述,对作品中“孩子”的变化和其意义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关于这一形象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内心由满怀期待变成了绝望。孩子不只是儿童,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代表,更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期盼,但由于命运的不公和恶劣的环境,让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天性,对美好的期待也随着时间消磨殆尽。这一形象虽然只有简单的配角,但是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抑氛围,以及作者渴望拯救却没有任何办法,孤独又绝望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谢晓霞.希望 · 绝望 · 行动——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文摘,2019,(06):100-102.
  [2]常琳.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3]闵俊.译介学视角下鲁迅小说英译本的文化意象传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高凤敏.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7.
  [5]李金燕.中学课本中鲁迅小说阅读指导研究[D].深圳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 玛丽莲 · 罗宾逊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之一,1943年出生于美国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长老会家庭,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宗教思想具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管家》作为她的处女作无法避免地被融入许多宗教元素,自1980年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本文重点在于研究《管家》这部小说中的宗教元素,探讨小说中的伊甸园、狗群和毁灭中的重生,从而解读该小说中蕴含的宗教观。  【关键词】 《管家》;宗教;伊甸园;重生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狐为主题,从中日狐形象异同、日本文化中的狐、狐与宗教的关系及与狐相关的产业四个方面,分析日本文化中的狐形象以及狐这一形象的广泛运用。日本文化对狐这一自然生物,加入独特的想象,进行创造,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很多领域都有与狐相关的创作,其形象之丰富、有趣令“狐文化”在社会各界也大受推广,有相关的信仰以及特色产业发展为证。  【关键词】 日本文化;狐;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赛珍珠,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之久,创作了不少闻名于世的中国题材作品。1931年,《大地》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接连两年成为美国小说史上的畅销书,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大地》主要描绘了王氏家族第一代王龙从贫苦的农民变成地主的过程。作者通过描绘王龙一家人的起落浮沉,展现了20世纪初年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也折射出悠久的中国文化所熏陶出来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
期刊
【摘要】 “毗陵七子”出生于苏轼终老之地常州,生活于宗宋、宗苏热兴起的乾嘉之际。在朴学的影响下,他们崇尚学问典故,对北宋“以学问为诗”的苏轼的用典手法展开了全面且深刻的接受,在“寓象于典”“含情于典”“凝理于典”等多个方面融会贯通苏轼用典技巧,发扬苏轼诗学精神。此次接受提升了“毗陵七子”的作诗技巧,巩固了苏轼的经典地位,促使了诗坛对唐宋诗成就的客观思考。  【关键词】 毗陵七子;苏轼;用典;接受 
期刊
【摘要】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研究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但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不等同于真与假的对立关系。非虚构小说作为新兴的文学类型,其真实性和虚构的关系就是对立又互相消融的关系。在非虚构小说中,作者和文本共同制造了文本的真实性,但是文本的虚构性依然存在。本文将重点讲述非虚构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海明威生动地讲述了古巴老人圣地亚哥和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深海海湾搏斗的故事。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海明威将其生态观蕴含在故事中,揭示了人类要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 老人与海;人类;自然;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15-02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之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与价值,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需要关注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优秀传
期刊
【摘要】 基督教对曹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作品中的基督意识不仅体现在《雷雨》序幕和尾声营造的基督氛围,《日出》开篇八段《圣经》引文等对基督文化的直接表现,还体现在其戏剧创作中包含的原罪意识、忏悔与救赎,表现对神秘的憧憬与困惑。曹禺吸收基督文化资源构建自己的悲剧世界,丰富了其戏剧创作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 曹禺;基督教;原罪;救赎;神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莫里斯 · 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采取独特的文化批评方法,目的是对美国20世纪六十年代文化生活中兴起的“新情感”进行探索和记录。迪克斯坦最关心的是社会变化和艺术形式变化之间的关系,作家与小说是迪克斯坦重点分析的对象。迪克斯坦对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犹太裔小说和六十年代黑色幽默小说的分析尤为精彩,二者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照,将六十年代情感的深层次变化揭示出来。  【关键词】 莫里斯 ·
期刊
【摘要】 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阳明心学的出现,丰富了中华文化,也让明代文学风气为之大改。这一哲学思潮下,以李贽为代表的文学家开始思索文学创作归途,本文将从阳明心学的内蕴核心,及结合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与李贽“童心说”的文学思想,浅析阳明心学与童心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李贽;童心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