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18年鄂托克前旗寒潮特征分析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鄂托克前旗1980—2018年逐日最低气温,对近39年寒潮的时间分布特征、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4 h单站寒潮发生过程次数和48 h相差不大,但48 h寒潮强于24 h寒潮;且48 h强寒潮过程和特强寒潮过程次数均多于24 h强寒潮过程;鄂托克前旗地区寒潮出现的时间段为9月底—翌年6月初,只有7—8月无寒潮灾害发生;寒潮过程的年际变化呈震荡波动趋势,且1980—2001年年均过程次数略高于2002年之后的平均值,寒潮的发生在暖冬趋势中略减少,但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值在变大。
  关键词 寒潮;日最低气温;时间分布;鄂托克前旗;
  中图分类号:S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1–0132–02
  1 寒潮的定义及天气类型
  寒潮又称寒流,是极地或寒带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的天气。通常把寒潮天气影响过程称为寒潮过程[1]。根据GB/T 21987—2008国家标准,按冷空气强度将寒潮分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
  寒潮天气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冷空气的酝酿聚积,二是冷空气爆发南下。把寒潮形成的短期天氣形势在500 hPa图上归纳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2]。
  由于寒潮爆发往往伴随其他灾害,根据寒潮过程中伴随的天气将寒潮分为4种类型:大风类寒潮;降雪类寒潮;降温类寒潮;风雪类寒潮。鄂托克前旗地区寒潮多以大风类和降温类为主,降雪类和风雪类寒潮出现频次少[3]。
  2 鄂托克前旗寒潮的时间分布特征
  2.1 寒潮降温强度分析
  使用1980—2018年的鄂托克前旗一般气象站资料进行统计,39年中24 h寒潮年平均过程近9次、48 h寒潮年平均过程近8次、72 h寒潮年平均过程近5次(表1)。
  1980—2018年24 h单站寒潮共发生325次。日最低气温平均降温幅度为9.4℃;最低气温的最大日降幅为16.5℃,出现在2006年4月10—11日。
  1980—2018年48 h单站寒潮共发生302次过程。日最低气温平均降温幅度为12.2℃;最低气温最大日降温幅度为21.8℃,出现在2006年4月10—12日。
  经过对比发现,24 h单站寒潮发生过程次数和48 h相差不大,但48 h寒潮强于24 h寒潮。
  39年间24 h寒潮过程发生325次、强寒潮过程发生80次、特强寒潮发生17次,1987年3月—1999年10月无特强寒潮发生,2005年12月、2006年4月、2008年4月、2009年1月均发生特强寒潮。
  39年间48 h寒潮过程发生302次、强寒潮过程发生128次、特强寒潮发生46次(特强寒潮在这39年中几乎均有发生),在以上的对比中可以发现48 h强寒潮过程和特强寒潮过程次数均多于24 h强寒潮过程,实际工作中,48 h寒潮更容易掌握和预报。
  2.2 寒潮过程的月变化
  24 h日最低气温降温8℃、日最低气温≤4℃寒潮过程月变化显示鄂托克前旗地区寒潮出现的时间段为9月底—次年5月初,只有6—8月无寒潮灾害发生;且有1个峰值,出现在1月,主要原因为冷暖空气在这个月交绥非常频繁;9月和5月寒潮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原因主要是9月为鄂托克前旗地区入秋月份,蒙古冷高压即冷空气刚开始活动;5月为鄂托克前旗地区入夏月份,暖空气势力较强,导致降温次数较少。
  48 h最低气温降温10℃、日最低气温≤4℃寒潮过程月变化与24 h寒潮过程相类似,不同的是,有两个峰值,出现在1月和4月,且6月也有寒潮发生,这是由鄂托克前旗地区地形造成的。
  2.3 寒潮过程的年际变化
  图1是24 h日最低气温下降8℃、日最低气温≤4℃寒潮过程年变化图。1986年出现峰值为14次过程,之后开始震荡减少到2007年2次过程,之后又在2010年出现最高值15次过程,呈震荡波动趋势。
  48 h日最低气温下降10℃、日最低气温≤4℃寒潮过程年变化显示在1987年出现峰值,为13次过程,之后从峰值震荡减少到1990年1次过程。从1992—2006年又是1个震荡攀升过程。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4 h寒潮与48 h寒潮相类似,只是峰值的年份略有后移。24 h寒潮其总的趋势,1980—2000年年均过程次数要高于2001年之后的平均值。在48 h寒潮总的趋势中,1980—2001年年均过程次数略高于2002年之后的平均值,寒潮的发生在暖冬趋势中略减少,但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值在变大。
  3 寒潮影响分析
  鄂托克前旗的寒潮天气,主要集中在9月—翌年6月初。由于冷空气的来源和路径不同,造成寒潮天气的环境背景的不同。鄂托克前旗地处农牧交错带。对种植业而言,春季大风类寒潮易造成表层土壤流失,种子被刮出,幼苗机械性损伤等;降温类、雨雪类寒潮则主要因其强降温及持续低温,造成粉种或延迟生长。秋季大风类寒潮主要造成高杆作物的倒伏,进而影响产量。此外,强降温及持续低温影响籽粒灌浆,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4]。
  4 结语
  48 h寒潮强于24 h寒潮,且48 h强寒潮过程和特强寒潮过程次数均多于24 h强寒潮过程,实际工作中48 h寒潮更容易掌握和预报。
  鄂托克前旗地区寒潮出现的时间段为9月底—翌年6月初,9月和5月寒潮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原因主要是9月为鄂托克前旗地区入秋月份,蒙古冷高压即冷空气刚开始活动,5月为鄂托克前旗地区入夏月份暖空气势力较强,导致降温次数变得较少,这是由鄂托克前旗地区地形造成的。
  寒潮过程的年际变化呈震荡波动趋势,且1980—2001年年均过程次数略高于2002年之后的平均值,寒潮的发生在暖冬趋势中略减少,但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值在变大。   參考文献:
  [1] 王遵娅,丁一汇.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06(6):1068-1076.
  [2] 魏凤英.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寒潮灾害的变化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8(3): 289-295.
  [3]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等.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69(7):1013-1024.
  [4] 时盛博,张调风,马占良,等.青藏高原东北部寒潮次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干旱区地理, 2019(2):232-243.
  责任编辑:黄艳飞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 in Etuoke Qianqi From 1980 to 2018
  HUANG Jian-he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Etuoke Qianqi, Ordos, Inner Mongolia 016200)
  Abstract Using th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in Etuokeqianqi from 1980 to 2018, the ti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cold waves in the past 39 years were studi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old waves occurring at a single station in 24 hours is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that in 48 hours, but the 48-hour cold wave is stronger than the 24-hour cold wav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48-hour strong cold wave process and the very strong cold wave process are more than that of the 24-hour strong cold wave process. The cold wave occurred in the Etuokeqianqi area from the end of September to the beginning of June of the following year, and there was no cold wave disaster from July to Augus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cold wave process shows an oscillating trend,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processes from 1980 to 2001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after 2002. The occurrence of cold wave decreases slightly in the warm winter trend,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ak value and the valley value is Get bigger.
  Key words cold wav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Time distribution; Etuoke Qianqi
其他文献
摘要 选取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1961—2014年逐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典型草原区近54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地区1961—2014年近54年的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7℃/10年;降水量呈弱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8.12 mm/10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极其显著,变化速率为24.1 h/10年;风
2020年6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印发,《方案》明确“到2022年基本形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产业集团公司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
摘要 农业发展离不开气象条件、地质环境的支持,尤其是种植物发育和生长离不开日照、水源以及肥料。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充分认识到气象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总结灾害性天气的诱发因素,同时给予必要的干预,减少冰雹、洪涝、冰冻等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此,结合甘肃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气象条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气象条件;设施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要 为满足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业务现代化发展和日常管理实际需求,采用B/S架构,运用VB+SQL+C++技术,基于外网和业务内网、河南省市级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CPAS-GHN)、气象数据、人影资料等,设计开发了周口市人影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模块、人影业务资料综合显示模块、数据同步模块三部分,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综合业务管理模块是核心部分,它把各种日常管理工作
摘要 2018年6月8日19:47西宁市出现冰雹天气,2019年4月26日20:15民和地区出现冰雹,其中2次过程冰雹直径最大均为8 mm。通过应用常规资料、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FY-4A高分辨率卫星资料、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两次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2018年6月8日过程属于高空冷平流强迫造成的冰雹,2019年4月26日过程属于低空暖平流强迫造成的冰雹;(
摘要 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不仅增加了森林覆盖面积,还落实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这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为提升造林效率及质量,必须重视树种的选择,对甘肃定西的生态降水情况进行必要的统计,以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社会效益。基于此,就如何选择林业生态造林树种以及如何提高造林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造林质量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 根据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气候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共和盆地近60年来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大风日数及日照时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共和盆地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最大达到0.51℃/10年,存在较为明显的2次增温期,最大增幅达1.73℃/年;季节变化上,以冬季和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7.6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