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妈妈”陶承学写诗的故事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影响了一代青年而被广大读者尊称为“陶妈妈”、“革命老妈妈”的革命老前辈陶承,没有正式上过学。她于1911年结婚后,曾师从丈夫、战友欧阳梅生学过诗。她说:梅生教书的那个地主家,园林很美。一天夜里,梅生改课卷,陶承在做针线,两人凭窗对坐,月色朦胧,树影池光,诗意盎然。梅生念了几句诗:
  夜静寻诗味,闲谈仔细评。
  共怜秋月老,山塘翠已深。
  陶承说:“当时的情景,确实使我们两人沉醉在自然的环抱里,我还不懂诗,但诗的调子,至今记得,可能有记错了的字。”这里,可以看到这一对青年夫妇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对自由劳动和生活的渴望。可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只好走上改造社会的路。
  后来,陶承在欧阳梅生和两个儿子欧阳立安、欧阳稚鹤先后为革命献身之后,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自己带着一子一女仍然奋斗不息,工作不止,并且还学习写文章、写诗。在延安的时候,怀安诗社的成员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续范亭、李木庵、熊瑾玎和钱来苏等革命前辈,热情鼓励和指导她读书、写诗。陶承偶有所得,便拿着诗句去求教这些老同志。而这些老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字斟句酌地为她修改诗句。有一次,谢觉哉为她修改了一首短诗后,还写了这样两首诗赠给她:
  本来战斗即欢娱,
  战斗欢娱哪样多?
  夫是英雄儿好汉,
  一同血染旧山河。
  鬓云欲堕眼微花,
  历苦茹辛哪样差?
  撇却针头拿笔杆,
  要将余力献中华。
  这首诗使陶承受到很大的教育和激励。她说:“捧着这首富有教育意义又有鞭策的诗,我领会到谢老所寄予的希望,觉得应该积极为党为人民工作、劳动;更要勤学苦练,才对得起那些为革命事业而牺牲了的烈士。”
  谢觉哉是1925年就参加中国共产党、被董必武赞为“报国多方笔一枝”的老一辈革命家,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他那不平凡的经历,给予陶承的亲切关怀,激发了陶承对他的爱戴和崇敬之情。1945年,谢觉哉生日时,陶承写了几首诗表示祝福,其中一首是:
  南山松柏寿公公,
  白发童颜不老松。
  葡葡美酒欢乐乐,
  革命胜利享大同。
  另一首是:
  辛勤革命逾六旬,
  多福多寿多子孙。
  代表民情申正义,
  光明社会乐长春。
  谢觉哉读后,哈哈一笑,并把它们夹在一本书里收藏起来,同时还写了一首诗答谢:
  算寿今年六十二,
  力不如人吃尚饕。
  翻天覆地斗争海,
  自愧浮沉等一毛。
  绛仙家世垂名久,
  教子艰难不愧陶。
  女诫而今呈异样,
  勤劳战斗又挥毫。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谦虚地述说自己,后四句是对陶承的赞扬和鼓励。陶承读后,更增添了她写诗的勇气和兴趣。
  1947年春,蒋介石派兵进攻延安。陶承随军疏散,过黄河到河北,住在建平乡下的一户农家。其时,窗外有一株玫瑰花,繁花压枝,芳香四溢。堂屋的梁上有一个燕子窝,一双燕子飞去飞来。过了些日子,陶承发现只剩下一只燕子了。联想到丈夫梅生已为革命献身,触景生情,她写了一首《孤燕诗》,送请谢觉哉指正:
  梁上有孤燕,晨去暮归来。
  不知说何事,喳喳费我猜。
  玫瑰红朵朵,青春能几回?
  回忆当年事,悠然令人悲。
  对这首诗,谢觉哉评价很高。他曾说:“梅生、陶承都是贫苦的孤儿,对旧社会只能怨恨,没有留恋,他们真挚的爱情,发展而成为巩固革命斗志的纽带,因而培养出革命的后代,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时,谢觉哉从陶承手中接过这首诗吟诵了几遍,沉思不语。陶承以为他像往常一样,在琢磨要为她修改某字某句。沉默了一阵后,谢觉哉用肯定的语气说:“诗,贵在一个‘真’字。这首诗,有真情实景,写得不坏呵,不要改了。”
  谢觉哉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新诗送给陶承:
  问燕子:燕子!你没有伴侣吗?为甚独自一个地飞?
  燕子答:我不知道。我为甚没有伴侣?我又为甚要伴侣?
  问燕子:你失去伴侣多久了?是去年?是前年?
  燕子答:我不知道。我每年每天仍是和我的伴侣在田野里飞,我们的翅毛多么黑,腹毛多么白,唱的歌多么嘹亮,有趣得很。但一回顾,没看见我的伴侣,我的美丽不如前了,唱的歌不好听了,我很悲哀!
  问燕子:那你找个伴侣好了!
  燕子答:我不知道。我不见我的伴侣,我的美丽不如前了,唱的歌不好听了,我很悲哀!但我每天仍是和我的伴侣在田野里飞,我们的翅毛多么黑,腹毛 多么白,唱的歌多么嘹亮,有趣得很!
  问燕子:蠢材,你的话我一句不懂。
  燕子答:你才是蠢材,你的话我一句不懂。
  燕子展开两翅,轻松地向田野里飞去了。
  这使陶承受到很大的安慰和激励。
  在这之后不久,人民解放军开始在东北、华北进行大规模的解放战争,中央机关渡河东移。对此,陶承以高昂的笔调写了几首《红云曲》:
  朵朵红云直向东,
  荷花出水满池中。
  迎风姣艳清香意,
  白藕连心味更浓。
  
  朵朵红云直向东,
  黄河对岸炮轰轰。
  消灭刘戡几个旅,
  人民军队是英雄。
  
  朵朵红云直向东,
  传来捷报喜重重。
  土改狂潮灭封建,
  南北东西正反攻。
  陶承的这几首《红云曲》的起句都是“朵朵红云直向东”。谢觉哉觉得这起句很美,便结合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和陶承及其他一些老战友新近的趣事(如1947年,陶承的儿子应坚从内蒙古赤峰来信,说他已结婚。陶承把这一喜讯告诉了谢觉哉,并把儿媳称为“娇客”),也用“朵朵红云直向东”作为起句或第二句,写了8首诗送给她:
  朵朵红云直向东,
  捷书日夜电传中。
  天欲曙时千户启,
  人来苏望九州同。
  
  朵朵红云直向东,
  翻身土地尽归农。
  支援前线需粮草,
  连朝瑞雪兆岁丰。
  
  朵朵红云直向东,
  春寒展翼作征鸿。
  鲈鱼莼菜江南美,
  大豆高粱塞北丰。
  
  朵朵红云直向东,
  陶家阿姐喜重重。
  迎来娇客含羞语,
   快绣衣巾裹玉婴。①
  
  朵朵红云直向东,
  据鞍顾盼让钱公。
  奚囊中贮诗千首,
  黑水湾头唱大风。
  
  朵朵红云直向东,
  三哥老去尚英雄。
  自家制曲自家唱,
  赛过云端斩孽龙。②
  
  刘家嫂嫂腹中难,
  朵朵红云直向东。
  准备香汤和襁褓,
  啼声初试过平型。
  林公黄姥总从容,
  朵朵红云直向东。
  有似云端菩萨现,
  左携玉女右金童。
  当时有几位老战友做诗,偶然也引“朵朵红云直向东”这一句作开头,为此,谢觉哉风趣地对陶承笑吟了两句诗:
  陶娘妙句安天下,
  个个红云曲唱来!
  这对陶承写诗,又是一次热情的鼓励。
  1948年谢觉哉生日时,陶承又向他写诗祝贺,谢觉哉也写了几首诗答谢,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学诗姐妹多英俊,
  谁是今日袁子才?
  陶娘一语妙天下,
  个个红云曲唱来。
  这亲切、动人的诗句,又使陶承在写诗时受到莫大的鼓励。
  陶承对包括谢觉哉在内的许多老同志热情鼓励她、帮助她学写诗、写文章之事,永记心中,终生不忘。在上世纪80年代,年逾古稀的陶承,曾对一位朋友说过:“在延安,谢老、徐老、董老、林老等为我改过诗文。今天能勉强写点东西,都是与老同志的鼓励与帮助分不开的。”回忆及此,她还专门写了这样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
  四十年前学写诗,
  怀安诗社十老师。
  延安窑洞歌吟日,
  烽火关河战乱时。
  徐林董续传风范,
  谢李钱熊命课题。
  湘水多情寄楚女,
  江山如画鬓如丝。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多潘立酮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查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全文期刊库》1994-2009年,多潘立酮致ADR的有关文献,94篇(共102例),进行统计,分
互助会(含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储粮会,互助互济会)是救灾救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民办、民管、民用的民间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国互助会总数大约有20万个,储金20多亿
目的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抗菌肽Catesbeiania-1,并检测其体外生物活性。方法将从牛蛙皮肤上新分离的一条抗菌肽基因Catesbeiania-1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PICZa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
看那些喜欢扮成与小学生一样的叔叔与阿姨,穿着印有数字的上衣,招摇过市,标榜自己是数字化时代的人,真有意思!记得有一次,我与舅舅去吃肯德基,碰到一个上衣印有数字的人,舅
郑州国棉二厂有三套清花机,排放大量棉尘。过去由于滤尘装置效率低,清花车间空气中含尘量每立方米达23毫克以上。棉尘经滤尘装置降到地下室,每周需要10多人用半天时间去清除
她是贵港市环卫处的一名清洁工人,十多年来,始终抱着“环境卫生从我做起,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信念,用五尺扫把为市民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She is a cleaner
乍浦路街道地处上海市虹口区的南端,面积1.22平方公里,居民29 962户,总人口81 817人,有31个居委会。整个街道地域内名特商厦、文化娱乐场所、金融行业集中,居民居住条件差,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分析综合的方法,以400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今后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提出的建议为调查依据,指
辽宁省康平县三台子煤矿于去年11月14日发生了一起一氧化碳中毒重大恶性事故,多名工人死亡。辽宁省有关领导对此进行了严肃处理。 经事故现场分析确定,这起事故纯属领导人员
开创“视力复健科学”提起王明昌,很多大陆民众都不熟悉,但在台湾却是鼎鼎有名的视觉生理复健专家。他生于1941年,毕业于台北医学大学的前身台北医学院药学系;后接受世界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