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家庭传统和浓郁家庭文化的国度,有着许多相关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如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丑不可外扬等等。但在我国,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观察家庭,以及从家庭如何为个人提供良好心理氛围的角度来研究家庭的还不多。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会发现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心理治疗领域里对于家庭的研究开始于大约半个世纪前的西方。和其他领域里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一样,东方的思路是从大框架着手,大气但却空洞;而西方研究则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细微然而精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专业人员在专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希望动员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来,但在与家属的交往中却发现,恰恰是在这些家庭中呈现出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家庭角色定位不明,关系纠缠不清,权利分配不公,竞争多于合作等等,这就激发了人们对家庭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的影响以及个人问题与家庭格局之间关系的思考,相关的研究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和竞争加剧的历史时期,就有一些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发人深省,以下试举几例:
家庭对个人生活习性的影响
近20年来的社会变化使得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离婚率的上升便是一例。在离婚的种种理由中,最常见也似乎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所谓的“感情不和”。仔细一想,其实这种理由很奇怪: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是经过自由恋爱结婚的,两个人是因为情投意合才走到一起,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就变得感情不和了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两个人在结合之前对对方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两个人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夫妻为各自及对方亲属的亲疏、理财、家务分配、子女教育等问题争吵以及双方之间种种观念之争的背后,除了个性特点的差异之外,源自家庭的生活习性之间的差异是潜在而又实质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家庭治疗师会帮助家庭成员发现和体会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分析差异的来源,正确看待这种差异,帮助他们在正视差异的前提下尽量营造一种尽可能使每个人都感到惬意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个人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大学、心理专科医院以及各种咨询机构中,求询者的问题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仔细探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求询者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有着一定的家庭渊源。心理医生在倾听求询者问题的时候,有时就会去猜测对方父母的职业。有趣的是,随着医生或治疗师年资的增加,猜中的比例会有所上升。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许多都与家庭的影响有关。比如父母是做财会工作的,对子女要求会格外严谨,不允许出现差错;当教师的父母,比较容易在家里也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做律师的父母,不喜欢子女讲没有根据的话;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母,有了子女以后会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实现未了的梦想等等。孩子在相对特定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很可能形成特定的心理特质和特定的心理问题。
既然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仅仅做当事人自身的工作就远远不够,常常还需要把家庭也邀请进来,为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有些时候,当事人个人的心理症状常常是试图改变家庭现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而一旦家庭的问题得到调整,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消散,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时下的教育园地可谓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许多家长对此叫苦不迭,不少教师对此虽有微词,但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孩子除了以后要面临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外,在长达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还不得不忍受来自家庭“更高、更快、更强”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在小学阶段里就已经几乎没有了周末,奔走于奥赛班、培优班、特长班之间;还有的家庭是“一松一紧”;父亲“工作很忙”,平时很晚或很少回家,母亲则像“联体儿”一样与孩子黏在一起,事无巨细地照顾有加。这种忽略和过度照顾同时存在的现象在一定年龄一定阶层的家庭中绝不是个别现象,而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很值得商榷。一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回到父母身边以后面对的又是另外一种交往模式,两种方式之间有时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成为“骑墙派”或此一套彼一套。不少的家庭中夫妻之间壁垒森严,孩子要么尴尬地被推上法官或者斡旋者的位置,要么被迫执行与“维和部队”差不多的任务,苦不堪言。
简单地小结一下:尽管每个人都希望家庭是自己幸福而温馨的港湾,但并非每一个家庭都为这种希望提供了合适的氛围。由于家庭是一个处在变化和发展中的活的生物体,家庭成员之间究竟应该如何配合才能使之适合于每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经常需要讨论的课题,也是家庭心理治疗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范围。
什么是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是半个世纪前发源于欧美的一种集体心理治疗,它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对象,通过治疗师与家庭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双方的约定有规律地进行交谈,帮助家庭了解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共同分析家庭关系与个人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家庭顺时应变,达到改善或消除家庭成员心理问题或症状的目的。
常见的需要考虑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形有:家庭内经常性地发生争吵,孩子出现莫名其妙的烦躁、害怕、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厌食或贪食、品性问题,家庭内有慢性病患者等等;婚姻关系不稳定且问题主要集中于夫妻之间的还可以考虑做特殊类型的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单亲家庭与健全家庭相比,对于治疗的潜在需求可能会大一些。
经过门诊预约,进入到家庭治疗的程序以后,治疗师在初期可能会每隔2~4周预约一次治疗性谈话,每次谈话持续1~1.5小时,谈话中主要会问一些涉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与家庭成员共同探讨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种种可能的办法。谈话结束前,治疗师会布置一些操作性的家庭作业,比如请儿子就某一特定问题观察父母的表现,或要求母子之间变换一种交往方式等等,并把两次治疗之间的表现记录下来,并在治疗时进行讨论和分析。一般说来,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治疗经过几次多半就会有效果,而要改善家庭关系、重塑家庭格局,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但如果能坚持10次以上的话,多数家庭就会有比较好的改变。
下面简述一个家庭治疗的实例(具体细节略有更改):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近一年,却总在单位处不好人际关系,并且在一年中换了三个单位。谈了一个女朋友,交往近半年却总是若即若离,各自都找不到感觉。后来因为心情郁闷、做事情提不起兴趣来到心理门诊。经过咨询,治疗师得知,除了儿子自身的情绪有些问题之外,父母长期的严教使得孩子总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父亲的话老在儿子耳边回响:“就你那个样儿,以后成不了大器。”进一步的交谈发现,父母之间的关系长期紧张,口舌之争不断。后来经过家庭治疗,父母意识到以前对儿子的负性评价太多,且父母的婚姻关系紧张使得孩子十分担忧,倒是因为孩子“有病了”才使得父母暂时搁置双方之间的分歧来共同关照儿子。后来经过治疗师的帮助,大家共同探讨了除了儿子得病以外,还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父母改善关系,想出了很多有趣的办法。儿子的心情和工作、生活状况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最后可以告诉您的是,目前国内的省会城市和多数大中城市都有经过初步培训的家庭治疗师,估计以后会更多更好一些。如果您对家庭治疗有兴趣,不妨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治疗领域里对于家庭的研究开始于大约半个世纪前的西方。和其他领域里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一样,东方的思路是从大框架着手,大气但却空洞;而西方研究则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细微然而精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专业人员在专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希望动员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参与到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来,但在与家属的交往中却发现,恰恰是在这些家庭中呈现出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如家庭角色定位不明,关系纠缠不清,权利分配不公,竞争多于合作等等,这就激发了人们对家庭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的影响以及个人问题与家庭格局之间关系的思考,相关的研究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和竞争加剧的历史时期,就有一些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发人深省,以下试举几例:
家庭对个人生活习性的影响
近20年来的社会变化使得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离婚率的上升便是一例。在离婚的种种理由中,最常见也似乎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的就是所谓的“感情不和”。仔细一想,其实这种理由很奇怪: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是经过自由恋爱结婚的,两个人是因为情投意合才走到一起,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就变得感情不和了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两个人在结合之前对对方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两个人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夫妻为各自及对方亲属的亲疏、理财、家务分配、子女教育等问题争吵以及双方之间种种观念之争的背后,除了个性特点的差异之外,源自家庭的生活习性之间的差异是潜在而又实质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家庭治疗师会帮助家庭成员发现和体会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分析差异的来源,正确看待这种差异,帮助他们在正视差异的前提下尽量营造一种尽可能使每个人都感到惬意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个人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大学、心理专科医院以及各种咨询机构中,求询者的问题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仔细探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求询者的问题或多或少地有着一定的家庭渊源。心理医生在倾听求询者问题的时候,有时就会去猜测对方父母的职业。有趣的是,随着医生或治疗师年资的增加,猜中的比例会有所上升。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许多都与家庭的影响有关。比如父母是做财会工作的,对子女要求会格外严谨,不允许出现差错;当教师的父母,比较容易在家里也给自己的孩子上课;做律师的父母,不喜欢子女讲没有根据的话;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母,有了子女以后会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实现未了的梦想等等。孩子在相对特定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很可能形成特定的心理特质和特定的心理问题。
既然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仅仅做当事人自身的工作就远远不够,常常还需要把家庭也邀请进来,为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有些时候,当事人个人的心理症状常常是试图改变家庭现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而一旦家庭的问题得到调整,个人的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消散,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时下的教育园地可谓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许多家长对此叫苦不迭,不少教师对此虽有微词,但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孩子除了以后要面临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外,在长达十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还不得不忍受来自家庭“更高、更快、更强”的压力。有的孩子甚至在小学阶段里就已经几乎没有了周末,奔走于奥赛班、培优班、特长班之间;还有的家庭是“一松一紧”;父亲“工作很忙”,平时很晚或很少回家,母亲则像“联体儿”一样与孩子黏在一起,事无巨细地照顾有加。这种忽略和过度照顾同时存在的现象在一定年龄一定阶层的家庭中绝不是个别现象,而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很值得商榷。一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在上小学以前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回到父母身边以后面对的又是另外一种交往模式,两种方式之间有时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成为“骑墙派”或此一套彼一套。不少的家庭中夫妻之间壁垒森严,孩子要么尴尬地被推上法官或者斡旋者的位置,要么被迫执行与“维和部队”差不多的任务,苦不堪言。
简单地小结一下:尽管每个人都希望家庭是自己幸福而温馨的港湾,但并非每一个家庭都为这种希望提供了合适的氛围。由于家庭是一个处在变化和发展中的活的生物体,家庭成员之间究竟应该如何配合才能使之适合于每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经常需要讨论的课题,也是家庭心理治疗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范围。
什么是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是半个世纪前发源于欧美的一种集体心理治疗,它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对象,通过治疗师与家庭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双方的约定有规律地进行交谈,帮助家庭了解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共同分析家庭关系与个人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家庭顺时应变,达到改善或消除家庭成员心理问题或症状的目的。
常见的需要考虑进行家庭治疗的情形有:家庭内经常性地发生争吵,孩子出现莫名其妙的烦躁、害怕、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厌食或贪食、品性问题,家庭内有慢性病患者等等;婚姻关系不稳定且问题主要集中于夫妻之间的还可以考虑做特殊类型的家庭治疗——夫妻治疗。单亲家庭与健全家庭相比,对于治疗的潜在需求可能会大一些。
经过门诊预约,进入到家庭治疗的程序以后,治疗师在初期可能会每隔2~4周预约一次治疗性谈话,每次谈话持续1~1.5小时,谈话中主要会问一些涉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与家庭成员共同探讨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种种可能的办法。谈话结束前,治疗师会布置一些操作性的家庭作业,比如请儿子就某一特定问题观察父母的表现,或要求母子之间变换一种交往方式等等,并把两次治疗之间的表现记录下来,并在治疗时进行讨论和分析。一般说来,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治疗经过几次多半就会有效果,而要改善家庭关系、重塑家庭格局,需要的时间会长一些。但如果能坚持10次以上的话,多数家庭就会有比较好的改变。
下面简述一个家庭治疗的实例(具体细节略有更改):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近一年,却总在单位处不好人际关系,并且在一年中换了三个单位。谈了一个女朋友,交往近半年却总是若即若离,各自都找不到感觉。后来因为心情郁闷、做事情提不起兴趣来到心理门诊。经过咨询,治疗师得知,除了儿子自身的情绪有些问题之外,父母长期的严教使得孩子总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父亲的话老在儿子耳边回响:“就你那个样儿,以后成不了大器。”进一步的交谈发现,父母之间的关系长期紧张,口舌之争不断。后来经过家庭治疗,父母意识到以前对儿子的负性评价太多,且父母的婚姻关系紧张使得孩子十分担忧,倒是因为孩子“有病了”才使得父母暂时搁置双方之间的分歧来共同关照儿子。后来经过治疗师的帮助,大家共同探讨了除了儿子得病以外,还有哪些办法能够帮助父母改善关系,想出了很多有趣的办法。儿子的心情和工作、生活状况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最后可以告诉您的是,目前国内的省会城市和多数大中城市都有经过初步培训的家庭治疗师,估计以后会更多更好一些。如果您对家庭治疗有兴趣,不妨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