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大山深处的代课教师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清晨,莽莽武陵山脉从沉睡中醒来。
  大山深处的巴东县清太坪镇姜家湾教学点,准时响起上课的钟声。48岁的代课老师谭定才拄着双拐,沿着窄窄的石板长廊,走上三尺讲台。一块旧黑板,几张破课桌,18个山里的孩子,就是他全部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掌声、鲜花和簇拥,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清脆的铃声在山间回荡,穿越25年的沧桑岁月,伴随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放飞希望和梦想。
  雨雪为被 坚守山村教室
  孩子们散去,深山里一片寂静。昏黄的油灯下,谭定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摊开纸笔,写下第一天的教育日志:“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我终于走上梦寐以求的讲台。但愿我能早日圆自己的教师梦。”
  这是198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那天起,20岁的谭定才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在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中心完全小学任教。
  前20年,他身体健全坚守在大山深处,短暂离开3年后,又有5年,他拄着双拐继续走上讲台。
  作为一名代课老师,谭定才的教学岗位有很大随机性。哪个老师病了,离开了,他就要顶上去。25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柱园坪、核桃坪、姜家湾等周边5个教学点代课,而杨家庄教学点是这其中条件最为艰苦的一个。
  杨家庄的40多个孩子共两间教室,老师的寝室还兼办公室,全是土坯房纸糊窗,房子到处是缝隙,教室楼板满是大大小小的窟窿。谭定才来后,怕孩子们发生危险,用冬天烤火用的木柴塞进窟窿给房子打上补丁。
  一年四季,谭定才和孩子们有两怕:一怕下大雨,二怕过冬天。
  一遇大雨,石板房顶的教室便四处漏水,根本无法上课,甚至连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每每这时,谭定才只能将孩子们带到相邻的村支书杨关文家里避雨。
  在多雨的季节,晚上睡觉时,谭定才都要在被子表面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突然下雨淋湿被子。
  可最难熬的还是漫长的冬季。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杨家庄教学点气温最冷时零下30℃左右,滴水成冰。飘扬的雪花从房顶缝隙中洒下,每天早上起床,谭定才被子表面都是一层积雪。
  一到冬天,生活用水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让孩子早上到校后能喝到热乎乎的开水,谭定才要想很多办法防止桶里的水一夜之间结冰。他常用的方法是在桶中表层的冰块上钻一个孔,插上一根管子,方便将桶底的水倒出。
  教室四面透风,户外冰天雪地,谭定才右手很快就会被冻僵,有时连粉笔都握不住。一堂课下来,双腿冻得像两根木头毫无知觉。晚上睡觉,唯一的取暖方法是用热水泡泡脚,让身子有点暖意才钻进被窝。尽管这样,第二天早上,被子里仍然冷冰冰的。每年的冬季,他的双手双脚都满是冻疮,又痛又痒。
  在杨家庄教学点,谭定才一呆就是7年。此后,他多次被派往姜家湾等多处任教。每一个教学点,他都是坚守时间最长的老师。
  2003年,国家开始全面清退民办教师,连民办教师资格都不具备的谭定才被迫离开心爱的教学岗位。次年,他到陕西的煤矿上打了半年工,攒了1万多元后回家盖起新房。
  但厄运却突如其来。2005年9月,他不慎从房顶摔下,从此落下高位截瘫的伤残。
  双拐当腿 撑起三尺讲台
  “病床上的这一年半载,是我这辈子最为痛苦的一段时光。”在养伤的日子里,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度过无数个严寒酷暑,在最艰苦最恶劣的地方(教学),图的是不让孩子们失学,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老天爷还要给我病痛的折磨,使我的腿脚残废?”
  直到2007年,姜家湾几名村民到访,谭定才方从精神的巨大折磨中解脱出来。这年9月份,姜家湾教学点的老师病倒,村民们想起已离开教学岗位3年的谭定才。“把孩子交给谭老师,我们放心。”家长们说。
  拄着双拐,重上三尺讲台,他百感交集。
  第一次拄拐上讲台,翻一页书,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都极为困难。因为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治疗,他的臂部烂出两个鸡蛋大小的洞,右脚也严重溃烂。讲课时,谭定才只有双手紧紧扒着讲台,才能不让自己的身子从椅子上滑下来。每次板书时,他要左手拄着拐杖,肚子顶着黑板支架,才能勉强腾出右手在黑板上书写。转身面向孩子们讲解时,稍不小心或动作幅度稍大就会摔倒在地。“刚开始时,孩子们见我摔倒了,都不知所措。时间长了,孩子们再见我摔倒或在椅子上站不起来,都会上前把我扶起。4年来,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已是家常便饭。”谭定才说。
  自从受伤后,谭定才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为了保证正常教学,他开始吃止痛片。“别人吃两片,我要吃三片,前两瓶还有点效果,吃到第三瓶时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强忍。”谭定才说。“最难受的不是伤口疼痛,而是大小便失禁。”谭定才说。
  为了防止在讲台上大小便失禁,谭定才上课之前不敢吃东西,不敢喝水,而且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裤裆,只要发现有湿点,他就要让孩子自习一下,自己赶紧回到寝室换裤子。“为人师表,我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有损老师的尊严。”他说。
  在谭定才的床头,摆着几个花露水的空瓶。这不是他用来驱蚊的,而是用来除去身上的臭味。由于严重的骨髓炎,伤口流出的脓水奇臭无比,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每次上课之前,他都要在伤口部位洒上花露水。
  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谭定才的身体日益衰弱,还患上严重的胰腺炎等多种疾病,常常一堂课也难撑下去。去年5月,他晕倒在课堂上后,才被迫去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自掏腰包,以每月600元为孩子们请了一位代课老师,替他代了两个月的课。住院后的日子里,病情不断恶化,他大量吐血拉血。担心自己时日不多,他将妻子叫到病床前交待后事:“我走后,不要花钱买棺材,也不要做新衣,只要在我的胸口挂支笔,再给我一个本就可以了。”
  爱和坚韧 见证大山希望
  谭定才曾说:“这25年来,特别是伤残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孩子,没有我的妻子,我再怎么坚强,也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谭定才和孩子们之间,已经形成了难以言说的默契和深情。
  那次重病,是他重上讲台后,离开孩子们最长的一段时间。未等身体完全恢复,他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回到学校。孩子们见谭老师回来了,纷纷抓着他的衣角,将头往他身上蹭,高兴得有哭有笑。谭老师将孩子们搂在怀里,这个从未因病痛流过一滴泪的山里汉子,也不禁流下动情的泪水。
  平常在课堂上,孩子们只要看到谭老师神色有异,就会关切地问:“谭老师,您是不是又疼了。”见谭老师头上冒汗,孩子们就会掏出纸巾给谭定才擦拭。每次下课后,不用谭定才吩咐,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就会主动上前搀着他去厕所。去年10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到教学点接谭定才去做手术,孩子们簇拥着谭老师上了救护车,又哭着在救护车后面追出很远。
  每次到学校接送孩子,家长们只要见谭定才寝室的水桶里没水,就会主动地拿起扁担。晴朗的周末,家长们就会用摩托车载着谭定才,将他送回家里与妻儿团聚。每年开学,家长都会主动替谭定才领回新书,而谭定才也会强行往家长们手中塞上一包烟和摩托车油钱。在谭定才住院手术的这段日子里,家长们又自发地到谭定才的家中,帮他将地里的红薯挖了。
  最大的支撑还是来自妻子兰友翠。在丈夫伤残后,这个瘦弱的山村女子,默默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为了腾出更多的精力照顾谭定才,她将家里喂养的猪和羊从以前的6只减少到2只。每天傍晚,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她就步行几公里的山路来到学校,替丈夫换药、按摩,做好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饭菜。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数九寒冬,从无间断。
  丈夫每次回家过周末,她都要将丈夫从公路上背到家里。周一清晨,再将丈夫背上公路,托付给学生家长用摩托车载到学校。这段不足200米的山路又陡又滑,即使两手空空也很难行走,她每次背着丈夫都要至少走半小时,歇上四次脚。实在撑不住了,她才停下来喘上几口气。
  从家里到学校,从寝室到教室,这艰难的每一步,都是爱的见证和支撑。这无言的爱和坚韧,支撑的不仅仅是贫困山村的一个三尺讲台,更支撑着莽莽武陵山脉的未来和希望。
其他文献
香格里拉,有着最古老的民族和传说,徒步走在这片神秘的土壤上,感受那份宁静。  千百年来,在太阳、宁郎、贡嘎三条峡谷中,有着最古老的民族和传说,那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犹如一本尘封的风景画册。70多年前曾被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爱佛·洛克翻开过,并被冠以了“上帝浏览的花园”之谓,让世人看到了那一幅幅壮丽秀美的山水画和神秘的风情画卷。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它再度被时光遗忘,在无声无息中,寂寂守着
期刊
10多年前一个寒夜,龙岩新罗大池镇大和村山顶,一间土坯寺庙前,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在寒风中啼哭。  这呜呜声,惊动了庙中年近6旬的老僧人官师傅,这个慈祥老人救下了孩子,取名官静如,视如亲女儿。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官师傅省吃俭用送她上学,教导时常用“养不教,父之过”,小静如也把师傅当做世上最亲的亲人;只是,官师傅从不许小静如叫他“爸爸”。  临近开学,小静如没去报到。  原来,两个月前,官师傅为保护
期刊
人社部启动养老保险全覆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西柏坡启动了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养老保险从制度上将覆盖每一个中国百姓。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说,在过去短短近3年时间,全国城乡参保总人数就超过3.8亿,其中有1亿多老年人按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亿万城乡居民的养老有了制度性的保障。  尹蔚民说,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进展顺利。在过去近3年时间,已经有1亿多老年人按月
期刊
前段时间,我和家人随旅游团去日本旅游。  出自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不太喜欢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邻邦。不过,日本湛蓝的天空,洁净的路面,积雪覆盖的富士山,林海雪原里宁静的小村落和童话般的乡村别墅还是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毕竟是异国他乡,总有一番别样风情。  日本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仍然在工作着的老年人。  日本是一个劳动力较缺的国家,政府鼓励老年人退休后继续服务社会,所以日本的老人很少赋闲在家养
期刊
长发、微胖、笑容灿烂……眼前这位中年妇女,蹲在地上为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洗脚,有说有笑。她叫李建珍,是广西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支撑起了几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这辈子能成为一家人是缘分”  1990年,李建珍和丈夫李文相识相恋。当时,李文的父亲因公殉职,李建珍便以准儿媳的身份,每天到李文家里帮买菜、做家务,想方设法逗李文的母亲开心。婚
期刊
赵阿姨今年74岁,去年老伴过世后,她将原来两房一厅的房子出租了,拿了租金住进了江北区一老年公寓。像赵阿姨这样“租房养老”的老人正在逐渐增多,成为老人另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赵阿姨是个标准的空巢老人,一个人住在两房一厅的房子里,到处有老伴的影子,往往触景生情,情绪一直不好。尽管赵阿姨还有两个儿子,但由于儿子平常工作忙,也不能经常来看望她,这让赵阿姨觉得更加孤独。  老年公寓负责人称,像赵阿姨这样的
期刊
南京三牌楼大街附近的居民,总能在周围广场上见到一位练武术的白发老人。耍大刀、舞双剑、玩铁球,八旬老人能把这些重达几十斤的物件玩得让人眼花缭乱,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这天我慕名来到三牌楼广场附近,有幸见到了这位身穿练功服,腰系红缎带,手持关公刀,正在施展绝活的老人。周围熟悉他的人告诉我,这位身怀绝技的大爷名叫陈洪俊,今年已经78岁了。陈大爷家就住在附近小区内,长年习武。兴致高昂的时候,便来到市民广场
期刊
在过去的12年间,他用打工获取的微薄收入赡养了3位流浪老人,他用自己的善举,诠释了“人不独亲其亲”的大爱精神。他叫姜旭东,33岁,甘肃西和县河坝镇大池村村民。  【镜头一】  1997年7月,甘肃兰州火车站,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老妇向姜旭东乞讨,19岁的他习惯性地将手伸进衣兜,紧接着面露难色:“阿姨,我这是去新疆打工,不瞒您说,身上只有一点路费,不能给您了,等我赚了钱回来,一定帮您!”  看惯白眼、
期刊
薄得几乎一用力就能捏碎的鸡蛋壳可以用来做什么,大多数人的回答估计就是丢掉,不过对于孙伟来说,蛋壳绝对是件宝贝,“我接触蛋雕有20多年了,靠的全是揣摩和不断地实践。”说起心爱的蛋雕,孙伟来了兴致。  蛋壳成了“绘画板”  说起接触蛋雕的经过,孙伟说,那得从20多年前的学生时代说起,“我小时候街头有很多手艺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人会往钢笔上刻字。”孙伟回忆说,开始他对往钢笔上刻字非常着迷,常常练习,
期刊
李老师原本是一名老师,但他现在的主业并不是老师,而是开办了一家婚介所。他对外不报名字,因为上中学的女儿不希望他从事这个职业,那就随女儿的愿吧!  谈话中我知道李老师很经历了一番生活的坎坷,出生不久适逢自然灾害,吃的是烂番瓜、山芋之类。很快“文革”又开始了,也没能好好读书。1972年他到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1973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好,他有一些文化基础,插队不久就当上了代课教师。他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