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工作中,不少学者多采用力竭的动物模型,混淆了筋疲力尽与运动性疲劳。目的:正确的认识运动性疲劳,了解其发生机制,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增进大众健康、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方法:以"运动性疲劳、外周疲劳;中枢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66至-2014年与运动性疲劳或与运动疲劳密切相关的文献,对其中49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性疲劳研究的标准和条件控制存在需要再认识的问题,关于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发生部位、原因与物质变化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外周疲劳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横管系统、肌浆网、线粒体及肌细胞膜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的物质变化。运动性中枢疲劳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改变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产生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