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0807523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论述传统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功能入手、分析传统家规家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等问题,力求将传统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起来,倡导重塑现代家规家训、呼吁领导干部注重家规家训建设、寄希望于重塑现代家规家训给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关键词:家规家训;核心价值观
  我国传统的家规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中,优良的家训联结着宗族根脉,传递着家国情怀,对家庭关系维系、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家规家训文化对营造风清气正的家庭、社会氛围,对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
  1 我国优秀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和具体功能
  1.1 我国优秀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
  一是立德正身、立志敬业的修身之道。所谓“修身”,是指通过读书学习、接受教育及自我锻炼等方法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使行为端正合理。古人对“修身”极为重视,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完整的人格和自身修养需要在一生之中“修德于己”才终能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若要修身,则要实现“立德正身”和“立志敬业”。德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传统家风文化的灵魂和归宿,主要体现在孝敬长辈、尊老爱幼、为人正直、诚信待人等等方面,它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立志是修身的基础,唯有立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谈得上读书、进取、做人。立志也当高远,因此,传统社会家庭非常重视教育子女立志。
  二是尊长爱幼、崇俭戒奢的齐家之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父慈子孝的国度,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家庭美德和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家风教育特别重视“孝梯”,所谓“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善事父母即为孝,敬事兄长即为梯,孝悌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也是用来调整家庭关系和处理家庭问题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道德要求对于当今社会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理应成为建设现代好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崇俭戒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名言“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都告诫我们节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古人认为节俭不仅与物质浪费有关,更关系到个人成败、家庭兴衰以及国家安危,古人的崇俭戒奢美德对当今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三是诚信仁厚、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想要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就需要其必须具备认识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掌握正确的处事准则,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诚信仁厚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诺言,履行契约,说到做到,不蒙騙,不作假。亲仁善邻是指人与人交往时要与人为善,以礼相待。与人为善者,心胸必然开阔,容得下对方的缺点与不足,人愿意与你友好相处;以礼相待者,意气必然高远,不问对方的出身贵贱。
  四是勤奋博学、胸怀天下的爱国之道。爱国情怀,是人们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整个民族和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大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胸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勤奋博学,胸怀天下,把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毕生的追求,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2 我国优秀家规家训的具体功能
  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人们的道德认知。社会对人的道德培养首先是通过学校教育,以知识灌输的方式提高人的道德认识。而家风主要是通过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等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古人希望通过家规家训的制定来引导家庭成员的道德认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善恶意识的培养看似简单,却因其来自极具可信度的亲人的影响而印象深刻,有的甚至终身难忘。
  二是通过润物无声的亲情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情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些感人的事迹来陶冶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俗话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也是产生个体道德情感的起点,并且伴随着个人一生的成长。所以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庭建设都应该得到重视。家规家训就是特定的家庭或家族所制作并且运用家训治理家庭、提撕子孙的传统作风,经过一次次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孙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直接培养出了后人的道德情感。
  三是通过传统家规的约束历练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韧度决定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度。“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用难度来体现“韧度”的话,人们耳熟能详,说的就是道德意志贵在坚持的道理。家规,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程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严格的家训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并促使其努力做到始终一贯地坚持,从而锤炼行为的“韧度”,以达到磨炼道德意志的目的。
  四是通过行为习惯的践行养成人的道德行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造就出来的。道德行为是个人品德的外在状态,是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对道德规范的实践。当这种实践成为一种持续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个人品德。家规家训通过反复实践后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使道德行为不再是被动的道德规范,而是愉快的下意识的自觉行动。因此,家训的这种认同,为人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注入了动力,从而促成了个人品德的养成。   2 传承家规家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传承家规家训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认知。只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认知,才会有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就不会对其产生认同感,那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无从谈起。而传统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以它为丰富营养。所以,传统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文化同根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传统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文化同根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规家训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契合性,从而产生认知共振,人们在长期受到来自家训熏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认知。
  (2)传承家规家训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能否被认同和接受,从根本上取决于价值观能否满足于个体或社会的需要。只有形成一定的认同才会将价值认知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跋行动中去。很明显,传统家规家训的内容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必价值观具有理论相同性,传统家训传承的思想主要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因而必然能够得到人们的理性认同。另一方面,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为载体而潜入到每一个家庭,以生活化、形象化形式潜入并深入家风传承行动中时,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达到情感的认同。
  (3)传承家规家训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上,落实到行动中。家规家训通常是较为稳定的明文规定或是家训著作文本,例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与人相处要友善、爱自己的祖国等等,所以具有很强的约束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当家庭中成员的行为违背家规的时候,要像法律制裁民众一样用家规处罚家庭成员。另外,由此可见,严格的家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现实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在内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认同。家风正而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一个家庭长期积淀下来的家风可以影响家庭成员成长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家风可以发挥出积极健康的影响作用,在长期的熏陶和教化之下,家庭成员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人格,并增强个人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3 传承优秀家规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家规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传统家规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落后的一面,因此我们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既不能对传统家规家训照搬照抄,又不能把传统家规家训全部推翻,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家规家训也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时代语境,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好传统家规家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生命力,使其历久弥新地延续下去。
  当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的文化土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私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传承家规家训还需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指导,切实让当前主流价值观在家规家训传承中发挥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从而发挥传统家规家训在当代的积极价值。
  (2)注重言传身教,落实家规家训的孕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不管是家规家训的建设还是传承都需要言传身教,从细微处着眼,从细小处着手。传承家规家训需要每一个家庭继承并创新传统家规家训的“老家底”,打好现代小家庭的“底色”。对于父母长辈来说,他们需要在继承传统家规家训的基础上创新现代家训模式,同时注重言传和身教,教化和感染子女的品行,促使家规家训得到更好地传承。我们说家庭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最初场所,而父母正是子女最初的老师和榜样。在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之前,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价值判断都在消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比如同样的话语,父母说给我们听,我们更容易相信;同样的命令,自己的父母发出的,就更容易去执行。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父母长辈作为子女的首位教师,需要言教,更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从而达到家规家训的孕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3)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以家风养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家规家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合力。家庭是一个人修身立己乃至认识世界的最好学校,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风得以养成并且传承的关键条件。家风的形成与传承关键是在于家庭成员的德性修养,因此家风的养成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从现实来看,在良好家风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很好的自我约束力,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显示出了家庭教育的成果。学校是除家庭么外对家风形成及传承具有影响力最为直接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和行为方式,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直到进入社会,这一阶段是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从传统家风中甄别出优秀的德育资源,使其步入现代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话家风、传家风的活动,让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家风,感知家风,从而自觉地传承家风。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也能为家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比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的创建,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家庭等,让民众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4)努力深化实践,开展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家规家训的传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传统家规家训中蕴含的亲仁善邻、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德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不约而同的,故而通过强化家规家训的传承,比如学习先贤们的“平天下”胸怀,树立“爱国”情感,履行尽忠职守的原则,成就“敬业”人生价值,严格修炼自身品质,坚定“诚信”道德要求,奉行睦亲齐家准则推广化,滋养“友善”人际关系等等。以期呈现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为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重提家规家训、传承家规家训。一是为了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家风发扬光大,发挥其正能量作用;二是弘扬和践行好家风,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卢加云.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的我国传统家风传承现状及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 庄辉明,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阳[N].人民日报,2014-2-26.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编号:QS2019108)。
  作者简介:孔磊(1981—),男,安徽太和县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作者单位:太和县委党校)
其他文献
摘要:插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插画随着图书、报刊的兴起而随着发展起来。插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插画在西方美术变迁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协调性,并且也在寻找自身的优越性,这使得插画艺术在变幻莫测的艺术中得以独树一帜。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成为现代设计领域中传达形式的一部分,以直观的表达形式、鲜艳的色彩搭配与扁平化的线条塑造了一种美的形式且在设计的诸多领域广泛使用。  关键词:扁平风格;插画;
期刊
摘要:《左传》中的秦穆公亲晋尊王,广纳国内外人才,关心民生疾苦,励精图治,使秦国由弱小走向富强,最终成就霸业。本文通过分析秦穆公富国强兵的策略,探讨其对新时代武警部队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左传》;秦穆公;富国强兵;策略  在《左传》中,秦穆公的事迹分布在鲁僖公九年至鲁文公六年约近40年的历史文献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斗志、有远大抱负的诸侯王形象。秦穆公,姓嬴,名任好。重用别国人才
期刊
摘要:“佛系青年”主要指“无欲无求、消极避世”的青年群体,这一文化现象与三全育人教育目标严重背离。因此,分析了“佛系青年”的存在现状和原因,利用三全育人教育有效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提升青年群体综合素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分别从全员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程育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方位育人,引导青年群体自我调节三个路径加强对青年的引导。  关键词:三全育人;佛系青
期刊
摘要: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而又繁华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给予了我们激烈的竞争,也给予了我们开阔的视野和成功的机会。我们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磨合的时代,中西方的交融为大学生搭建出广阔的舞台。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竞争,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机遇。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革与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长久以来
期刊
摘要:大白菜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原产蔬菜。其产量高、易存储、价格低廉,是寻常百姓家餐桌的常见菜。大白菜药食同源,不仅营养丰富、可百搭,还有清凉降泄兼补益的食疗效果,滋养着平常生活里的平常心。大白菜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寓意和人文关怀,其清清白白、聚纳百财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大白菜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赋予了安全、温暖、抱持等寄托。  关键词:大白菜;耐寒;高产;清白;百财;安全感  中国北
期刊
摘要:叙述友松祠石柱础的作用、结构和样式。  关键词:柱础;友松祠;建筑  1 友松祠概况  友松祠位于婺源沱川理坑村,该村建于北宋末年,自古人才辈出,这些人在家乡建造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友松祠。它原为明崇祯戊辰进士、广州知府余自怡故居,原名“驾睦堂”,余自怡去世后便改为祠堂。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全堂共五十根木方柱,均用防蛀的红豆杉为材,共八个雕刻过的石柱础,其余为素面石
期刊
摘要:对审美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相互关系之间的讨论,与其说是为重新审视两者的本质,不如为在娱乐至上、都市喧嚣和大众传媒肆意搭建生活结构形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调和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对立与融合,以美学话语重新建构审美与生活和谐统一、双向互补的理想化态势,从而在满足大众日常感性审美的渴求性同时,规范偏激夸张的日常生活的不合理审美诉求以合理性审美建构。  关键词: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
期刊
摘要:儿童绘画看似浅显稚拙,却常常使观众不自觉地驻足静观,甚至与艺术家的抽象绘画并置于架上时,都使人难以分辨二者,也许这就意味着儿童作品同样拥有令人惊异、震撼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源于观念尚未固化的心理映像与想象力,正如成人艺术作品的知性一般。当代艺术失语与盲从现象下如何坚守艺术的真正创造,我们需要回归艺术本身的创造过程进行重新探寻。  关键词:知性;童趣;艺术创作;当代语境  在对艺术知性再次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张培基和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与意合、物称与人称以及静态与动态三个方面的区别,力求寻找两个不同英译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以期为翻译比较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背影;译本比较  1 引言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背影》是他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
期刊
摘要:油画的笔触是指用画笔在画布上进行绘画创作时所留下的纹理痕迹,也是油画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油画笔触,可以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本文以油画的笔触为重点,介绍笔触的内涵、种类以及作用。油画笔触作为油画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绘画语言,每个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绘画表现形式,也是因为笔触一直都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因为笔触的不同,这也促使多种多样的绘画风格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