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煤矿企业一样,电力企业员工面临的生产环境充斥着高温、高压、触电、高空坠落的危险,生产事故突发性强,是视安全为生命的企业。作者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电力企业班组安全管理的经验,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安全管理办法来避免人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不断趋近本质安全这个所有安全管理者都在追求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电力;本质安全;班组管理;危险源
安全,是电力企业不断努力希望达到的目标。其具体意义,包括一般安全和本质安全。一般安全,是指普通意义上对安全管理的认知,是指通过被动的、依靠外界监督而达到的安全管理目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运行、检修人员,热力生产过程中必须的各类主、辅机设备,以及热力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物料。本质安全,是一种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实现的、恒久的安全目标。
一、 人源性本质安全的概念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一般意义上的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而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与环境因素是稳定可控的、被动的危险源,可以通过外界力量进行控制,只有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随时、随机可能发生的,本源性的危险源,控制好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危险源,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从而无限趋近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二、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般现状
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部门、班组都要依据国家下发的安全管理总则,制定相应的符合本公司、本部门、本班组的安全管理制度,每年依据生产现场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
2、 坚持三级安全教育
在员工入厂之初,从公司、部门、班组三个层面进行员工三级安全教育,使新入厂员工从一开始,了解自己所处的生产环境的安全状况,对安全生产有初步的认识。每年春、冬两季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知。
部门每周组织各班组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学习内容为同行业、公司内部近期发生的现场不安全问题或者最新增订的安全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班组针对该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组的安全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3、监持现场监督检查
公司设置有完善的的安全监察体系。上到公司下到部门都有专门的安全监察人员,各级安全监察人员每天都在生产现场监督现场安全措施落實情况,不断地提出整改建议,切实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
三、 班组安全管理的重、难点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现场,有着机、电、炉三个各不相同的生产系统,使用的设备也是五花八门,还有用于系统监视的热工设备,都是必须具有相当专业水平才能够操作和使用的。一旦在热力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的气体、液体或者使用的化学危险品产生泄漏,都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加之由于工况和现场环境所限,一部分热力生产或监视设备安装位置不甚符合人员安全作业标准的要求,这些不合理的安装和设计问题,正是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主要来源。
然而,设备事故是可以通过各项制度进行预防的,人员行为却是无从控制的。可以说,每位员工,每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不尽相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精神状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仅靠外界的规章制度约束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许多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仅仅在一瞬间。再优秀的管理者都无法时刻控制员工的思维形态,而这,正是安全的大敌。
四、 班组安全管理的新方法
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借鉴好的管理经验,结合公司、部门管理制度,我班组总结出了一套在不增加员工工作量的情况下,潜移默化显著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的办法。总结起来,可以用以下三个步骤概括:
1. 我要安全。即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事实证明,在日常工作中,三级安全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班组打破了传统的设立班组固定安全员的方式,独创了“安全监督岗”,即每一周,让一位普通员工作为班组安全员,轮换对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如有发生习惯性违章,甚至严重违章操作的行为,有权对其行为进行制止。像这样,在不断的监督他人的同时,树立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从而能够在每天工作中,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思考,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
2. 我会安全。
1)安全学习中深刻讨论问题。在每周的安全学习中,参照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有计划的认真结合现场实际开展学习,避免走形式,认真结合班组管理现状进行和讨论,将每一次学习重视起来,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进来,在讨论中进步,积累下去就是一股强大的安全力量。
2)随时随地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在工作开始前由工作负责人对工作中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在生产现场,要做好危险源辨识,分析并做好危险点预控。尤其对于新进厂员工来说,在工作现场非常容易误判、漏判危险点,而班组安全员就要在平时重视对员工进行危险点辨识和预控教育,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3)从技术上保证安全。定期对班组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进行阶段性技术评估。对每位员工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保证班组技术力量的稳定性。而只有班组技术力量稳定,才能够从技术层面上保证安全。
4)使员工掌握足够的安全生产技能。在日常的安全学习中,要带入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如火灾演练,电弧灼伤演练,高压容器泄漏演练等事故演练,普及常见外伤的紧急处置办法,只有掌握安全技能,才能够保证在事故状态下员工不会慌乱,有序进行伤员和事故设备的处理。
3. 我能安全。树立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信心。在班组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班组的安全文化,即本文中“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两部分的内容,都可以养成一种长期的安全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组安全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班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对自身安全状态有充分的了解,有能力,并且有信心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
五、 小结
可以说,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细胞,企业的安全管理网络是否有效,就具体体现在班组管理成果中。班组所辖的设备零事故、人员无违章是鉴定班组安全管理成效的最基本指标。
在班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班组员工为本,针对每位员工的不同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逐渐使员工经过“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三步思想和技能的转变,极大的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充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将被动的安全化为主动的安全行为,从而控制人源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断趋近本质安全这个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参考文献:
[1]甲兴国.《班组安全管理经验与方法》.2010:115
关键词:电力;本质安全;班组管理;危险源
安全,是电力企业不断努力希望达到的目标。其具体意义,包括一般安全和本质安全。一般安全,是指普通意义上对安全管理的认知,是指通过被动的、依靠外界监督而达到的安全管理目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运行、检修人员,热力生产过程中必须的各类主、辅机设备,以及热力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物料。本质安全,是一种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实现的、恒久的安全目标。
一、 人源性本质安全的概念
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一般意义上的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源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而其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与环境因素是稳定可控的、被动的危险源,可以通过外界力量进行控制,只有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随时、随机可能发生的,本源性的危险源,控制好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危险源,使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从而无限趋近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二、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般现状
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1]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部门、班组都要依据国家下发的安全管理总则,制定相应的符合本公司、本部门、本班组的安全管理制度,每年依据生产现场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
2、 坚持三级安全教育
在员工入厂之初,从公司、部门、班组三个层面进行员工三级安全教育,使新入厂员工从一开始,了解自己所处的生产环境的安全状况,对安全生产有初步的认识。每年春、冬两季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知。
部门每周组织各班组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学习内容为同行业、公司内部近期发生的现场不安全问题或者最新增订的安全规章制度,并要求各班组针对该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组的安全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3、监持现场监督检查
公司设置有完善的的安全监察体系。上到公司下到部门都有专门的安全监察人员,各级安全监察人员每天都在生产现场监督现场安全措施落實情况,不断地提出整改建议,切实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
三、 班组安全管理的重、难点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现场,有着机、电、炉三个各不相同的生产系统,使用的设备也是五花八门,还有用于系统监视的热工设备,都是必须具有相当专业水平才能够操作和使用的。一旦在热力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的气体、液体或者使用的化学危险品产生泄漏,都有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加之由于工况和现场环境所限,一部分热力生产或监视设备安装位置不甚符合人员安全作业标准的要求,这些不合理的安装和设计问题,正是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行为的主要来源。
然而,设备事故是可以通过各项制度进行预防的,人员行为却是无从控制的。可以说,每位员工,每一天的精神状态都不尽相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精神状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仅靠外界的规章制度约束是无法完全控制的,许多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仅仅在一瞬间。再优秀的管理者都无法时刻控制员工的思维形态,而这,正是安全的大敌。
四、 班组安全管理的新方法
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借鉴好的管理经验,结合公司、部门管理制度,我班组总结出了一套在不增加员工工作量的情况下,潜移默化显著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的办法。总结起来,可以用以下三个步骤概括:
1. 我要安全。即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事实证明,在日常工作中,三级安全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班组打破了传统的设立班组固定安全员的方式,独创了“安全监督岗”,即每一周,让一位普通员工作为班组安全员,轮换对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如有发生习惯性违章,甚至严重违章操作的行为,有权对其行为进行制止。像这样,在不断的监督他人的同时,树立了安全生产的意识。从而能够在每天工作中,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思考,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
2. 我会安全。
1)安全学习中深刻讨论问题。在每周的安全学习中,参照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有计划的认真结合现场实际开展学习,避免走形式,认真结合班组管理现状进行和讨论,将每一次学习重视起来,让每一位员工都参与进来,在讨论中进步,积累下去就是一股强大的安全力量。
2)随时随地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在工作开始前由工作负责人对工作中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在生产现场,要做好危险源辨识,分析并做好危险点预控。尤其对于新进厂员工来说,在工作现场非常容易误判、漏判危险点,而班组安全员就要在平时重视对员工进行危险点辨识和预控教育,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保证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3)从技术上保证安全。定期对班组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进行阶段性技术评估。对每位员工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保证班组技术力量的稳定性。而只有班组技术力量稳定,才能够从技术层面上保证安全。
4)使员工掌握足够的安全生产技能。在日常的安全学习中,要带入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如火灾演练,电弧灼伤演练,高压容器泄漏演练等事故演练,普及常见外伤的紧急处置办法,只有掌握安全技能,才能够保证在事故状态下员工不会慌乱,有序进行伤员和事故设备的处理。
3. 我能安全。树立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信心。在班组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班组的安全文化,即本文中“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两部分的内容,都可以养成一种长期的安全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组安全文化,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班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对自身安全状态有充分的了解,有能力,并且有信心去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
五、 小结
可以说,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细胞,企业的安全管理网络是否有效,就具体体现在班组管理成果中。班组所辖的设备零事故、人员无违章是鉴定班组安全管理成效的最基本指标。
在班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班组员工为本,针对每位员工的不同特点,使用灵活多变的方法,逐渐使员工经过“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三步思想和技能的转变,极大的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充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将被动的安全化为主动的安全行为,从而控制人源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不断趋近本质安全这个所有企业管理者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参考文献:
[1]甲兴国.《班组安全管理经验与方法》.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