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打拼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zz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一年的日子,难得有几个人能过得惬意自在。身处海外,人在他乡,同样的彷徨和苦闷,﹁有多努力的现在,就有多不惧的未来﹂。
  从父母的温柔乡中挣扎出来
  严娇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状:读研中
  Q:父母支持你上研究生吗?
  A:妈妈一开始并不支持我。大四毕业那年我想考研,家人没有反对,可惜考研失败了。妈妈觉得女孩子青春宝贵,毕业就让我回家工作。我通过考试进入家乡的报社,妈妈很高兴,准备让我相亲,工作两年后差不多就可以结婚,然后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
  当时我很挣扎,觉得那样下去我的人生就毫无激情。于是工作不到一个月我就悄悄辞职,决定再次考研。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我哭着请她尊重我的选择。后来,爸爸在中间调解,我如愿开始复习准备。
  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状态,我专门跑到南京租房子。这一年的房租、吃饭、买书考试花费全是家人出资。我内心压力很大,有背水一战的感觉。尤其到了 10月份,看身边同学都去工作赚钱了,内心也很动摇。但觉得既然已经做出选择,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那时候我早上6点就起来背书,看书到晚上 12点。到了12月份,我每天几乎只睡四五个小时,并且因为背书,嗓子都咳血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走进了考场。
  最后我的笔试成绩超出国家线 30多分,也顺利进入面试。大家纷纷送来祝福,我特别开心,也感谢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妈妈也理解了我,现在每次和邻居聊天的时候都很高兴。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她还特意买了一块玉镯奖励我。
  Q:希望自己接下来有怎样的突破?
  A:我觉得既然现在已经登上更好的平台,那就应该好好珍惜资源。我希望继续好好读书,能够静下心来享受在学校的三年时光。现在每天上课都很有压力,觉得本科学习的知识不够系统,自己知识太匮乏,需要恶补知识。以前,我每次到期末考试才拼命看书,现在觉得每天都要保持期末考试的状态。我希望自己研究生期间能发表优秀的论文并有机会出国游学。
  不用再一年花家里几十万了
  赵小北
  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状:美国西部一所公立大学读研中
  Q:留学是很坚定的选择吗?有没有纠结过?
  A:从大四实习开始,我逐渐思考自己以后是要工作还是继续读书,摇摆不定间仓促申请了现在的生物统计专业,可能是有些害怕面对社会,内心倾向继续读书。在西部专业好一些但学校没名气的学校和东部一所藤校之间,还是纠结了一阵子的。我了解到,藤校容易读博士,而我现在的学校更容易就业,因为当初是准备硕士毕业找工作的,觉得硕士毕业应该从学校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啦。
  Q:来到新的环境,兴奋吗?自己有什么变化?
  CO
  ER
  A:没有很兴奋,因为之前也在美国交换过。从熟悉的环境出来,对自己的认知就很复杂了,来了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说,现在的同学工科生比较多,工科同学喜欢合作,喜欢一起写作业,每周聚会,大家热热闹闹在一起非常欢乐。而我最大的特征就是习惯独来独往,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复旦小伙伴,也就偶尔碰到了凑一起吃顿饭,更多的还是过着孤家寡人的独处生活,自己泡图书馆、写作业、吃饭
  Q:在异国他乡找到朋友一起聚一聚还是挺开心的吧?
  A:我刚来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清华和交大的同学,他们经常叫我一起出去玩,我总是去。我们出去吃一顿火锅或者组团自习一个下午。每次回来我都累得瘫在家里几个小时。
  Q:还是喜欢一个人的状态?
  A:这一年我审视了自己,大概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多人,感触很深,以前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不会和人打交道的人,但我现在信了
  Q:你是不是那种生活中有困难也不愿意找朋友帮忙的?
  A:其实现在很多事情在网上能自己解决的也不太需要去麻烦别人。提到生活中的困难,我还真碰到过,特别无奈。
  Q:有没有觉得自己在一个人在外留学很苦?
  A:也谈不上苦,其实我有奖学金,其他费用爸妈都负担了,算是不错的了。除了一些小事不开心,大部分时间过得不错。这边很多人过得比我辛苦,比我难,比如我们系有一个学姐最初是陪老公陪读来的,不能工作,也不敢经常回国。两个人家庭都不富裕,全靠老公的博士工资,钱真的是要一点点算计着花的。不过两个人一起奋斗的感觉蛮好的。
  Q: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这一年的留学生活,你会怎么说?
  A:我第一时间想到两个字“紧张”。课很多,作业很多。新专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和缺点。好处是你什么都感兴趣,缺点是你不懂的太多,而恰恰这两点都需要各种看书各种花时间恶补。
  Q:听说硕士一年级结束你考过了博士资格,成功转博了?
  A:哈哈,这算是我一年间最开心的事吧。很巧,我们系课程压力很大,但是博士和硕士一年级的课程80%都是重合的,一年级结束我考过了博士的 qualify,也有老师要我,第二年就直接读博士了。现在至少不用每年花家里几十万,而且可以养活自己,博士生活虽然不轻松,但让我多了四五年学生生活,比起去社会上和人打交道我还是想留在学校,可以有时间慢慢想以后想要做什么。
  以前挨老师骂,现在挨客户和上司骂
  胡建文
  毕业于:大阪YMCA语言学校日语专业现状:在日本一家贸易公司任职
  Q:从日本的学校毕业后,现在在哪儿工作?
  A:现在在一家贸易公司,负责进出口业务以及翻译等。毕业一年感觉没什么改变,就是从学生变成了社会人,以前是挨老师骂,现在是挨客户和上司骂。而且这回不会有老师教你了,你得自己边看边听边自我翻译然后去偷师,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国家不同文化不一样,想方法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大相径庭。比如在国内上班吧,你提前 10分钟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估计负责开门锁的保安也就提前个 15分钟,但在这日本提前30分钟到是很正常的。至于下班嘛,就算没事做也要坐个 30分钟才走人,因为这样才显得你爱老板爱工作。可是这些在我看来都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Q:毕业一年后的样子和你的预想一样吗?
  A:因为一开始就不是抱着“要找到怎么样的工作”,而是“首先要找到工作”,所以一开始没有什么预想,反正就是找个地方埋头苦干学习经验。毕竟一个刚毕业的外国人,没有当地实际工作经验又没特别关系的话,那些高薪福利好的用人单位一般看不上自己。这一年我从学校宿舍搬了出来,自己租了一间小公寓,下了班和日本人的同事去居酒屋喝喝酒,周末去赏赏樱花看看红叶,黄金周和其他留学生聚聚会,生活也算是预想之中的安定吧。
  Q:有没有不习惯的地方?
  A:不习惯的是身份从学生过渡到了社会人,不适应的事太多太多,小到职场术语大到人际关系,都是从头开始。日本人做事非常仔细,有时候在我看来简直是神经质,可是反过来,他们还觉得你大大咧咧呢。特别是我现在做进出口,比如说在国内,你去买一个小提包,发现有几根线头的话估计就自己剪掉算了。但在这里,都会要求厂家生产时要把所有线头剪掉才能出货到日本,否则的话就罚钱,这就是他们的行事风格。而我觉得有几根线头很正常啊。当然这种文化差异也没办法解决,只能是适应他们,上班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思考方式改成日本模式。虽然不习惯吧,但你又不得不去习惯,有时候光是想办法处理矛盾都会费掉很多心力,洪荒之力也不够用啊。不过得到认同的话又会觉得无比自豪,哈哈。
  Q: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机会,你会选择留下还是回国?为什么?
  A:我还是会选择留下工作一段时间。毕竟难得来了日本,念完书就回去感觉有点可惜。虽然念书时有做过兼职,但总体来说还是乐大于苦,而真正出来工作后就是苦中找乐了。我觉得只有两种生活都体会过后才算是完整的海外生活。
  终于知道“血汗钱”的滋味
  王彤
  毕业于:一桥大学艺术学现状:处在间隔年中
  Q:从日本一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回国,现在在干吗?
  A:现在依然在日本工作。不过明年打算继续深造学设计,入学考试已经通过了。虽然有工作,但毕业后到再入学为止的这段时间,我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所以毕业后先是3月去布拉格和巴塞罗那玩了半个月,回来后才努力开始工作赚钱。现在基本是埋头赚钱的状态。不过每周还是会抽出时间,去4~5次健身房,每周四也还在上和服着付师的课,最近刚刚考过国际4级的考试。休息的时候虽然很少,但有空还是会叫上朋友出来聚一聚,或者自己去咖啡厅学习。
  Q:入学考试不是已经合格了,为什么不好好享受间隔年呢?
  A:因为学费很贵,哈哈。来年4月入学,需要交几十万到一百万日元的学费,同时还在计划去圣彼得堡生活3个星期左右,还需要几十万日元的生活费。所以这段时间特别忙,为了明年的学费和机票钱等等要几个月几个月的出差,忙到几乎没过过双休日,没时间回国。最辛苦的是睡眠不足的问题,因为工作之余还要每天坚持健身和6个小时设计的学习和练习,所以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到5个小时,坐电车的时候用kindle看书,工作休息的时候也看书(后来被批评不能把书带到工作场合),所以基本上睁开眼睛就是工作和学习,很长时间不能出去玩心情很压抑。工作烦了的时候经常计划着去泰国或者其他邻近的国家放松几天,但是总找不到时间,就真的只能是想想过下瘾。另外在工作方面,为了多赚钱还要和事务所方面讨价还价,尽量说服对方,来为自己的能力争取到更大的回报。现在终于知道“血汗钱”是什么滋味了,赚钱太不容易了,我一定要摸索到一种方法,找到一种以同样或者更短的时间获得更大收益的工作。
  Q:除了马上就要入读设计学校,你对未来有什么长远规划?
  A:打算先读两到三年的设计从事相关工作,期间开始学习两种新语言,然后2020年后离开日本,去东欧的某一个国家生活几年再去其他国家,边游历边学习。至于去哪一个国家看自己到时候的兴趣。拿到和服着付师的国际1级证书,去参加比基尼健美比赛,每年坚持阅读50本有内容的书。可以不结婚谈一辈子恋爱但是要有3个孩子。因为经历过身边亲近的朋友自杀,还有每个月听102岁的房东谈人生,所以觉得人生短暂,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Q:毕业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最大的收获,就是真的感受到时间像胸前的沟一样,挤一挤总会有,原来这么大强度自己也没问题。所以打算再接再厉,把去圣彼得堡的签证办下来,1月或3月份去生活3个星期,逛遍所有美术馆吃遍所有美食,现在已经开始学俄语了。
其他文献
从武大正门牌坊沿着大路走十分钟左右,路的右侧有一个凉亭,  红柱绿瓦,几乎被两旁的树木掩盖了。  这是一座六角飞檐,碧瓦熠熠,由六根朱红圆柱撑起,整个亭子高约七米,  上部攒尖为木质结构,下部红色圆柱用水泥铸成。  环亭四周,草木围护,亭子后面有民族样式的教学楼作为背景衬托,两者在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凸显出这个纪念亭质朴、肃穆的氛围。亭子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无落款,碑文记录了建立
刚到伦敦的时候,我人生地不熟,一个贴心的朋友也没有。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一下课就踩着非高峰期的地铁回家,所以,即使再不自在那些与我长相截然不同的白种人,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和他们相处,或者说,向他们求助。和其他留学生们一样,我知道一些百度来的所谓“对抗文化差异小贴士”,但真的到了这里,才发现不少经验老套过了时。如果要我对这个城市的人做个评价,他们都一如坊间流传的那样轴,但奇怪的是,人情味却丝毫不少。这
“青春是一场盛大直播,过了,就不能回头,没有重播,却可以彩排。而你要做的是更好的储备和预演,在孤独一人的直播间里,用你的勇气和努力,赢得更多人的聆听与喝彩。”这是麻宁在电台直播间领悟到的,为那些怀念青春、正青春的人们提供了审视青春的另一种角度。回望过去,本科时是学霸、读研时活跃于实践,应聘进入电台主动从热线记者做起,告别主播台后创业于移动互联网,麻宁一路走得很顺,在“变得更好”和“得到更好”的过程
在老外眼中,我们中国留学生是一个神奇的群体:  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厨房,还能一边打麻将一边记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逆天的数学技能  我大学所在的专业有一门SPSS课程,只需要最为基础的“数学技能”,有些数据要做做乘除法,求个和算个差数之类。这些在我们看来根本就算不上“数学”,只能说是“算数”。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教授带领我们一起过一套程序,先是求和,24 46 38 7,程序是能够自动得出
动笔写这篇文章,源自一封学生的来信。这个学生,我们暂且叫他小华好了。在来信中,他自称是南京某大学机械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一家国企——家乡的水电站工作,但这并非他的选择。他想跨专业考传播学的研究生,因为他特别喜欢传媒和广播,但父亲特别不同意,父亲希望他能安安稳稳进国企,认为传媒行业不适合自家小孩。  小华并没有完全迎合父亲但还是部分考虑了父亲的感受,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过考
2017年5月25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2017届毕业设计展开幕,中国珠宝设计大师、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任进老师给本届毕业展的寄语中说, “世界本无界,设计亦无界”,正概括了这场设计展的特点。  他说,无界之于产品,是形的美丑无界,色的明暗无界,人的爱恨无界,不同的民族间无界,不同的时代间无界;那些小动物能让你产生亲切感,说明人和其他生灵间无界;一块璀璨的石头能让你爱不释手,说明它的某种特质
我是南方某985高校的学生,专业为新闻学。学校以及专业排名在全国高校中都较为靠前, 2015年9月我拿到了我们学校内部的推免资格,申请了四所学校。  在经历保研过程之前,我一心认为只要能拿到校内的推免资格,凭借知名大学的头衔,再加上不低的绩点,应该很容易就会有学校接收我,结局竟然是全部败北。  第一道拦路虎  保研大家都知道,但仍有很多同学不了解保研的含义和整个流程,我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对“保研
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  超級明星公司(superstar companies),日益控制世界的经济,未来,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最有可能成为超级明星公司。
2015年,在美国、英国的大学校园,“性骚扰”算得上一个关键词。5月19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女学生舒尔科维克兹在同学的帮助下,抬着抗议床垫走上讲台,表达对学校处理性侵投诉结果的不满;1月,英国《邮报》发布调查报告,指出近1/3的英国高校女生在大学期间曾遭性骚扰;哈佛等大学女生发表公开信,控诉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  “亲爱的福斯特校长,我代表防止性骚扰工作小组向您汇报在春季学期对全体哈佛在校
刘仲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文理交叉科学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跨学科学研究专家,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我国早期从事创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造学结合,提出由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境界构成的创造学新体系。现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学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出版有《美与创造》、《中国创造学概论》、《科学臻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