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效益 中职数学
在中职教学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由初中学习的相对比较具体的运算、函数模型、几何图形等到高中学习的比较抽象的运算、函数模型、立体几何图形等,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上有一个跳跃,从而使学生有些不适应,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吃力。如何能使学生实现这个跳跃,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关键环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去发现和寻找课堂的源泉。在多数的教学中,教师都采用布鲁姆式的“掌握式学习”的方法,即在课堂中先讲“经验性”和“结晶式”的最简单、最优秀的方法,学生模仿、练习、改错、再练习、再改错,无形中使学生陷入了题海中。为了使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应主动地将“发现学习”“发现认知与建构主义”和“数学化与再创造”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光芒和合作探索后智慧的结晶,把这些引入课堂作为我们教学的源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1 (n≥2),求an。学生思路总结:
思路一:左右同时除以2n,得到■=■+■;可以测试学生对an=an-1+f(n)的理解程度,反映学生的化归与转化能力。
思路二:an=2an-1+1?圯(an+1)=2(an-1+1),构造出等比数列求解。总结此法的一般规律:an=pan-1+t,先构造(an+m)=2(an-1+m),展开利用对应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思路三:迭代法。
变式:
1.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n (n≥2),求an。
2.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 (n≥2),求an。
变式的两题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上面方法的理解与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得以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构造新数列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地方。
有时“一题多解”也是组织教学的很好方式。在同一问题的情境中,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同时,也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联想运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拘于一格,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本身就是将知识融汇的过程,有时也是知识间互相印证的过程。例如,在复习“向量数量积”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求■与■+■的夹角。
按照课堂内容学生很正常地就会考虑运用数量积的性质求夹角:
cos<■,■+■>=■
■
在解决问题后,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可画图解决,体会到向量是“数”和“图形”联系的工具。四边形是菱形,夹角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思维要灵活,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要勇于创新。
通过在课堂上的实践发现这种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处理陌生习题时不再束手无策。因此,要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体会、消化,急于求成反倒一事无成。教师的总结有时可以“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遐想”的念头也不错。组织教学方式有多种,只有将学生的大脑转动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多题一解”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好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其表象,取其本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寻找规律,总结出知识运用的环境、方法。
例如,在“组合”习题课中设置了这样一组习题:
(1)某高中从高三的7个班中选出12名学生组成校代表队参加数学竞赛,使代表中每班至少有一人参加的选法有多少种?
(2)求方程x+y+z+e+f+p+q=12的正整数解的个数。
(3)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共17级,上楼时可以一步走一级,也可以一步走两级,若要求11步走完这楼梯,则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4)如果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双方都出6名队员,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出场,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责淘汰,另一方获得胜利为止,形成一个比赛过程,问其中中方获胜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有多少种?
(5)一座桥上有编号为1、2、3…17、18的18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6盏灯关掉,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灯,也不能关掉两端的路灯,问不同的关灯方法有多少种?
(6)如图所示,从5×6方格中的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线有多少条?
■
上述习题的答案都是C■■,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组合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还在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合作探索,使学生的智慧放出光芒,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关键。课堂组织形式的源泉来自于教师平时对机会的创造和发现,课前的学案、课后的作业,甚至使课堂上学生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教师组织课堂的“源泉”。教师应用“慧眼”去发现学生思维和智慧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将产生共鸣,彼此都将被“感动”。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效益 中职数学
在中职教学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由初中学习的相对比较具体的运算、函数模型、几何图形等到高中学习的比较抽象的运算、函数模型、立体几何图形等,在学生的思维模式上有一个跳跃,从而使学生有些不适应,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吃力。如何能使学生实现这个跳跃,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关键环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去发现和寻找课堂的源泉。在多数的教学中,教师都采用布鲁姆式的“掌握式学习”的方法,即在课堂中先讲“经验性”和“结晶式”的最简单、最优秀的方法,学生模仿、练习、改错、再练习、再改错,无形中使学生陷入了题海中。为了使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应主动地将“发现学习”“发现认知与建构主义”和“数学化与再创造”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光芒和合作探索后智慧的结晶,把这些引入课堂作为我们教学的源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1 (n≥2),求an。学生思路总结:
思路一:左右同时除以2n,得到■=■+■;可以测试学生对an=an-1+f(n)的理解程度,反映学生的化归与转化能力。
思路二:an=2an-1+1?圯(an+1)=2(an-1+1),构造出等比数列求解。总结此法的一般规律:an=pan-1+t,先构造(an+m)=2(an-1+m),展开利用对应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思路三:迭代法。
变式:
1.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n (n≥2),求an。
2.已知数列a■满足a1=1,an=2an-1+ (n≥2),求an。
变式的两题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上面方法的理解与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得以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构造新数列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地方。
有时“一题多解”也是组织教学的很好方式。在同一问题的情境中,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会得到不同的解法。同时,也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联想运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拘于一格,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本身就是将知识融汇的过程,有时也是知识间互相印证的过程。例如,在复习“向量数量积”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已知■=■=■-■,求■与■+■的夹角。
按照课堂内容学生很正常地就会考虑运用数量积的性质求夹角:
cos<■,■+■>=■
■
在解决问题后,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此问题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可画图解决,体会到向量是“数”和“图形”联系的工具。四边形是菱形,夹角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思维要灵活,不要束缚自己的思维,要勇于创新。
通过在课堂上的实践发现这种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处理陌生习题时不再束手无策。因此,要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体会、消化,急于求成反倒一事无成。教师的总结有时可以“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遐想”的念头也不错。组织教学方式有多种,只有将学生的大脑转动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有时“多题一解”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好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其表象,取其本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寻找规律,总结出知识运用的环境、方法。
例如,在“组合”习题课中设置了这样一组习题:
(1)某高中从高三的7个班中选出12名学生组成校代表队参加数学竞赛,使代表中每班至少有一人参加的选法有多少种?
(2)求方程x+y+z+e+f+p+q=12的正整数解的个数。
(3)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共17级,上楼时可以一步走一级,也可以一步走两级,若要求11步走完这楼梯,则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4)如果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双方都出6名队员,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出场,双方先由1号队员比赛,负责淘汰,另一方获得胜利为止,形成一个比赛过程,问其中中方获胜的所有可能出现的比赛过程有多少种?
(5)一座桥上有编号为1、2、3…17、18的18盏灯,为了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6盏灯关掉,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灯,也不能关掉两端的路灯,问不同的关灯方法有多少种?
(6)如图所示,从5×6方格中的顶点A到顶点B的最短路线有多少条?
■
上述习题的答案都是C■■,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组合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还在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与学生的合作探索,使学生的智慧放出光芒,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关键。课堂组织形式的源泉来自于教师平时对机会的创造和发现,课前的学案、课后的作业,甚至使课堂上学生的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教师组织课堂的“源泉”。教师应用“慧眼”去发现学生思维和智慧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将产生共鸣,彼此都将被“感动”。
(责编 赵建荣)